分享

“十五”期间林业发展概况及总结-A02

 LM0318 2010-12-31
 2005年林业发展概况及“十五”总结
 
2005-12-09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网,中国林业信息网 

一、行业发展概况

  (一)总体情况

  2005年全国造林计划任务比2004年继续减少,为464.37万公顷,比2004年减少26.53%。但新封山育林任务比2004年增加一倍,达到282.36万公顷。  

  上半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317.88万公顷,占全年计划任务的68.45%,造林面积比2004年同期下降34.21%。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289.09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90.95%,比2004年同期下降35.97%;飞播造林28.78万公顷,比2004年同期下降9.10%。上半年完成新封山育林118.44万公顷,其中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62.57万公顷;迹地更新29.27万公顷,其中人工更新26.41万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14.59万公顷;上半年新育苗面积比上年同期继续减少,为14.70万公顷。  

  (二)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已经完成造林任务的70%以上 

  全国共有17个省区完成了年度造林任务的70%以上,这些省区中,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上海、河南和湖北7省(市)已经完成了全年的任务。西部12个省区的造林面积达到155.03万公顷,占全国造林面积的比重为48.77%。  

  (三)防护林面积保持较高比重 

  2005年上半年的造林面积中防护林面积保持较高比重,全部造林面积按林种用途分比重为:防护林(67.02%)、用材林(21.55%)、经济林(10.49%)、薪炭林(0.63%)和特种用途林(0.31%)。

  非公有经济造林近年来发展迅速,上半年非公有经济造林面积达到152.2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47.88%。

  (四)林业重点工程

  2005年上半年林业重点工程共完成造林223.88万公顷,其中天保、退耕(不含京津工程退耕)、京津、三北及长防和速丰工程造林面积分别为30.66万公顷、141.29万公顷、19.21万公顷、30.17万公顷和2.55万公顷,所占比重分别为13.69%、63.11%、8.58%、13.47%和1.14%。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005年上半年完成造林面积30.66万公顷,比2004年同期下降23.06%,其中人工造林8.45万公顷,飞播造林22.21万公顷;完成新封山育林面积24.85万公顷,其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15.49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达到8627万公顷。  

  2005年上半年工程区完成木材产量528.29万立方米,比2004年同期减少195.68万立方米。

  退耕还林工程(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退耕) 

  2005年上半年,已完成造林及新封山育林面积177.75万公顷,完成全年任务的47.05%,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为67.16万公顷,比去年同期下降21.55%,荒山荒地造林面积88.47万公顷,比去年同期下降55.96%,新封山育林面积22.12万公顷。在退耕地造林面积中,营造生态林的比重达到83.58%。在退耕地造林面积中,25°以上坡耕地造林面积为26.18万公顷,占退耕地造林面积的38.98%。上半年完成种草面积3.84万公顷,比2004年同期增长48.83%。  

  2005年上半年退耕工程粮食兑现数量为79.96吨,比2004年同期下降58.84%,应兑现粮食改为兑现金额27.92亿元。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5年上半年工程共完成造林19.21万公顷,比2004年同期下降42.79%,其中人工造林16.54万公顷,飞播造林2.66万公顷,人工造林中退耕地造林9.74万公顷;完成新封山育林面积10.74万公顷,其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8.51万公顷;草地治理面积达到0.48万公顷;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0.74万公顷;治理总面积为31.17万公顷。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005年上半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0.17万公顷,比2004年同期下降32.47%,造林面积全部为人工造林。各项工程共完成新封山育林16.15万公顷,其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7.12万公顷。低效防护林改造面积1.80万公顷。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2005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类造林面积共5.44万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为2.55万公顷,比去年同期的增长一倍。

二、“十五”总结

  新世纪的5年,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推进,我国造林绿化取得历史性突破,营造林面积自2002年以来连续3年超过亿亩大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迅速增加,森林质量也实现了由持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历史性转折。

  今年年初公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呈良好态势。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6.25亿亩,比5年前的第五次清查增加2.4亿亩,增加面积相当于台湾省面积的4.5倍。也就是说,在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需求的前提下,我国通过大力造林、严格管护等措施,实现了5年内每年新增近一个台湾省面积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由16.55%提高到18.21%,增加了1.6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33个百分点,相当于1949年—1998年年均增长水平的2倍。

  森林蓄积量达124.56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增加8.9亿立方米,为全国每人增加了0.8立方米的森林储备量。同时,年森林采伐消耗量比上次清查减少了537万立方米,扭转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森林采伐消耗量持续增高的被动局面。

  清查还表明,我国森林质量得到改善,林种结构也渐趋合理。林业发展后劲充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达7340多万亩,净增420万亩,中幼林面积14.5亿亩,净增7500万亩,两项后备资源的递增趋势十分明显,准确地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大规模投资取得的应有成效..
 
2004年林业发展概况
 
 一、“十五”发展目标和长远目标展望

  到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11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左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和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防沙治沙和沙漠化治理步伐明显加快。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左右,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

  重点工程与项目布局: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三北、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退耕还林工程。

  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5、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二)商品林基地建设

  1、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2、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

  3、竹林基地建设。

  4、花卉基地建设。

  (三)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1、木浆造纸业:到2005年,新增商品木浆生产能力150万吨,初步缓解国内供需矛盾,减少进口,节约外汇。

  2、人造板工业:到2005年,人造板的生产能力达到2200万立方米左右。

  3、林产化工:大力发展氢化松香、歧化松香、马来松香、聚合松香等松香深加工产品和芳樟醇、萜烯树脂等松节油深加工产品,适度发展活性炭,继续稳定栲胶、紫胶、五倍子、单宁酸等产品。

  4、森林旅游:大力加强森林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加快森林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拓,重点开辟15条森林旅游专线,开发具有林区特色、林业优势的旅游项目,指导开发一批满足国际旅游市场的产品。“十五”期间,力争森林旅游年接待游人达1亿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达200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年收入超过250亿元,创外汇3000万美元,实现森林旅游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四)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建设

  1、国有林场 :“十五”期间,继续经营管理好现有3000多个生态公益型林场,使之成为中国生态建设的骨干;通过股份合作、租赁、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优化配置存量资产,形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产业项目,使现有的1000多个商品经营型林场形成自已的优势产业。

  2、森林公园:到2005年,计划全国各类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400处,经营总面积达到12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5%。着重强化内蒙古莫尔道嘎、青海坎布拉等60处重点森林公园建设。

  3、森林经营:”十五“期间,计划完成幼林抚育面积4000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3500万公顷,低产林改造600万公顷。建设森林经营示范基地50处,面积50万公顷。

  (五)森防体系建设:

  1、森林防火:“十五”期间,实施和完成一批国家级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

  2、森林公安:“十五”期间,大力加强森林公安基础业务建设,强化 “三情”、“四网”、“两管理”,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特别严重的重点县、市进行综合治理。

  3、森林病虫害防治:“十五“期间,加强监测预报网络建设,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完成510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1000个以上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

  (六)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1、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步伐。

  2、加强科技攻关和数字林业建设。

  3、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和质量技术监督体系。

  4、进一步加强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

  5、加大林业教育改革和素质培训力度。

  (七)林业基础工业设施建设

  1、超前搞好林木种苗基地建设。

  2、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3、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

  4、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

  (八)加快山区综合开发

  (九)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十)全面推进林业分类经营

  二、行业发展概况

  2004年,我国完成营造林1.15亿亩,全民义务植树18.6亿株,林业总产值6076亿元。社会就业约4500万人,封山育林2100万亩,飞播造林885万亩,完成退耕地造林1000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5000万亩。据监测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低于多年平均流失量的30%以上。

  2004年,我国共新建自然林保护区134个,林业保护区总量达1672个,占国土面积的12.4%。陆生野生动物占种群数量的55.7%,有代表性的18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中,有72%的物种种群数量在5000株以上,达国际公认标准。湿地总面积达到3848.6万公顷,居亚洲首位,世界第四位。

  2004年营造丰产用材林83万亩,非公有制森林面积占全国的18.9%,新造林地中非公有制林的比例达到41.1%。

  湿地国际授予我国政府首个“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我国先后与莱索托、瑞典和意大利签署了林业合作备忘录。使我国与国外签署的部门间林业合作协议达到31个。
2003年林业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2002年以来,年均沙化土地的治理面积达到190公顷。我国山地占国土面积的68%,沙地占17%,山区沙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品的2/3。全国林业田有40亿亩,可治理的沙地有8亿亩,两者合计的亩数为耕地面积的2.5倍。有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

  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每年消耗木材方面,专家预测为2.4亿立方米左右,而现在为1.7亿立方米左右。

  近十年来,松香出口创汇在1亿美元以上,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出口量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家具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0%左右,居全球第一位。

  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公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和1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8个省区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0%,国土面积高达44%。有6个省区森林覆盖率不足5%,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1%。

  我国林木平均材积增长10%至50%。竹林的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0%。

  全国林业技能人才近111万人,管理人员近25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9万人,累计全国林业系统从业人员达173万多人。退耕还林农民1600万人。系统中中专以上学历职工70万人,在专门人才中在中专以上占56.6%,中级以上职称比例22.66%,高级工在工人队伍中占10.96%。力争到2020年培养和吸引30名左右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和吸引1000名左右的科技新秀,培养和稳定20000名左右基层技术骨干。

  目前,全国有2个国家级,27个省级和77个地、县级种苗质检机构,有近1000处种苗质量检验室,有培训合格林木种苗行政执法人员1400多人,有持证上岗种苗质监检人员7920人,发放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11.2万份,已审(认)定林木良种1600多个,其中2004年度国家级审(认)定林木良种27个。2004年全国林木种子合格率为84.5%,苗木样品合格率为90.1%,分别比2003年提高9.3%和10.7%。
 
2003年全国林业系统拥有各种经济类型单位48595个,其中国有单位47688个,集体单位618个,其他各种经济单位(指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及外商投资企业)289个。

  近几年来,中国林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成就表现在: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国家对林业的投入达到429亿元,比上年增加26%,其中直接用于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资金达到347亿元。截至年底,天然林保护工程共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亿立方米, 完成造林面积68.83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19.61万公顷(不含京津风沙源退耕),占全部造林总面积的67.95%,完成种草面积19.56万公顷。2003年退耕工程完成投资达到207.8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5.77亿元,占60.50%;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造林82.4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33.22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达到95.20万公顷;三北和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53.35万公顷,其中三北四期工程完成27.53万公顷,长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11.30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3.43万公顷,珠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4.47万公顷,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完成5.00万公顷,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完成1.62万公顷。新增封山育林面积32.48万公顷,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面积4.37万公顷;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3年全国新建自然保护区133处,新增保护面积0.09亿公顷,使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538个,总面积达1.18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30%;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2003年速生丰产林造林规模达5.91万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04万公顷。农户、外资、龙头企业成为速生丰产林建设的投资主体,已占造林总量的71.95%。按培养目的划分,人造板工业原料林、浆纸林、大径级用材林所占比重较高,其中仅人造板原料林一项就占43.60%。林业信息网络和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当前林业作为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森林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日益突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建设道路,积累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的经验。

  2003年全国造林面积完成911.89万公顷(1.37亿亩),比2002年增长17.26%,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新封山育林181.73万公顷,零星四旁植树30亿株,迹地更新28.60万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26.40万公顷。

  2003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60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26.5%,增幅相当于前5年的2倍。经济林、竹产业、人造板、地板、森林旅游、花卉、森林食品和森林药材等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我国松香出口年创汇在1亿美元以上,生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家具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0%左右,居全球第一位。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国家对林业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加大了林业建设的力度。经过艰苦努力,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2年林业发展概况
  从1995年至2000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409.12万公顷, 其中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达1550.80万公顷。全国累计完成木材产量2903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达到7413万立方米。11种主要林产品产量达到1459万吨。全社会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1.69亿元, 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41.77亿元(含债券投资),其中国家投资 (包括中央、地方预算内资金)完成245.23亿元。林业四项专项贴息贷款完成175.08亿元。实际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53亿美元。

  近几年来,中国林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成就表现在: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全民义务植树和全民绿化顺利推进。全民义务植树21.4亿人次, 植树96.8亿株。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全面推进三北、长江中上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同时突出了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2000年正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和环北京防沙治沙试点顺利展开。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成效显著。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30处,新增保护区面积547万公顷。部分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已趋于稳定,并呈现增长趋势。林业产业建设有新发展,主要林产品增长迅速。2000年全国人造板产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经济林果品年产量突破6700万吨,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林下资源开发、经济林、竹产业、花卉业和森林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林业产业累积实现增加值5100亿元。林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林业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步。至2000年共完成472项重大林业科技成果,形成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林木种苗建设得到加强。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省、地、县级种苗站1000个,已建国有苗圃2358个、良种基地697处、采种基地312处,全面完成供应种供苗任务,良种使用率达到20%。基层林业工作站得到巩固。已建林业工作站37518个,强化了管理、组织、指导、服务的职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得到提高,森林火灾的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森林病虫害防治取得了新的进展。已建防治检疫站2865个,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6%以下,重点病虫害发生面积得到进一步控制。林业执法体系逐步完善,林业案件查处率不断提高。林业信息网络和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顺利开展,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2002年营造生态公益林1712万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1%,其中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共540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全面推进,截止2002年10月底,共完成治理面积1958亩。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工程建设继续加强,截止2002年10月底共完成造林面积1143万亩。全年新建自然保护区249处,新增保护面积5385亩。截止2002年10月底,全国已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0942万亩,义务植树23亿株。

  当前林业作为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森林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日益突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建设道路,积累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的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