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56个民族——彝族

 guiyanggao 2011-01-02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彝族聚居地带群山耸立,河流纵横。高山深谷中散布着许多湖泊和平坝(盆地),构成优美的自然景观。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受到广大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拥护。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 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营牧业。
  
彝族蜡染
 
 
剟花被面
  
花腰装饰   

  
        锥花鞋垫,先以双层白布为样,中间用厚布或笋叶隔开,选用五色彩线缝上花鸟虫鱼等图案,然后再用刀片将双层分开,精心修剪后,分别缝于硬布所做底板上即成。
  
 
        彝族瓦板房的结构形式有:梁柱式(简单桁架);多柱落地式,一般多为三柱、五柱排架,穿斗木构架,这种形式称为“架”;特殊的“拱架式”,即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多层出挑,加大室内跨度,减少室内支柱,既节约了木材又丰富了内部装饰,是彝族瓦板房中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特征之一。
  
  彝族瓦板房的外墙一般不开窗,极少数开有小方洞的。多有利用瓦板排列间缝和门采光,因此室内光线较暗。
  
  以前瓦板房分布彝区各地,随着经济的发展瓦板房在淡出,目前仅在申果等高山地区有少量分布。
  
  
 
梅花乡拉尔村的瓦板房
 
 
花包头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妇女的花包头,象传说中的阿诗玛一样,至今,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 米,宽约0 . 1 7 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择偶的一个标准。因此,花包头的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被当地群众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征。
  
  撒尼人流传着一个“圭山彩虹”的传说。
  
  相传世间有一百二十条彩虹,最大最美的那一条是撒尼人居住的圭山彩虹。这条彩虹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古时候有个聪慧的姑娘叫阿洼若兹,有个英俊勇敢的小伙子叫布达若舒。他们俩在苦难中长大,在劳动中互相爱慕,但他们纯洁的爱情被土司给破坏了。土司看上了阿洼若兹,自恃富有,赶来三十三头牛,挑起五十五匹布,拉来七十七坛酒,送来九九九袋贝币,想以这些几物来换若兹。但这些打动不了若兹的心,她仍然坚定地爱着布达若舒。狠毒的土司对布达若舒下了毒手,随后派人强抢若兹。当土司叫人点起柴火焚烧布达若舒时,坚贞的阿娃若兹挣脱看守,纵身跳进火堆。土司恨得发狂,把俩人分开来烧,但两股青烟顿时化为彩云又聚扰在一起了。土司气极败坏,命人点起九堆大火,想用浓烟把彩云冲散。这时,狂风骤起,暴雨倾盆,山洪咆哮而来,冲走了土司。雨过天晴,一对彩虹挂在天空。撒尼人说:那道浓的,是美丽的姑娘基兹;那道淡的,是勇敢的小伙子若郐。从此,撒尼姑娘就在包头上绣上了五道彩条来象征若兹和若舒化成的彩虹。
  
  这美丽的传说使撒尼姑娘的花包头更加美丽动人,更富有诗情画意,因而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撒尼姑娘把花包头看得像生命一样贵重。这是她们的骄傲,是他们的自豪,花包头蕴藏着世世代代的撒尼姑娘对于追求自由爱情与幸福的理想和愿望。
  
  
天菩萨
  
  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
  “小时候我头顶着一绺短发,人们都叫它天菩萨;长大后我头顶着一绺长发,人们还叫它天菩萨,当山鹰在天空盘旋起舞,我站在山巅上……”这首《天菩萨》在大小凉山广为传唱。

 
  
英雄结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据考古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时代滇王墓出土的贮贝器上就发现此种头饰打扮的人物造型。可见,扎“英雄结”是相当古朴的传统。

 
英雄带
  
  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
  
  这个小伙,帅呆了。。。

 
擦尔瓦
  
  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 . 3 3 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杆杆酒”
    
        “火木哪觉依,尼木吱基依”, 是彝族一句谚语,译成汉语便是“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  彝族喜欢饮酒,“有酒便是宴”已成习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所以称作“转转酒”。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的阿妹子会捧出一坛自家酿的美酒放在门前,插上几枝锦竹杆或麦杆,凡从门口路过的人,都会被热情相邀,用杆杆咂吸几口。  彝族的酒具颇为讲究,以凉山漆器最负盛名。各式酒器在漆器中占较大比例。其型体多样独特,纹饰艳丽夺目。鹰爪酒杯、黄牛角酒杯、水牛角酒杯、猪脚酒杯、扁圆形酒壶、圆形酒壶、鸽形酒壶等器皿,都是彝族髹漆工艺中的上佳之作。

 
火把节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沪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做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或跨越。彝族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火把节的由来,传说很多,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祭神祭田、祈求丰年、送崇驱邪是节日的不衰主题,节期,家家户户点火把,照遍屋内外所有角落。夜晚,全村的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之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巍山的“打歌”,弥勒、宜良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路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