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有的流行“抢婚”,有的流行“倒插门”(女娶男嫁)。不过,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流行的“爬楼”最富有戏剧性。



除“爬楼”之外,瑶家青年约会,还习惯于用茅草编织的草标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男女青年初恋后,一般都要约定再会的时间和地点。那么草标就充当了重要的媒介。如果插在约定地点的草标是“同心结”,就说明双方有意,愿意同心,感情可进一步深化。如果插的草标是“两头空”,那就说明对方谢绝继续见面,不要再去追求了。
这种以物代言的草标,犹似生动的语言符号,在瑶山的田间地头,路边家门或森林里,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草标。比如在路旁遇到打着十字的“栏路标”,告诫行人前方道路不通或有危险。为了防止牲畜上山吃庄稼,主人在地头打个人形的“提醒标”,放牧人见了草标,就不在这里放牧了。谁家添了丁,就在屋前竖起一根顶端插有一枝树尾或竹尾的标志,表示深厚的爱情之树结出了成熟之果。人们称之为“出世标”。若生男孩,就插上山茶树尾,表示孩子将来宛如山茶树一样挺拔,潇洒和勇敢;若生女孩,就插上金竹尾,表示女孩长大就象金竹般的娉婷、温柔和纯洁。

打长鼓、庆丰收、祭祖先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习俗。黄泥鼓属于长鼓中的一种,是居住在大瑶山上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顾名思义,这种鼓最特别的是要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才能定准鼓音,所以人们便称黄泥鼓。用黄泥浆糊过的鼓面,由于鼓面湿润,增加了厚度,敲打起来发出“空央、空央”的双连鸣音,特别宏亮、动听,音传数里之外。
黄泥鼓是用木质软韧而轻便的泡桐树木镂空两头制成。有公鼓、母鼓之分。公鼓腰长,母鼓腰短,鼓头两端呈喇叭形。公鼓长约3 5 厘米,直径4 厘米,母鼓长约3 0 厘米,直径6 厘米。做好的鼓用山羊皮蒙面,两端系上八条小棕绳对拉,中间再用竹片旋绞绳索,使鼓面绷紧。
黄泥鼓舞在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跳黄泥舞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指挥和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是合着母鼓的鼓点变化的。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黄泥鼓敲响之后,几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着鼓点穿插其中,边歌边舞,高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的行列。母鼓动作悠然自得,柔中有刚;公鼓动作矫健有力,热情奔放。公鼓和歌队把母鼓紧紧围在当中,犹如群星拱月,母鼓又不时和公鼓对应敲打,使整个舞场充满欢乐。
跳黄泥鼓舞最热烈的场面要数“盘王节”。“盘王节”(一般是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是瑶族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瑶王,人们带着心爱的黄泥鼓从数里之外赶来参加盛会。这些年,瑶山人民粮食丰收。六畜兴旺,生活蒸蒸日上,“盘王节”更为热烈红火。每年旅居国外的瑶族同胞,携妻带女,纷纷回到久别的故乡——大瑶山,欢度这一盛大的民族节日。


瑶族粑粑就是瑶族粽子,是端五节和其他节庆期间,瑶族招待客人和赠送亲朋好友的食品。
用糯米、猪油、肉掺拌在一起,用从山上砍来的粽子叶包成圆形,长约10公分左右的粽子,又叫做大粑粑。

将大米与八角、桂皮等调料一起放在锅中炒香,然后用石磨磨成米粉。肉要瘦肉,最好是排骨连肉,与米粉加水加糖之后拦匀。荷叶要挑大些的,要完整没有裂隙。用荷叶把拌匀的米份肉包好扎紧,放在碗中。然后放入蒸锅之中用文火慢蒸,良久后起锅便可食。荷包扎味甚香甜,又有荷叶之清香,甚是好吃。吃完里面的米粉和肉,那荷叶还可放入锅中炒酥,味亦不错,是小时候爱嚼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