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快新金融业态创新发展,助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 金融40人论坛

 jxfshch 2011-01-02
加快新金融业态创新发展,助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 阎庆民 [ 2011-01-01 ] 共有0条点评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新金融、新外滩、新上海”,中心思想在于一个“新”字,这需要我们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共同为“两个中心”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历史上,外滩曾被称为“东方的华尔街”,承载着早期上海金融发展的历史,有着浓郁的商业文化和金融氛围,现如今则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未来空间布局中重要的“一带”。在新金融业态集聚发展中,外滩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新金融业态的集聚发展将为新外滩发展注入新活力,再创新辉煌。下面,我将从新金融业态发展的视角,简要谈谈对“两个中心”建设的一些建议。

大力发展新金融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战略选择

  所谓新金融业态,是相对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商业性金融或政策性金融而言的,是为弥补传统金融服务局限性而日益兴起的新金融机构类型、准金融机构,或者某类金融子市场或创新金融服务工具、模式及标准等。如近几年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市场、黄金交易市场,以及各类PE、VC、产业基金等。同时,还包括传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新经营业态,如资金交易中心、票据中心、银行卡中心、私人银行、航运金融、小企业专营机构、贵金属部等各类营运中心。

  上述新金融业态代表着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新金融业态与传统金融是一种有效互补关系,不仅可以增强金融市场活力,拓展完善金融产业链,而且可以支持、反哺传统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及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整体附加值,支持并服务于经济转型。从上海金融业发展实践来看,上海虽然是国内金融市场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但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发展并不匹配,还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要求。从引领国内金融创新发展、加快“两个中心”建设,支持上海及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角度来看,需要从战略上对新金融业态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及政策扶持。

上海新金融业态的发展基础得天独厚

  (一)上海产业经济形态为新金融业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不能走“空心化”道路,现在已不可能复制香港、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定位。因此,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优势绝不能丢。最近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金融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上海自2000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以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稳定的“三、二、一”发展态势,2009年第三产业占比已接近60%(59.4%)。上海已率先进入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正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展的主导方向,金融需求也随之发生转变,有效信贷需求明显放缓,单纯的信贷需求已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2009年,上海新增贷款5253亿元,而上海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包括股票、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达1932亿元,直接融资占比已超过1/4(约27%)。

  上海未来新产业发展导向大都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迫切需要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金融租赁、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创新型的金融服务。这为新金融业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需要着重加强两方面的机构集聚与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支持上海经济发展转型。

  一是要积极鼓励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非银行类新金融业态集聚上海。以金融租赁为代表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典型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上每年租赁交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是继资本市场、银行信贷后的第三大融资工具。英美等国工程机械设备销售额中,有65%以上份额是通过租赁方式实现的;而中国设备投资中租赁占比仅2%左右,每年中国租赁融资额不到美国的1%。未来上海需要在工商登记、行政审批、海关管理,特别是税收政策等方面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培育良好外部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是要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这类新金融业态是技术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传统商业金融受低风险属性限制,往往支持相对成熟的产业或企业发展,高风险的中小型创新企业往往难以得到相应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为此,上海需要积极营造环境,吸引包括PE、VC等资本投资类机构集聚,满足创新类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技术创新促进、拉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二)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新金融业态集聚奠定重要基础。

  当前中国金融格局的分布状况是:现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以及大型央企总部主要集中在北京,短期内迁至上海的可能性不大;而以货币、资本、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市场体系,则大都集中于上海,上海已成为国内的金融市场中心。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向“大集中、扁平化”方向发展,通过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越来越集中于其总行,各个分支机构更多的只是一个销售终端的概念,缺乏信息处理、创新及决策权,这限制了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市场集中优势,吸引各种新金融业态集聚上海。众多专业化的新金融业态有助于解决当前金融业同质化竞争问题,有利于进一步细化金融市场分工合作,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金融产业链。

表1:京沪两地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对比(2010年9月末)

 

机构数量

资产规模(亿元)

上海

北京

    上海

北京

非银行金融机构

  信托投资公司

7

37

133.73

54.44

  财务公司

13

2610

1621.78

3091.2

 汽车金融公司

4

6

368.89

342.16

  金融租赁公司

3

11

530.38

222.19

  货币经纪公司

2

1

1.46

0.5

消费金融公司

1

1

-

-

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含财务公司)

17

12

1034.46

564.85

非银行金融机构

30

38

2656.24

3656.05

营运中心

持牌营运中心

15

3

-

-


* 本表格北京数据为北京银监局管辖机构数据,括号内为北京地区由银监会管辖的7家信托投资公司、10家财务公司、1家金融租赁公司。

大型央企总部多集中在北京,因此财务公司方面北京优势明显,有26家,资产规模3091亿元;上海13家,资产规模1622亿元。

上海的营运中心类型多样化,包括银行卡中心、资金交易中心、票据营业部、私人银行部、小企业中心、贵金属部;北京3家均为银行卡中心。

  当前,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战略事业部制改革、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机遇,积极支持和吸引各类银行营运中心以及银行系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落户上海,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资金积聚能力。与传统分支行不同,商业银行的资金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等营运中心属总行级专营机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经营决策权,其立足上海市场、辐射全国,汇集了大量的资金流、信息流,成为上海金融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和创新者,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力量。目前在沪商业银行营运中心已近60家,其中,持牌营运中心16家,几乎囊括了所有具有独立经营特性的业务中心;非持牌营运中心更是达到43家,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当然,各类新金融业态集聚只是第一步,未来上海应致力于发展成为资产管理中心。

  纵观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很多都是金融市场中心与资产管理中心的结合。据伦敦金融服务协会估计,2006年伦敦资产管理业的增加值约150亿美元,占金融业增加值的9.6%。另据新加坡金管局统计,2008年新加坡资产管理规模为8640亿美元,而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更是达到11730亿美元。上海已建立较为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上海应主动利用金融市场体系优势,着力优化金融发展软环境,着力吸引各类营运中心和和资产管理机构集聚上海,进一步提升上海资金积聚功能、专业化服务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三)上海具有相对优越的商业环境和人力资源优势。

  伦敦金融城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将人才技能、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及综合因素(包括价格水平、经济环境和居住环境等)五个方面,列为影响金融中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今年9月份,在最新的第8期指数排名中,上海已上升到第6位,排在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东京之后,是历次排名中最高的。从国内城市对比来看,上海整体竞争力的排名要明显优于北京和深圳,这不仅表现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在万事达“全球商业中心指数”排名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在2008年万事达第二次指数排名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别名列第24、57、60位。当然,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上海与国际上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有着不小的差距。但在国内及亚洲,上海在金融发展环境与人力资源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已成为上海吸引集聚新金融业态创新发展的又一重要优势。

表2:8次GFCI前10的排名

城市

期数

伦敦

纽约

香港

新加波

东京

上海

芝加哥

苏黎士

日内瓦

悉尼

8

(201009)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分数

772

770

760

728

697

693

678

669

661

660

7

(201003)

排名

1

1

3

4

5

11

6

7

8

9

分数

775

775

739

733

692

668

678

677

671

670

6

(200909)

排名

1

2

3

4

7

10

8

6

9

11

分数

790

774

729

719

674

655

661

676

660

651

5

(200903)

排名

1

2

4

3

15

35

7

5

6

16

分数

781

768

684

687

611

538

638

659

638

610

4

(200809)

排名

1

2

4

3

7

34

8

5

6

10

分数

791

774

700

701

642

568

641

676

645

630

3

(200803)

排名

1

2

3

4

9

31

8

5

7

10

分数

795

785

695

675

628

554

637

665

640

621

2

(200709)

排名

1

2

3

4

10

30

8

5

7

9

分数

806

787

697

673

625

527

639

666

645

636

1

(200703)

排名

1

2

3

4

9

24

8

5

10

7

分数

765

760

684

660

632

576

636

656

628

639

资源来源:http://www.

争取创新制高点,切实增强上海金融业的引领作用

  任何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集聚金融机构、市场、人才等金融资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资源的整合,有效发挥好价格引导、市场定价、风险管理及资金配置等一系列资源配置功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当前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创新:

  一是加快利率、汇率衍生产品创新,助推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当前,金融市场化的两大支柱——利率与汇率,正处在加速市场化推进过程中,一个突出矛盾是国内现有衍生品品种不够丰富、市场流动性不佳,市场主体进行产品定价与风险管理缺乏合适的金融工具。上海需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开发各类与利率、汇率挂钩的远期、掉期、期货乃至期权产品,有效发挥价格引导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市场基础,提高整体风险定价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着力培育代表中国金融发展的系列指数,提高上海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目前,上海现已形成上证综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等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上海指数,下一步可考虑依托机构、市场、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尝试建立更多的“上海标准”、“上海指数”,发挥市场引导、创新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是政策扶持中介机构创新发展,构建发达金融产业链。专业中介机构是整个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软肋”。金融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资金流与信息流的融合产业,涉及一系列的专业服务机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特征,如会计师及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分析和研究机构、专业财经金融媒体(路透),以及金融从业人员培养和再教育机构等。发达的中介服务有利于深入挖掘金融及行业信息,加快知识创新能力,提高市场有效性。此外,中介机构还是培养和容纳高端人才的高地,更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国际金融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金融规模的扩大,此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同样巨大。为此,上海需要从完善中国金融产业链、推动专业服务机构的国际接轨层面,引导和扶持专业中介机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以新兴金融业态的创新发展为着力点,立足成为资金集聚地,以有效促进产融结合,支持实体经济加快转型;要致力于健全完善金融产业链,实现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附加值和竞争力;上海更要努力争取占据创新制高点,有效发挥引领作用,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些都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