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高效性的思考

 fzwxzh 2011-01-03
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高效性的思考
 
作者:张静    文章来源:荣成市第38中学    点击数:863    更新时间:2009-9-2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成长和生命化课程的大力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那个经久不衰而又不断充溢着新鲜血液的话题-----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能将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理念和教学的终极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我们首先要从主观上有主动理解、升华新的教育理念的意识,然后在行动上要敢于弃旧从新,忍心摒弃传统的教学习惯。这是一个不断磨合、提升、深化的过程。

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应只满足于课堂“热闹”、“华而不实”的表现形式上,而应落脚在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上。努力做到教材的使用智慧而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性强、兴趣指数高;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做到时机恰当、点到为止。这样以来,一定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应主要从处理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发挥教师主导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处理教材-——智慧有效  

我曾听过《滑轮》一节课,教材开篇导入就是有关定滑轮应用的图片:一个胖子轻易拉住较轻的货物,静止在地面上;一个瘦子因体重小于货物的重力而无法静止在地面上;最终瘦子被货物拉上了二楼的窗口。图片下面问“有什么科学道理?”。授课教师就是根据开篇图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图片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导入。  

学生表面上热火朝天地讨论了10分钟,交流时,他们的解答却与老师的预设相差甚远,有的还严重偏离主题,把老师也搞得不知所措。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先将学生从错误的、偏离主题的认识中拉回来,然后再重新讲解,费时费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打击。可以说这一环节的安排完全是无效教学,而且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课堂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反思中成长]   

教材开篇的这几幅图片,设计得很形象,但要看老师如何用,用得好,效果自然不错,但这节课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这位老师既没有吃透教材,也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根本不了解定滑轮这种机械的情况下,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只能是漫天扑影、不着边际地讨论,其结果必然是文不对题;而这位老师则充当了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想通过讨论让学生先对滑轮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在肯定学生认识水平的前提下做进一步地引导。可是,从当堂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师设计是失败的。  

我们现在提倡“学在前,教在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学思想的指引下,再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这节课可以按如下思路设计: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将弹簧测力计、滑轮、钩码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结合课本图片来进行实验,总结规律,并思考开篇图片面的问题。这样,学生面对着“新鲜武器”首先有了探究的欲望,再有图片的提示,学生操作起来比较有针对性。课堂交流时,学生因为有了亲身体验,而且也有准确的实验数据为依据,总结规律自然水到渠成。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被调动起来;也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意识,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在教材的使用上,不能只看表面文字,对教材的处理要有一定的深度。要大胆打破“照本宣科”的做法,教师可以凭着个人深厚的物理内涵、对教材的把握、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智慧地处理。这样,使用教材就是“站”在教材之上,而不是“趴”在教材之上了。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性强,兴趣指数高  

 [教学片段]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质的又一特性“密度”  

师:大家看,我这里有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它们的体积相同,但质量相同吗?  

生1:我猜应该不同,木块应该轻  

生2:应该是铝块轻!  

……  

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质量的大小呢?  

生:用天平测量。  

师:那就快用你们实验桌上的天平来测量吧。  

5分钟后,学生陆续测出了质量,并进行了交流。  

师: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而研究密度这一特性。  

 [反思中成长]  

从这节课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看出,它的主要问题是:(一)教学目标不清,情境创设的针对性不强;(二)趣味性太差。  

(一)教学目标不清,情境创设的针对性不强。课程一开始就让学生费时去猜等体积的木块、铁块、铝块谁的质量大,从而引导到质量的测量,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看,这个猜想环节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且课程一开始就测质量,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实际意义,学生是一头雾水,完全是被老师牵着走,毫无主动性可言。  

(二)趣味性不强。整个导入过程与生活没有任何联系,连听课的老师都没什么兴趣,更何况是学生。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个教学环节是否有一个好的学习情境,都会直接决定这个知识点的突破情况,并且会成为影响一节课的成败的关键点。如果教师一上课就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这节课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问题,这个教学情境按如下设计会更好:  

 一、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探究的必要性  

师:(出示肥皂块和泡沫)怎样区别?  

 生:看出来的。  

 师:(再出示两杯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如何区别?  

 生:闻气味。  

 师:(展示一个奖牌)大家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材料的?怎么知道?请大家传看。  

 师:我们有时可以从外观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分辨,例如自来水和矿泉水,外观根本无法区别,所以我们想知道能不能有一个更科学的方法来区分呢?  

 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展示手里的石块(一大一小)。  

 师:你能看出什么不同?  

 生:体积大的质量大。  

 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大家进一步来来猜想一下,它们之间有没有一个定量的变化关系?  

 生: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通过前后对比,不难发现,教学情境要从贴近生活的角度进入主题,围绕着明确的目的,来设计层层递进、结构清晰的教学环节,随着教学目标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慢慢感悟学习的乐趣。学习效果会更好。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堂呼唤“求真”、“求简”、“求实”的教学情境。但教师,不能从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是为了简单而简单。把该有的教学环节都删除了,这样必然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尽人意。  

三、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时机恰当、点到为止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请同学们先阅读下面的提示,然后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探究  

生:阅读  

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  

3、 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4、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6、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   

  现象记录: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体的位置  

透镜的位置  

像的位置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实虚  

大小  

正倒  

u>2f  

   

   

   

   

   

   

   

   

u>2f  

   

   

   

   

   

   

   

   

u=2f  

   

   

   

   

   

   

   

   

2f>u>f  

   

   

   

   

   

   

   

   

2f>u>f  

   

   

   

   

   

   

   

   

u <f  

   

   

   

   

   

   

   

   

u <f  

   

   

   

   

   

   

   

   

 生:按照上述步骤操作。  

[反思中成长]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是说老师就不用点拨、不用讲解了。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发现,而对学生良莠混杂的思维现状视若无睹、听而不闻,那么就会失去教师“教”的真正意义,学生也就失去了思考、交流、提升的机会。在这节实验课中,主要问题是:教师该导的不导;不该老师做的却做了。  

第一步调节三心在同一高度,有的学生将同一高度理解为同一直线,出现了像成在光屏的上部、下部等不在光屏中心的现象,这时候,老师就不能视而不见了,应及时的点拨: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进行如下引导:让学生在光具座上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然后点燃蜡烛,要求学生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像,然后,根据像在光屏上出现的位置,有的可能出现在下方,有的可能出现在上方,而有的组根本在光屏上无法找到像,还有几组像在光屏的中间。再问学生:“你们觉得哪几组成像的位置比较好,便于我们实验的继续进行。”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应该让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再观察那几组像成在光屏中间的三者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首先要调整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光屏的中间成一个完整、清晰的像,假如三者在同一直线上,那么成的像也只能是在光屏的上方或者是下方。这样设计,表面上看,花的时间比直接做要多,但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具体体会调节的重要性,相比前者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知识的实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表格的设计上,一个物理实验成功与否,探究思路是否清晰,关键在于表格的设计,因为它直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验思路,所以,表格的设计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因为学生设计表格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由老师越俎代庖。  

作为一堂课的主导者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该点拨的要点拨,该放手的要放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体现出教师的果敢与智慧!  

综上所述,新的教育形势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结合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模式才会得到磨合、提升和深化,作为新课改的主力军和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的教师,无论是教材的使用、情境的创设、还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我们远离形式上的浮躁,多做一些务实的探究,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一定能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