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和智慧m

 十八小子 2011-01-03
智慧必然和人类的道德自然相关,而知识却和科学性相关,换句话说科学没有必然的道德性相关,也所谓天使魔鬼都可以拥有核能高科技,而智慧因为和人类意识的密切相关性而使得智慧眷顾了人类存在的方向性,即道德满足是智慧的根本基线,而科学进步是知识的根本脉络。


〖文章正文〗

 

思维性的对象永远是思维理论性的知识,智慧与知识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以为智慧也可以单纯地通过思维性理解就可以获得,那么一个现实就应该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智慧型天才,而事实上这个世界是充斥了知识型干将、思维型高手。智慧必然与个体的劳动实践经验相关,绝对不可能没有自身必须的开放天赋而通过所谓的苦读也可以获得智慧,这是对人类存在进化的最大谬误和亵渎,如果简单地通过理性思维就可以获得智慧,那么凡是接触过老子、释迦牟尼智慧果的人都应该获得与他们相一致的智慧了。

真实无限,真相永恒。一旦对智慧内涵有了把握,就可以有众多形式和方式的思维性输出,但在自身还没有对应智慧的潜在能力之前,任何的思维性尝试努力不可能会突然使得个体变成智慧了,必然是需要来源于生活的意识感性认识为前提,这也是为何劳动实践对于自我个体的绝对必要性,因为智慧必然来源于自身实践经历,对智慧的思维性创作输出就是个体、时代特色的理论或艺术。这就是一个永恒真相,在儒释道手里就可以有不同特色的思维性输出。在没有对真相的一丝领会之前,没有可能纯粹对他们的思维理论性解读就可以获得真相认识,而历史事实已经说明这一点,对道、佛的信众之多,可对真相的把握又有几何?真实无限,真相永恒。忽视真相而追究真实,必然坠入云深不知处、争执纠缠的境地。

KXINet将意识所觉察认识的结果对应到智慧,而将智慧透过思维表达转化到星球劳动实践相关的对应于知识中,换句话说知识被赋予现实性把握,智慧被赋予灵性感悟所得。

 

 

思维、意识是人类自身的两大感知体系,分别对应于不同世界的感知认识,即物质界必然形成思维的实证体系,而非物质界是意识感知的印证体系,两大体系统一于人类个体中,但在我们仅有的思维性认识为基准的今天,使得实证体系大放异彩,如果现实世界存在什么问题,那么那里就是印证体系所能够补缺的地方。

 

 

思维认识结果可以进行同类输出方式间的沟通,当然是因为人类具有共同的物质性基础,就此形成了能够改造现实世界的知识,即知识可以透过思维共同的方式进行对话,此即实证过程为我们所熟悉;而意识却是寄居个体之内,也所以智慧永远透过个体性转化进行表达,换句话说智慧无法像知识那样可以透过物质性媒介传播,能传播的只是知识,如果需要智慧直接沟通传播则也必须透过共同的非物质界方式进行,此即所谓的印证获得。就此我们发现知识是智慧的物质性载体,智慧是知识的主体灵魂,如此当我们透过知识获取认识时,一种就是思维性把握的纯粹知识,表述为知晓,另一种就是去把握知识的内涵灵魂,此时必须个体意识的能力运用,一旦把握了那么知识可以彻底转化成自身的深邃而可随意再次演绎,此时表述为领悟。知识让人聪明理性,而智慧让人领悟升华,就此而言智慧是人类的真正骄傲,充满智慧可以不必过分担心知识的问题,但满脑学问却未必就是智慧表达。

 

 

智慧必然和人类的道德自然相关,而知识却和科学性相关,换句话说科学没有必然的道德性相关,也所谓天使魔鬼都可以拥有核能高科技,而智慧因为和人类意识的密切相关性而使得智慧眷顾了人类存在的方向性,即道德满足是智慧的根本基线,而科学进步是知识的根本脉络。

 

 

这就是人类意识和思维的对照关系表达,是人类非凡的内外两大认知体系的人类自身性融合,如此,当我们追溯人类智慧之源时,意识之心门是关键所在。

知识的内涵和智慧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地被我们所对待和实践,即知识的所晓可以不必和我们的言行挂钩,而智慧的感悟却一定影响了自身的言行实践。换句话说,譬如关于包容,我可以知识性地认识理解包容的内涵,但我不一定就是如此言行实践了,然而如果是智慧性地感悟了包容的内涵,那么我的生活都将逐步寻求与其靠拢熔融而最终成为包容的化身。

这是思维认知和意识认知的最大区别,因为思维是物质性存在的最高认识手段和沟通的共同模式手段,思维尽管作为人类的物质性载体的最高统帅,但它究竟无法摆脱人类在物质界经验的外表、外套性的工具地位,也就是说无论思维的认识多么高深莫测,终究不是这个外套的主体者——意识——的自身化认识,尽管意识在物质界是沉默的,但主体身份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当且只有当主体身份者能够认识到什么的时候,那么,这个认识才可能化作他自身的了,而这个认识就是我们所谓的经验智慧。

如此,只有主体意识才可能成为言行实践的幕后支配者,工具性的思维只是物质界交互的必须,以至于我们粗浅地认识到人类的活动都是由思维认识在支配的嘛,但却不知思维只是意识主体的手和脚而已。这个情形就像此刻我和电脑的简单关系,电脑的认识和能力只是我的工具性利用,即纯粹它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其活动的真正控制在于其背后的我捏着鼠标的手,它可以容量巨大而存储海量信息,但事实上只要没有我的时刻参与那便是无意义的。这是一个简单类比切不要发散想去,这只是为了说明为何说知识不必言行的主动性挂钩,但新就的智慧却一定开始侵蚀过去的实践方式了。

主体意识体会接收到物质性讯息的认识是实现智慧转化的必要条件,而外套思维的认识就是知识,所以,知识可以尽管发达,但只要没有向内转化为智慧,事实上这些知识将随着外套使命的结束而终结,但智慧却永恒地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