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4万灯庚:研究生缘何不会提问?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问题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学术素养的的逻辑起点,但实际情况是,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往往被认为“提不出问题”,缺乏问题意识。本文将从知识的储备与结构、读研动机、研究生勇气和意志力,以及实践经验四个方面来分析影响研究生问题意识发展的个体因素。

一、外在动机纵容惰性导致提问意愿不强

科研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从事科研活动并使科研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动力。一般而言,科研动机较强的学生,其思维更加活跃,更善于提出问题,相反则问题意识较为薄弱。此外,科研动机具体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且内在的科研动机比外在动机更能激发和维持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具体而言,内在动机包括研究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对学术探索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进一步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但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也不乏有部分的研究生读研是为了逃避就业、获得硕士学位以谋求更好的工作等,这无疑是一种外在动机。当研究生的外在动机处于主导地位时,往往会导致其忽视自身思维品质和学术素养的提高,形成思维的惰性而无问题可言。

二、谨言慎行和趋易避难导致提问勇气不足

研究生的不会提问常源于不敢提问和懒得提问。受“尊师重道”的师生观和“谨言慎行”的文化影响,许多研究生自信心缺乏,担心自己的提问过于浅显、幼稚,常持有“说多错多”的观点,认为提出问题或持有不同的观点会遭遇尴尬甚至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轻视,进而不敢提问甚至直接放弃对话。此外,亨利·福特说过“思考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它!”问题意识不仅是一种外显的提问行为,更是一种内隐的思维活动。也正是因为这一内隐性和不可监控性,许多学生便会选择放弃艰苦的思考问题,选择轻松地服从主流。由此,问题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有赖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脑力劳动,锻炼思维的活跃性。

三、生活和科研实践欠缺导致提问练习不够

实践活动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实践主要包括生活实践和科研实践。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除需要相关知识体系为基础,也需要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前提,否则就容易提出“假问题”。另一方面,在研究生阶段,科研实践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课堂研讨、师门或学院组织的学术沙龙和读书会、以及课程论文研究、自行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等。这些实践活动或需要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的讨论和探究,或需要以撰写论文的形式梳理现有的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均会对研究生的思维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若缺乏科研实践的训练下,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往往很难会有质的提升。

四、知识的储备和结构缺陷导致提问能力不逮

卡尔·波普尔提出:“没有问题就没有知识,但是没有知识也就没有问题。”可见,知识是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而知识具体包括知识的储备和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问题的提出需要以一定量的知识为基础,只有对于相关领域的基本规律、事实、价值观等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在研究生教育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是研究生发掘和探究科研问题的沃土。但由于研究生刚入学时专业理论知识欠缺,尤其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更甚,因此很难有较高的问题敏感性和捕捉力。另一方面,偏狭的知识结构也会限制问题意识的发展。随着研究生专业学习的深入,容易形成相应的学术思维定势。因此需要研究生广泛地阅读,学习掌握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知识,以不同的学科之“眼”来发现问题。

综上,从研究生个体的角度而言,其知识的储备是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读研动机则对问题意识起到激发和维持的作用,与此同时,研究生的意志品质对问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生活和科研的实践经验则为其问题意识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