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2-06-25

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如何学习,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害问题。其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即从根本上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将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并提供基本条件:

一、   学会独立思考

   当前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问答(师问生答)和集体讨论,连读书也以齐读为主,并习以为常。这种在教师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步化教学,以往常用“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结构严谨”来评价,实际上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毫无自主学习的权利,个性特别是创造性受到扼制。正如杨澜在《我问故我在》中所写的那样:“中国的学生在十几年严格的教育中只学了如何对付老师的提问。”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必须痛下决心,独立思考,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即所谓“教“服务于“学”。例如,教学《火烧云》,学生在自学了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形态变化的四个小节以后,教师只作简点拨:“你能司出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方法来吗?”其结果,学生确能自己悟出写法:先写出现了“空中了现了什么(马、狗、狮子)”,接着写“它是什么样的(形态描写)”,最后写“怎样变化”。有的教师还辅以火烧云投影,则为学生想象(如把火烧云创造性想象为兔、龟、龙等)提供了表达的思路。

   实际上学习一篇课文,其目标、内容、方法等,都可以师生商议,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也可以不求统一,学生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各取所需”。学习形式应以个体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方法坚持采用先学后教(即先读后导、先写后导),先尝试后指导,先自评后师(他)评,先自改后师(他)改。让学生直接感受、吸收课文语言,并领悟“读写思”的规律。

二、   学会多角度思考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为:往往能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知识,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同中见奇,并能发现事实、现象与问题之隐蔽的联系。学生学习语文的多角度思考问题表现在灵活地运用语言上。因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在指导学生转换语言上下功夫。

1.   指导学生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小音乐家杨科〉〉中,有一段话:“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杨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能够满意的了。”这段话写杨科爱音乐的愿望,这愿望的强烈程度是通过“步步后退”来表达的。学生领悟其规律后就会运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多么想有一个小小的书房呀!要不,房间的一角也行,哪怕只能放得下一个书架,我就心满意足了。”

2.   同一内容寻求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课文中的某些语言在理解内容后,可以用改写的方法转换另一种语言形式。例如,把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化作浅显的表达,简约的文字变成叙述;生动的描写换成平实的叙述;课文留下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等。事实、想象与问题之间隐蔽的联系,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课文、敏锐地感悟词句以后才能实现。

三、   学会提出问题

语文教学历来是教师不断的向学生提问,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提问,是积极主动学习的表征。

学会提问,要让学生经历“敢问一一会问”的过程。敢问,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独立思考,积极提问。教师要特别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承诺:“只要你们提问,提什么问老师都爱听,提错了也不要紧。”当前许多教师不也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是怕学生“乱问”,尤其是表演式的公开课更怕学生“乱问”,怕打乱了“套路”、怕耽误了时间、怕收不了场。学生学会提问的唯一途径是“从提问中学会提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归类、修正,逐步使学生反复实践,学生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多变少,由少变精。例如,教学《狐狸与乌鸦》,同学们提出了如下问题:

  什么叫“不作声”?狠狠为什么钻到洞里去了?

  开始乌鸦为什么不作声?后来却上了狐狸当呢?

  乌鸦为什么不把肉放在树枝上再唱歌呢,这样不是既能唱歌,肉也不会掉了吗?

教师引导学生也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同学们大多数认为这三个问题都是根据各自的需要提出来的,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问题②③很有价值。这些问题正是学生想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学生自我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把提问变为自已发展需要的时候,才逐步由敢问、要问转向善问。

四、   学会获取知识

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习与教育理论,教学就是创造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使之自发地去学习与他认知结构相匹配的知识。儿童只有获得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后,智力结构才会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獐的特定思维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操作机会和丰富的感性知识,要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而绝对不能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答案。诚然,不少教师自觉不自觉地给学生灌输了一些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是,在当今时代,光靠自然地灌输是不够的,应该系统地教学会学生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去获取知识。

1.     引发自觉获妈知识的欲望。奥苏伯尔的论述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他认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生,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明白主动获取知识是社会发展的要法求和自我发展的要求和自我生存等必要性外,还要更多的是创设学生获取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在成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主动攻取知识的欲望。

2. 发挥已知猎取知识的作用。依据教材将知识的难度、广度呈螺旋式循环上升的编排特点,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运用迁移规律,发挥已知获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后,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单;学生掌握了部分笔画、独体字、汉字结构后,要求学生练习运用部件识记字形;学生掌握了去枝叶留主干概括句子的方法后,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概括节意、段意;学生能够朗读课文中一种角色的语言,要求学生尝试练习读好另外几种角色的语言等。借助迁移规律,改变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接受性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已知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