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有价值的营养在哪里?一 中医营养新理念

 《经络与营养》自然养生 2011-01-03

真正有价值的营养在哪里 之一

---国际营养师张劲翀

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知识,大家都认为人参、灵芝或者燕窝一类物质具有很多神奇的功效。每当遇到普通药物难以解决的疾病时,大家就转而寻求这类物质以求奇迹的出现。但是好像现代营养学或者药学并不支持这样的传统认识。

精微物质起到的穿插和转承启合作用更强大

比如,在中医看来,人参与胡萝卜的药用价值相差很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参包含了一些胡萝卜所不具备的营养成分或者药用成分。但目前研究结果却没有支持这种看法,人们通过对其化学成分的分析,参根干重的70%为碳水化合物,与胡萝卜相当。而其中一种功能成分人参炔醇,胡萝卜中也同样具有。当然参根还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比如各种人参皂苷。这些活性成分经过提炼浓缩后显示出一些药性。但由于含量极低,并不被研究者认为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你尽可以每天吃胡萝卜而身体无恙,但如果每天吃人参,恐怕你的体格会受不了。当然你的荷包会更受不了。

再比如,燕窝被很多人奉为养生珍品。而反对者指出,燕窝的主要成分不过是一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本来有更加廉价的来源,没必要追寻性价比那么差的燕窝。结论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服用其他营养素来替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想法看似有理,却不一定有效。比如给一个患鼻炎的小朋友服用燕窝后症状可以明显好转,而给他提供一个孩子需要的所有必需氨基酸后,却不一定有如此疗效。尽管理论上氨基酸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或许我们把想法向前延伸一下,会取得一些突破。人参之于胡萝卜,尽管宏量成分相当,但微量成分不同。燕窝之于氨基酸也是如此。那么,问题一:会不会刚好就是其中的微量成分,决定了它们的价值呢?问题二:会不会刚好其中宏量成分与微量成分的搭配,互相促进了对方的功效呢?问题三:会不会各种成分之间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它们功效之间的差异呢?

如果上述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很多问题就容易说明。

关于问题一,目前研究者发现,人参中的各类皂苷占参根的2%5%,这个比例与占70%的碳水化合物比起来确实不起眼,但这个比例的东西却功效强大。由于它们的存在,另外的70%或许才被利用到淋漓尽致。

关于问题二,燕窝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但微量成分除了矿物质之外,还有燕子唾液中的各种酶等活性成分。或许,刚好这些特定的酶促进了这些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吸收。

关于问题三,人参与西洋参尽管产地在维度上相当,但在中医看来药效、药性是不同的。问题是通过化学分析它们的成分几乎相同,这也成为诟病中医的人们认为中医不科学的论据之一。但目前却少有权威的实验室数据指出二者尽管成分相同但比例是否完全一致。如果比例不同,导致出它们表现出的功效具有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也属于配伍的范畴。要知道即使同一种药物,换了不同的地方去栽种,效果都相差很远。清朝皇家在采购药物时都要指定具体的产地,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食物还是营养品》中,我曾经探讨过一次代谢产物和二次代谢产物的概念。所谓一次代谢产物,就是植物在生化反应中合成的诸如叶绿素、糖类、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化合物。而二次代谢产物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特定温湿度、特定气候类型等),一次代谢产物继续进行生化反应,生成了诸如苷类、醌类、黄酮类、萜类以及生物碱等化合物。

从广义角度来讲,无论是一次代谢产物还是二次代谢产物,都属于中医所谓精微物质。但二次代谢产物由于是在一次代谢产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生化反应得来的,从数量上来讲就属于“微中之微”,从功能上来讲就属于“精中之精”。

中医从诞生至今几千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是没有实验室的,因此无从分离出这些精微物质,但为了阐述方便,还是发明和使用了“精微物质”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实这样的手法在国外也不少见,比如“植物因子”、“生物活性成分”等等,就是外国的“精微物质”的表述。

这些精微物质,或者说植物因子,有些我们发现了,分离出来,甚至可以人工合成,如某些维生素、氨基酸等等。但我相信大多数还是没有发现的。大自然花了几十亿年进化出来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就被人类取代的。我们的智慧还远没有达到窥破自然之秘密的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