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调理新思路之二

 《经络与营养》自然养生 2011-01-03

糖尿病调理新思路之二

 

在《糖尿病调理新思路》中,我们谈的完全是营养因素所起的作用,现在我们来谈一下运动。除了营养,运动,或者说锻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同高血压、心脏病一样,糖尿病被人们归类到现代文明病。因为人们发现一个规律,糖尿病的发病率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它并没有因当代医疗水平的发展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相反,在越来越多的药物和新疗法的围追堵截下,糖尿病却逆势上扬。无可奈何的人们只好让现代文明来埋单。

问题出在哪里呢?

或许我们得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进化过程,看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物设定把自己设计成了什么样子。

首先,我们还是要明确一下,人类进化了将近300万年,我们的生物设定是在这么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完成的,不可能在短短的农业文明甚至工业文明出现后发生大的改变。基于这个前提,我们来看一下:

一、      人类进化的百万年间,除了农业文明这短短的时间内,99.99%的时间我们都是饿着肚子走过来的。突然间温饱解决了,这很好,但我们的肠胃做好了准备吗?

二、      人类99.99%的时间都穿行于丛林峡谷,追寻野兽,采摘野果,突然之间坐在办公室里,这很好,但我们的身体做好准备了吗?

基于第一个原因,前文我们探讨了营养素在调理过程中的运用,基于第二个原因,我们探讨的就是运动所起的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通常把糖类转化成糖原储存于体内,以备不时之需。这些糖原依据储存位置的不同而分两大类,一类叫肝糖原,大约占总糖原的1/3。另一类叫肌糖原,占2/3。如果把这两类糖原看成是人的话,他们的性格是迥然不同的。肝糖原大方,可以在肝脏里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提供给任何一个细胞去用。而肌糖原自私,只提供给本细胞使用。现在问题来了,套用范伟的疑惑:我就不明白了,一个房檐下生活的两个血糖,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这其实与人类进化的生物设定有关。

我们设想一下,假使原始人的生物设定是“肌糖原也很大方”,可以分解了供给其他器官使用。那么问题就来了。倘若在平时,其他器官分享肌糖原可能不会构成什么危害,但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比如原始人猝不及防身边突然出现了一头棕熊或者狮子(而这种情况在当时曾经是相当普遍的),那么,原始人该怎么办?

逃跑。

这时原始人会动用他所有的骨骼肌细胞,释放出能量来逃跑。但遗憾的是饿了半天肚子的他已经把肌糖原分解掉提供给其他器官了。所以有心无力的原始人只能瘫软在地,成为狮子的美味佳肴。

如此,我们能明白肌糖原为什么“自私”了吧。

当然了,在平时,肌糖原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同胞兄弟肝糖原被消耗殆尽。在无氧运动的条件下,它会生化成丙酮酸(《胡人与胡臭》),然后转变为乳酸。乳酸是什么东西呢?其实我们大家对它很熟悉。通常我们剧烈运动后造成浑身肌肉酸痛的元凶,就是它。也就是说,当乳酸堆积过多时,我们的体液会转变为酸性,引起肌肉收缩,压迫血管,造成血流不畅而引起酸痛。

乳酸运回肝脏后,经过糖异生重新转变为葡萄糖。这些葡萄糖进入血液,为其他器官提供能量。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肌糖原达到了援助肝糖原的目的。

通常,人在运动时,前十分钟左右肌细胞的能量来源几乎全部为自身肌糖原储备。十分钟之后,人体开始动用肝糖原储备。运动到二十分钟左右时,人体大约1/5的糖原被消耗掉。此时,葡萄糖的利用逐渐减少,人们开始动用脂肪储备。但尽管如此,对葡萄糖的利用仍在继续。肌细胞会更加贪婪地摄取血液中由肝糖原分解出来的葡萄糖。如果运动的时间足够长,那么无论是肌糖原还是肝糖原,都会消耗殆尽。

现代社会,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们,很难再有面对棕熊和狮子这样的生存压力,也不会因为没有下一个猎物果腹而穿越几丛密林奔袭几道山涧。没有了生存压力,很难再有激情去消耗自己的糖原储备。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细胞功能的退化。

通常,葡萄糖随血液到达细胞外面时,会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最终将葡萄糖搬运进细胞内合成糖原储备下来。可是,当这个养尊处优的细胞认为自己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糖原储备的时候,它就会关闭大门。葡萄糖只好逗留在细胞外的血液中,导致血糖升高。目前人类对于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机制尽管已经相当熟悉,但还不能做到穷尽所有细节。不过人们知道,烟酸与细胞的大门开关有关系。当食物中缺乏烟酸时,细胞的大门很容易关闭。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大量增加烟酸,而又不致出现毒性反应,以激活那些负责开门的功能物质。关于这一点,我在《糖尿病调理新思路》中已有分析。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运动。

因为,要想血糖进入细胞,一方面要用营养素买通看门人,另一方面要让细胞认识到自己是需要葡萄糖的。而做到后一点,一定要有运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营造出一个与祖先逃跑时相类似的生存环境,从而激活细胞最古老的记忆。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里我们所说的是运动,而不是劳动,通常城市人群的劳动大多为家务劳动,擦擦桌子拖拖地,这样的劳动,显然不能消耗很多的糖原。

而完全的无氧运动,又极容易产生低血糖现象,导致酮中毒出现(此内容在《胡人与胡臭》中已经探讨)。

因此,这里我们所说的运动,是以有氧运动为主的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结合。它需要一定的强度,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出一些汗。这种运动能够将钙离子的浓度升高,从而引起肌糖原的分解。

通常的运动项目中,什么样的运动能够符合以上要求呢?

跑步!

很多运动符合上述要求,但跑步是不用学习,并且成本低廉的。

如果能做到每天,或者隔天超过20分钟以上的跑步,再配合《糖尿病调理新思路》中的营养补充。那么,我们一方面买通了看门人,一方面激活了细胞的古老记忆,接下来的事情,细胞自己就会去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