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瓦厢决口和漫流的人为原因解释

 查理.B.H 2011-01-04

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与铜瓦厢决口的关系

    从时间上看,太平天国1853年北伐和捻军起义的时间地点和铜瓦厢决口有相当大的关联性。有人认为1855年铜瓦厢决口导致黄河改道是自然和人为双重作用导致 [1]。那么人为因素,我怀疑是势单力薄的起义捻军所为,在战术上可能会达到淹没清军的目的,同时让捻军得到隔离。铜瓦厢决口以后,数月,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

“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后改道北流,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改道之初,由于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无暇顾及河工,也无力治理,只得任黄水漫流。[2]这里,我不是很同意这个观点。铜瓦厢决口是谁造成的,是太平军还是清政府?我倾向于太平军。

因为我认为黄河决口之后,对于防止清军进攻天京有重要作用。但是太平军和捻军仍有可能进攻北京,所以在镇压太平军完成之前,用黄河决口可以阻断起义军的北上路线,因此,清政府甚至也不想也无法迅速堵住决口。

黄河决口是个双刃剑,决口之后,洪秀全也丧失了再度北伐的最佳路径,时间和可能。黄河决口在北伐军刚刚失败于天津的时候,也丧失了北方的民心。后一部采取了西征西安的战略方向。从西安,可绕过黄河下游决口地区,进攻北京。但是大本营却不能随之一同前往。因为大本营在天京,就导致主力必须保护大本营而不是主力进攻西安,然后进攻北京。因为水患,太平天国西征西安的军事行动开始的也太晚。慈禧和皇帝都已经安定了局势,退回北京,订立大量条约以获得外国支持。所以后来西征西安没有太大的结果。部队无法从西安向东北进攻北京,而西征部队无望取得更大成果的情况下,这时候天京被围,果不然,就是进攻西安的一部也是在天京之围的时候回来救驾。然而黄河决口和常年混战导致天京缺少粮食。回援的西征部队在天京外等待粮食收获后入城。结果救援不及,只能和捻军一起在北方坚持。 这时候赖文广出现战略错误,将捻军分成东西两路,东捻军因山东子弟多,希望入山东而未能和西捻军同行进入陕西。但是山东是中国革命的背水阵势。无力支撑捻军的战略存在。

进攻北京的另一条道路是海路。然而太平天国的海军不够强大,英法海军分两次趁机攻破了天津,北京。而当时皇帝和慈禧逃走的目的地就是西安,也有退往蒙古之意。因为黄河决口,导致太平军,捻军都无法截击皇帝和太后。当时皇帝和慈禧的回旋余地已经很少了。

186712月,西捻军张宗禹在陕北节节胜利之时,接到东捻军的告急书信,于是直攻北京。然而,15日赖文光已兵败被俘,东捻军已覆灭。这时候,西捻军仍然冒险进攻北京(或许信息传递不畅),186823日夜,西捻军攻直隶省城保定,接着进至满城、安肃(今徐水)、易州(今易县),前锋深入房山,直达宛平县西芦沟桥。(注:王闿运:《湘军志》,《捻军》第1册,第10页。),那么结局就是是年8月,最后的这只太平军捻军余部在山东茌平附近被剿灭。

觉得中国有个规律,掘黄河者不得天下。而且发现,造成黄河巨大改道的决口,多数是有人为加自然因素的。中国人不和,可以从使用黄河来使对方遭受损失的做法看出。有人说中国人办事总有这么三帮,有一些干的人,一些人站着看的人,还有一些搞破坏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