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惟楚有才 鄂东为盛

 小竹123 2011-01-04
惟楚有才 鄂东为盛

——读雷中怀近著《黄冈教育溯源》
添加时间:[2010-12-31]  作者:[南东求]  

 

    昔有幸读到两句精妙的古训:“临文必敬”,“论古必恕”,心中很是震动。后来得知,这是清代大学者章学诚先生说的。他还说:“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文史通义·文德》)让我对这古训,有了更深的理解。受章氏影响,我渐渐改变了读书态度。不久才知道,章先生的治学态度,的确对我有许多好处。我想我过去的读书,是被人误导了。
    及至读到中怀兄《黄冈教育溯源》,我才又一次体悟到,我的浅陋,先生的深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虽非作者,然对中怀写这本书,所付出的心血,历尽的艰辛,是略知一二的。
    黄冈教育如何?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先生,在本书序中说:“黄冈教育,在湖北教育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上,可谓别具一格,具有特殊的精神气质。一方面,她内涵丰厚。另一方面,她影响深远。”“黄冈,现已形成以‘高升学率’、‘奥赛摘金夺银’、‘高成才率’为三大表征的‘黄冈教育现象’。”而中怀要揭开其中的奥秘,回溯其中的渊源,探索其中的规律,谈何容易?然而中怀作了努力,且取得了成绩。我由衷佩服。
    斯著洋洋洒洒30万字,配上精美图片110幅,可谓图文并茂。书之内容,上溯至周代,下迄建国以来,跨越时间2700余年。全书七章。前五章是书的重点。从“历史视角”,探讨了黄冈教育形成的地理环境、历史影响、人文资源及其教育因素。从“教育发轫”,探讨了黄冈历代的官学、书院、学塾等。以“名师渊薮”,叙述了黄冈自宋至民国期间的历代名师。论及“科甲鼎盛”,或以文述,或以表陈,全面论述了黄冈自科举制度以来历代所取得的成就。谈到“文化传承”,探讨了黄冈传承之源之根。
    作者经十余年的积累,广搜博采,细心整理,还告知世人一组惊人的数字:黄冈历史上,共建有书院75所;在1300年的科举中,文、武举,走出了944名进士,3985名举人,3名会元,89名解元;还有1位榜眼,4位探花,5位状元,6位宰相,80余名尚书、侍郎;建国后,先后走出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还发掘出大别山下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许多美好的读书传说、教育佳话。
    仅从书中所述的这些大概中,即可得知,作者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令人惊佩的。大抵著书立说者,皆有其著述目的。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大凡有识之士皆知:广而言之,民族兴盛,赖于教育;国家强大,赖于教育;人类文明,赖于教育;小而言之,家庭兴旺,赖于教育;个人成长,亦赖于教育。古老的黄冈,是教育之乡。而黄冈教育,又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源远流长,求学之风,好学之风,重教之风,一直随岁月流淌至今。其间,灿若繁星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屡出其中;凡科举及第者,必有黄冈人;故有“惟楚有才,鄂东为盛”之誉。因此探讨黄冈教育的渊源、内涵、精髓及其规律,是有其重要意义的。至此,作者著书意旨,不言而喻。而这本书的价值,亦可想而知。若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评价本书的地位,可以说,它填补了黄冈教育研究的一项空白。
    从写作的角度看,本书亦具有特点。
    其一,言之有据,不说空话。从书中引证的资料及书末参考文献得知,举凡黄冈境内诸县方志、有关教育史书、国内有关黄冈教育史籍,无论是国家藏书,还是个人相关专著,均作了大量涉猎。正因如此,作者在撰写时,或评点人物,或阐述史实,或摄图列表,或引经据典,均能信手拈来,可谓旁征博引,令人大开眼界。而所有这些,皆源于作者的多方搜集,细心查阅,实地考察,访友求师。个中辛苦,唯作者深知之。
    其二,剥蚕抽丝,独立思考,力求行文缜密。教育的目的,旨在育人。人才的构成,离不开品德、知识与技能。人才的培养,涉及诸多方面。作者欲将这诸多内在的奥秘,揭示出来,以告世人。他经过反复思考,大胆探索,细心研究,谈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可从书中诸多论述看出。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教育的诸多内在因素的制约。作者倾注了重要笔墨,在第二、三章进行了探索。作者认为:官学的发展,直接影响教育的方向;书院的兴起,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学塾的兴盛,直接影响教育的基础;而历代名师的涌现,则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与成效。正因黄冈历代官府,对官学的重视,对书院的建设,官民对名师的共同尊重,才有了黄冈的科甲鼎盛,才有了黄冈文化的积淀传承,才有了黄冈大地上的“书香弥漫”。这是颇有见地的。显然这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晶。从行文结构、内容叙述看,全书前后呼应,论述严谨,自成体系。笔者亦为之叹服。
    最后,还想说说本书的语言。孔子曾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强调为文若无文采,其言是很难得到传播的。这话至今仍在启人心智。中怀兄有多年的写作经验,他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其语言特色,秀丽而简朴,流畅亦清雅。让读者展卷而读,既可从中吸收大量的史学知识,教育真谛,亦可从中得到美的语言享受。我以为作为一本含有专业性质的专著,这是一个突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