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汉时期的教育

 沉默的证人 2011-05-20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列措施,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政治上集权,在思想上就不再让百家争鸣了。代表地主阶级的统治者要求政治统一,从而达到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由此也影响到了教育制度。

秦朝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比如统一文字,有一定的好处。这在教学方面起到了规范的作用。秦还设“三老”以掌教化,“三老”是一种乡官,是中央集权统治机构的基层组织中的官职之一。“三老”直接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图对一般人民进行法治教育、耕战教育、和尊卑贵贱的思想教化。为了加强封建统治,秦王朝还实行“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取消了学校教育的制度,以吏为师,以法代教。这又回到了私学产生之前的状态,是教育事业的倒退。而且从秦朝开始出现了文字狱。这些都是秦王朝在教育方面留下的失败的教训。

汉承秦制,但在教育上则转而采用儒家的主张,重新肯定教育在育才和化民两方面的作用,把教育看作是巩固大一统的重要工具。到汉武帝时,随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的成熟,在文教方面,逐步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和整理古籍等政策。

独尊儒术,实际上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而且确立了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实行这一政策的结果,无论是对养士还是选士都有极大的影响。也即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这也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地方。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制度上,而不是思想上,儒学的重大影响就在此处(陈寅恪的观点)。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官学在学制上分为五级:中央有太学,地方按行政系统分为学、校、庠、序四级。太学属于大学性质,教授儒家六经。学、校属于中学,专学一经。庠、序属于小学性质的学校。学校庠序之间没有连属关系,等级不是很明显。

汉时的私学发展也很昌盛。许多儒学大师不能从政或在官学里任职的,大都从事私人讲学。汉代私学的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两种:著录弟子,就是在名儒门下著其名,不必亲来受业,这便是后来的“拜门”的开始。及门弟子,是直接从师受教的。汉时的私学大家有董仲舒、马融、郑玄等。私学就其程度而言,有小学阶段和专经阶段的区分。相当于小学程度的称为“书馆”、“学馆”、“书舍”等,主要是识字的蒙学教学和学习《论语》《孝经》为主的道德立志教育。相当于大学程度的专经阶段,是由大师自立“经馆”、“精舍”开门授徒,专习一经或数经。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                                     教育的作用

董仲舒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里面有善的可能性也有恶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就在此处。它能使人的先验的素质中的善变成结果。他同时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在于礼乐教化,所以教育的社会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这方面,是王者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内容

董认为只有圣人才有可能“发天意”“承天意”。所以人们的学习内容就应该是圣人制作的诗、书、礼、乐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知识。

三、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他认为优秀的教师必须遵循圣化的原则。从教师以身作则开始,要求教育学生要从容引导,不急不缓。他认为学习要努力,要专一,刻苦钻研才能前进,而且要注意博与精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由统一转为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学校废置无常,特别是官学,在数量上大大地减少了,学校教育的总趋势是衰落了。但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其一,魏初在太学实行五经课试法。即初入太学称门人,满二年试通一经转为正式弟子,不及格则罢遣,以后每二年再试一经。太学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初入太学的门人实际上是古代大学的预科。

其二,西晋时设立国子学。晋时已形成门阀世族,为了保持他们优越的门第族望,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弟子另设国子学。

其三,南朝宋时设立四馆,各聚门徒。有研究儒学的,有研究佛老的玄学的,有研究史学的,有研究文学的。北魏也曾设立过医学、律学、和书学。这标志着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出现了专科学校。专科学校的出现对隋唐时期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四,私学之风未减,家庭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最有名的当属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                                     关于家庭教育

1、                                         教育要及早进行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越早越好。幼年性情纯洁,比较容易接受影响,塑造的可能性较大。

2、                                         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

他强调对子女不能有爱无教,教就要严,反对溺爱偏爱,主张对子女爱得其所,爱得其法。严格要求,勤于督促,子女才能成器。

3、                                         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他注意环境对子女的作用,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导入歧途。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4、                                         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他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语言是教育的基础,不从小对子女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将对子女留下极不好的影响。他认为家教的主要内容就是语言、道德、和立志。

二、关于学习的态度

1、                                        学习是为了修身利世

2、                                        学习要靠个人的勤奋

3、                                        学习要虚心

4、                                        学习要珍惜时光

隋唐时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隋代对教育的贡献是创立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这两项制度对以后的朝代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隋初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学。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专门管理学校教育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的教育长官的开始。在国子寺下,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五学,算学是隋首创的。隋还改变了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将选士的权力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放宽录取标准,取士要通过考试。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创立的开始。这一制度为以后历代朝庭沿用,维持了1300多年。这在当时的好处是,隋以前的选人才是通过察举,经科举制把选取人才变为了经过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唐朝的教育制度更趋完善。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入学年龄、学习年限以及入学手续和仪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学校有一定的教学计划,这些教学计划必须服从科举考试的要求。在教学管理方面,对教师、教法以及考试、升学、假期等都有规定。

唐朝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校教育与科举的关系极为密切。科举是一套严密的考试制度。从考生来源看,主要有三种:一是生徒,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读书期满的学生中选拔优秀者,推荐到吏部备案。二是乡贡,指不在学馆学习的学生,由个人向州县报考,经省试及第的秀才进士等。三是制举,就是皇帝亲自招的少数人才,不经挑选,可以直接参加朝廷的考试。

科举考试有严格的报考手续,一般是生徒和乡贡到尚书省报到后,填写自己的姓名和三代履历,并出具保结,然后由户部审查之后,再将名册送往吏部主考。后来,将审批手续移到礼部,通过礼部的考试之后,再通过吏部的考试,方能授官。

考试的科目比较繁多。常行的有明法、明书、明算、明经、秀才、进士等六科。其中最常行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考试主要是注释经义,进士考试主要侧重诗赋。进士考试在开始时,和明经的内容差不多,主试时务策问等,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由于学生掌握经义都差不多,所以到后来就特别重诗赋。

科举考试比较严格。考生要自备衣食和住所,进场时要经吏人唱名搜身,场中监考森严,稍有不慎,就被喝斥出场。在唐朝,考试还要看平时的作品和声誉。不过当时可以托关系,属于正常的事。

科举制度的好处: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扩大了求知范围。它也有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求学纯粹是为了做官;养成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恶习,不能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由于取士之权在统治者手中,产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如请托、通关节、贿赂、舞弊等,严重地败坏了学风,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宋元时期的教育

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是模仿唐代。宋朝吸取唐灭亡的教训,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曾有三次兴学运动。宋朝在教育方面的重大成就是书院的发展达到顶盛大。

宋设中国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设立的官学分三类:一是朝廷管辖的贵胄学校。二是国子监管辖的各类学校,主要有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四门学等。三是中央各部门管辖的学校,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地方官学按地方行政系统划分,行政区分路、州、县三级,而官学则只在州、县两级设置。宋代的地方官学比以前更为完善。

宋代的书院最为有名。书院是我国自北宋至清代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在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作用。书院最初起于唐代,有官办和私办两种,官办的书院在当时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而是校刊、收藏典籍的场所。私办书院则是自己治学的地方。由于求学做官的思想深入士子之心,但官府又无能力完全满足求学者的要求,于是在宋代时,在官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兴起了大量的私人创办的书院。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书院的负责人既担负管理又担负教学,一般不再设管理人员和机构。讲学活动是书院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教育机关的主要标志。书院的治学有纯学术的性质。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并与听讲和教师指导相结合。讲学者即为主持人,有时也请别人来讲学。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辨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名师常所讲整理为“讲义”,学生将教师所讲及言行记录为“语录”。后来的教师讲义和学生的笔记,就是由此而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是明人伦。

在教学内容方面,他主张将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这个分段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八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教学内容是诗、书、礼、乐,让学生知道日常的伦理纲常。朱熹非常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大学在十五岁以后,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尤以四书为重。朱熹的教育内容和主张,是封建伦理之教,以培养君子和圣贤为目的。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他主张居敬穷理,教育中心是道德修养或道德教育。“为学之先,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要学思力行,要因材施教。要循序渐进。

元代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一方面采用武力镇压和民族歧视,将全国人分为四个等级,另一方面,重视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控制,以巩固政权。

元代的中央官学中,设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三种。地方官学也是按行政级来设置。元代还设有具有民族特点的蒙古字学、医学等,开创了民族学校的办学历史。元代对书院采取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使书院逐渐官学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