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留学生的生死文书 - 留学文化研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人淡如菊nancy 2011-01-04

晚清留学生的生死文书

负笈新大陆——留学美国 2010-05-24 15:38:31 阅读1594 评论3   字号: 订阅

       19世纪70年代,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促成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教育——大清幼童留美。虽然决定派遣学生出洋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但当时的中国依旧残留着浓重天朝上国的思想,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大多数中国民众心目中仍然是恐怖的化外之地,儒学士大夫主导的中国官方对此也颇多猜疑,所以在选拔出洋幼童时要求其父母必须和政府签订“具甘结”,詹天佑的父亲詹兴洪照章具结的全文如下:

        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派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徽州婺源县人氏。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

    同治年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詹兴洪亲笔画押

        很显然,这哪里是一份一般的合同甘结啊,简直就是一份生死文书,是对早期留学事业缺乏足够信心的情况下的一种决然之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幼童家长们做出送孩子出洋的极大勇气,进而能感受到启动早期留学事业之艰难!!!

    由于这样的具结,送孩子出洋留学又几乎成了生死别离,对此,幼童李恩富在他的自传体回忆录《我在中国的童年故事》中描述了他离开家乡前往上海预备学校和家人告别的场面:      

       “在和我的叔叔、婶婶、兄弟姐妹以及街坊邻里告别后,我用传统的方式向我母亲做最后的告别……我没有拥抱她,也没有亲吻她。噢,这在中国传统礼仪中可不是体面的做法。我所做的就是向我们的母亲磕了四个头。她想装出很高兴的样子,但我能看见泪水在她眼睛中转。她只是给了我一些零花钱,嘱咐我做个好孩子,经常给家里写信……”

       虽然,由于李恩富后来的美国化使这种叙述缺少了一些认同中国本土的动人之处,但只要熟悉中国乡土情形的人都依旧可以从中看出那种场面中感人泪下的苍凉之感。虽然美国没有当时国人想象的那么野蛮和恐怖,但由于这些孩子的情况和中美文化的差异,这种感觉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几年后,一些幼童,尤其是最聪明的潘鸣钟等人病逝于美国,再也没能见到祖国的亲人。可以想象一下,1881年留美幼童纷纷归国之时,那些业已埋骨新大陆的孩子的父母看着别人的孩子尽管没有如愿获得官位和功名,但依旧健康归来,而自己的儿子缺只能回忆送出国门时的场景,他们的心境该是多么的悲凉啊。

       留美幼童事业夭折,让容闳痛苦不已,后世之人为之叹息不已。其实,当时最痛苦的不是容闳,而是为留美幼童事业做出真正牺牲的幼童及他们父母,他们除了詹天佑等人没有容闳那么幸运地完成学业,他们的父母甚至没有容闳的母亲那么幸运地看到儿子的归来和成长。他们成了历史进步必然付出的代价,我们后世之人回顾这段历史,感怀容闳之宏愿之余,也应该铭记这些付出实际牺牲的幼童和他们的父母,尽管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身份低微,默默无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