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自古以来由于文化的优越地位,夷夏观念一直是中国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谨守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夷夏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显示了中国近代观念的重要转型,此后,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建构成为中国政治家和学者首先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古代夷夏观念的基调——以夷变夏 中国古代的夷夏观念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先秦诸家学术,特别是儒家学术,对中国“夷夏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語八佾》)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語子罕》) 樊迟問仁。子曰:“居处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论語子路》)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论語宪問》) 从以上孔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儒家认为夷不如夏,而且可以借助后天的努力,达到改变落后的蛮夷的目的,也就是“以夷变夏”。 可以说,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正是根据这种思想,来实践汉文化的传播。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少数族对中原汉族的影响有所述及。但是,承认民族的异化现象并不是否认民族同化是中古民族关系的主流。 中国古代“以夷变夏”的说教,鼓励着中国文化的外传,使中国长期处于东亚文化的中心地位,这种中心地位,使中国民族观念上表现为强烈的“天朝上国”的自豪。这种观念直到清道光帝之前仍然没有发生许多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的早期的思想家著作中,仍然用“夷夏观念”来解释明清更革之际中国社会的变化。针对明清之际满清对明朝人们的残酷镇压(尤为深切者 第二、近代夷夏观念的相关论述 关于近代中西文化的关系,这构成了对中国传统夷夏观念的根本改造。庞朴先生在评价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时,曾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人们多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怀疑一切成法,发挥创造精神,从制度上承认不如西洋文化和勇于革新、勇于建立的时期”。梁启超先生称甲午战后中国学界面临着一个“学问饥荒的时代”。在我看来,所谓的“怀疑一切成法”和“学问饥荒时代”正是对近代中国民族文化内心自卑感的完美体现。 “怀疑一切惩罚”即为背叛传统,古法不足据,古训不足畏,这种心理使中国民众对洋人产生了一份好感与敬意。开始与洋人交往,开始与西洋文化交往。夷、夏交合,首先是从上层开始,从士人开始。冯桂芬曾进一步将夷夏交合的观念改造为“夷不如夏”:“人无异才,不如夷;地无遗力,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此“四不如夷”既是对西洋文化的极度崇拜,更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夷夏观念的更革。以此为基调的更革完成了夷夏观念在近代的完全转型。 很多人在讲到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时,常常忽略了这一点。把中国历史讲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或者抗争史、屈辱史、革命史等等。在我看来,这只是革命史观的现代改造——从一国、一族入手,并没有真正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的广泛的范围内考察。近代历史(包括中国历史)都是世界近代整体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想了解整体性历史的真正主线,就必须对近代西方与东方人的世界观作一个全面的梳理。而在中国历史上,夷夏观念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念。深入探讨这一观念的近代转型,将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路程,有助于认清未来的文化走向。 |
|
来自: echocaishaoxu...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