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务员辅导周刊习题(第二十三期)

 佳米冷子 2011-01-06
行测

1.100个孩子按1、2、3……依次报数,从报奇数的人中选取k个孩子,他们所报数字之和为1949,问k最大值为多少?

A.43B.44C.45D.46

1.【答案】A。解析:奇数个奇数的和为奇数,故k的最大值应是奇数,排除B、D;从1开始,4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452>1949,排除C,此题答案为A。

2.

申论:考问北方复兴:“北风还能刮多久”

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北强南弱”由来已久,但在中国,经济格局却长期保持“孔雀东南飞”的态势。过去20多年间,中国南方借助外资急涌而入和体制改革先发优势,把资源丰富、科技领先的北方渐渐甩在身后。现在,资本流和经济增长曲线双双向北倾斜,国家对西北、东北和天津滨海新区也先后伸出扶持之手,中国经济重心北移的外部条件已然彰显。悬念是:北方,你做好迎接北移的足够准备了吗?

从各大网站的热议,到专家学者的直面交锋,北移命题依旧充满争议,只不过焦点已由“北风是否吹起”转变为“北风还能刮多久”。一方面,官方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民间机构抛出的调查报告,跨国公司的产业布局调整,都传递出北方复兴的种种利好讯息;另一方面,北方也因经济结构偏“黑”、偏重,生态脆弱,区域壁垒远未消除,体制与观念有待更新等,备受诟病,舆论对北移可持续性的考问始终未曾止息。

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关键的20年。地域辽阔的中国北方是摇身一变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还是昙花一现?答案其实就掌握在北方手中。“诸侯经济”:北移持续之绊脚石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环渤海地区在中国北方都具备足够的领袖气质。换言之,这片从辽东经京津冀延伸到胶东的土地肩负着北方复兴的重大使命。有专家曾这样打过比方——如果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巨人,他的头是京津冀地区,他的两条腿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两强的地位由此可见。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内部的产业联系少之又少,社会发展水平落差较大,仍处于“诸侯经济”的割据时代。

按照大多数专家认同的观点,狭义上的环渤海地区以京津冀为中心,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为两翼,区域市场要素齐全,高中低端产业基础雄厚,惟独缺乏“连横”的强烈愿望。作为区域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和发展支点,北京和天津虽然仅隔百余公里,但很多时候让人感觉十分遥远。

天津最早建制可以追溯到金代设立直沽寨,从此开始扮演京师粮道守卫者的角色,直至明朝设立卫城。到近代,天津更是脱胎换骨,成为商贾云集的工商业中心,只是在近50年,其光环才因北京转变为生产性城市有所黯淡。

一个是一国之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听上去与经济不沾边;一个却是北方经济中心,立誓优先发展产业。单从城市功能定位看,两座城市似乎没有互为对手的理由,然而在市场利益的诱惑、GDP重压和现有体制之下,京津“左右互搏”未能幸免。

与长三角、珠三角借助分工明细的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京津相距咫尺却打造了两个雷同的产业结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国平发现,在过去十几年中,京津两地产业趋同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所加剧。1990年,京津两地的主导产业只有一项雷同,但到2002年,两地7项主导产业中居然有4项雷同,其中第一支柱产业均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更有甚者,京津两地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中,都提出要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环境保护、新材料以及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天津建成北方经济中心的规划被批复后,京津两地在区域发展中的关系又引起各方热议。

普遍的看法是,京津合则两利,争则两伤,它们的关系走向对环渤海甚至整个北方协调发展都有很强示范效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专题研究报告认为,京津两大都市比肩而立,产业结构雷同,产业规划又如此相近,注定会刺激过度竞争,消减双方开展互补性合作的愿望,并加剧两地的区域壁垒。

北移机遇千载难逢,但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来看,环渤海还未做好迎接资本北上的足够准备。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担忧地说,环渤海地区喊出联合口号已经20年了,市长联席会议也开了十几次,但只是政府官员由陌生变熟悉,产业间的联系仍在原地踏步,远未真正上升到区域合作的高度。
 
转自:河南中公教育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