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电视》 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 奶奶啥时换了频道, 妈妈从书房走了出来, 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 这 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材编者声称该文亲情浓浓、氛围温馨、场面感人,能让学生从小就知道关爱自己的亲人,从中受到谦让的美德教育。如 果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课文用儿童诗的形式讲述儿童生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说课文所展现的一家人看电视的“感人场 面”,能让学生从中学到爱心与谦让的美德,是不切实际的。 课文与其说是向学生展示一家人相互谦让的“感人场面”,不如说是向学生暗示你必须 “让电视”的“潜规则”。教育的这种泛道德化倾向及其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最近的半个多世纪,教育的这种丧失本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 甚。教育要维护自身存在的理由,而不成为压抑儿童天性的工具,不能不认识并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也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 编 者把“我”“让电视”的原因看成是公开的秘密——爱心,是不科学的。“精神分析学派发现,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不能全面的了解。弗洛伊德说人的心理像一座 冰山,露在水面的只有很少的部分,大部分是在水下的。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动机实际上大多是不知道的。”像课文中的“我”一样把 电视让给妈妈看的孩子确实存在,但孩子并不完全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更不可能用语言客观准确地表达出来。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这种行为主要出于儿童效 仿的天性。把它说成是出于对亲人的关爱与谦让的美德,其实是自欺欺人。 当然,这个世界上确实有爱心与谦让的美德存在。但是,“道德品质有两 类,一类是通过直接追求、直接努力可以改善的,如勤奋、诚实;另一类是不可能通过直接追求和直接努力而得到的,如爱心、快乐。我们不可能想让自己有爱心、 有快乐就可以有,爱心和快乐的产生是我们做其他事带来的心理效应。”关于谦让,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孔融让梨》。“孔融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孩 子单纯的理性,与谦让的美德未必有关,是一种儿童纯真天性使然。”朱建军教授在《心灵的年轮》一书中分析道。 《看电视》本质上是编造的现代 版的《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显意识是让学生学习关爱自己的亲人,形成谦让的美德;潜意识则是剥夺人的“看电视权”。事实上,中国人没有因为让梨而更加善 良,这只梨的故事的广泛传播只是形成了中国人的一个行为禁令——“你必须让梨”。同样,孩子从《看电视》中学到的可能不是真正的美德,而是你必须为了亲情 或美德放弃“看电视权”,这样就会“变得”有爱心,然后“被认为”有美德。 (3) 心理疆界向我们展示,我自己在 什么地方截止、他人从什么地方开始,从而给我们的“心理财产”一个明确的范围。具体来说,属于我们的、需要我们保护和尽责的“心理财产”包括:情绪、态 度、信念、行为、选择、价值观、兴趣、才能、思想、欲望和爱。心理疆界告诉我们首要的生活原则是尊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选择、价值观、兴趣、才 能、思想、欲望和爱,不在这些方面干涉别人,也不容许他人在这些方面干涉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和汤森德在《心理疆界》(又译:《过犹不 及》)一书中有更为具体的阐述,他们认为:三岁的孩子应该已经建立起明显的心理疆界,他们应该能够掌握——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情联络,但不至于因为分离而丢 掉自我、放弃自由;对他人说恰当的“不”,而不必担心失去对方的爱;接受他人的拒绝,而不因此冷落对方。 对照这三点,教材编者连三岁孩子的 心理发展水平都达不到。在他看来,“我”宁可“打盹睡觉”也不能对奶奶说“不”,因为这是没有爱心的表现,也可能会因此失去奶奶的爱;“拒绝”会导致人与 人之间相互冷落,从而无法形成一个“浓浓的亲情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小孩学习这样的课文不仅不能建立起明显的心理疆界,还有可能产生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分 析过的一种特别心理——逃避自由。 (4) 那么,我们怎么办? 朱建军教授在 《心灵的年轮》一书中认为,最重要的是区分心灵领域和现实领域。他举了一个《新约》里的故事,有人想找耶稣的麻烦,就问他:“你说上帝是一切的主宰,那么 我们是不是遵从上帝就行了,不用给国王交税。”耶稣让对方拿一个钱币出来,问他说:“这钱上铸的头像是谁?”对方回答说:“是凯撒(国王)”。耶稣说: “凯撒的归于凯撒,上帝的归于上帝。”对方哑口无言,佩服耶稣的聪明。 耶稣的话并不只是一时急智,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心灵领域是心灵领域, 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两者不可相混。心灵领域的道德修养、精神修炼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心理财产,他人无权干涉,更没有权力强迫,那怕是以亲情、道德的名 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以,让“电视的归于电视,爱心的归于爱心”,这样才能避免为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而编造 “让电视的感人故事”。 (5) 可见,真正好的教材不是无视孩子的天性,而是通过课文让孩子去体验、分辨人性的善恶,人格的积极与消极,从中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重重苦 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心智,完善人格。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靠道德或亲情的压力,剥夺孩子的“选梨权”“看电视权”。科学的教育要给孩子一定的自 由,包括犯错的自由。 就是说,孩子可以选择“让电视”还是“不让电视”。在孩子成为一个成熟、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之前,必须先有选择“不 让电视”的自由。因为你无法永远替孩子做选择,犯错其实是孩子正常学习的组成部分。小马正是在犯错的过程中学会了过河。当然,自由必须有限度。假如是生命 攸关或是有危险的,**当然必须干预。但是过度的干预与限制,则是对孩子天性的压抑。 这种压抑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心理上仍然处于儿童阶段, 心理学上称为“口欲期固结”。朱建军教授甚至认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一种病态“口欲期人格”。他在《心灵的年轮》一书中分析道:我国自秦朝以来,长期 处于高度专制的社会。为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代专制帝王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华民族数千 年。后来,在封建统治中,儒教思想也不断地被歪曲和极端化,格外强调忠孝。 在家庭中,“父为子纲”,父亲和子女的地位非常不平等,子女在父 亲面前根本没有人格尊严。社会统治中,“君为臣纲”,帝王和各级统治者被比喻为民众的父母,要求民众绝对的服从。这样的社会文化渗透的结果就是从儿童开始 的一生中,人的自我探索行为,独立自主意愿被严重压抑,人应该发展的独立个性在多数人的一生中都没有机会发展,这样形成的民族性格只能成为“永远的口欲 期”。 这样的文化与教育的危害还在于,它在人发现自己身上存在某些特质之前,先灌输这些的特质是不好的观念。这种观念会使人失去面对自己身 上带有这些特质的勇气。这样的教育会摧毁人直面自己“人性丑恶”部分的可能性。当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让电视”的时候,暗示孩子“不让电视”是没有爱心 的、不道德的“坏人”,这就可能导致孩子用“让电视”来欺骗自己是个“好人”。 当这种自我欺骗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使事实让他面对了真 实的自己,他也无法承认,因为面对曾经自己的谎言所造成的精神伤害已经超越了他能够承受的范围。在电影《禁闭岛》的最后,当男主角莱昂纳多终于清醒的认识 到了自己究竟是谁,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宁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亡也不愿意背负这那样沉重的思想 负担而生活着。因此他选择进行外科手术,去除掉自己的记忆、思维、感官、意识。 当一个人长期编织谎言欺骗别人,最终也会被自己编织的谎言所欺骗。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坏人”,在他发现自己是个“坏人”的时候,他就会选择伪装“好人”。并且这种伪装是自然而然的,以至于他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个“坏人”。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物种,叫伪君子。 (7) 人在孩童时期表现出来的这些不成熟的心理特点,显然不能仅仅归因于品德的问题,也无须急于对孩子进行 道德说教。如果孩子能“让电视”“让梨”,也不必过于拔高孩子的道德水平,鼓励孩子自我牺牲。“让电视”“让梨”用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儿的研究来分析,是孩 子能抑制冲动的表现,有较强的延迟满足的能力。 米歇儿给延迟满足下的定义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忍耐”。米歇儿发现,即时满足与人脑中的情绪中枢关系密切,而延迟满足则受控于抽象推理能力。因此,延迟满足往往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延迟满足能 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甚至取得更大的成就。比如,孔融四岁让梨,后来成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8)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 不断成熟。好的教材应该为孩子们设计各种问题,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好的教育应能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诚然,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离 不开爱,但爱的本质不是为了牺牲或者回报。派克医生在《少有人走的路》中给爱下的定义是,爱的本质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 意愿。 人们对教材的批评正是基于对教材完善的一种意愿。“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一代又一代,是教材无法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一种 责任。所以,这样的批评可以看作对教育与下一代的热爱,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传统的另一种形式的接续与丰富。同时,作为**,也有责任“自己背着因袭的重 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