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车裂了商鞅

 转型刚刚好 2022-12-04 发布于北京

三年前,应某财经专栏邀请,选择商鞅变法作为转型样本。三年后,当给某500强客户高管做战略转型培训项目时,他们又遭遇到了商鞅变法式难题。在企业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面对既得利益者,如何面对感情与制度的纠葛,且看下文。

文/杨继刚(微信公众号:转型刚刚好)


公元前338年立冬的那天,一个消息在秦国上下不胫而走:变法功臣商君卫鞅(即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后封地于商,后人尊称为商鞅)要被五马分尸了!

悲痛欲绝者有之。那些因为变法而改变人生命运的新秦人,他们不再是奴隶,不再是贱民,不再因为身份低下而无战功可加,不再因为出身卑微而一生被奴役。听到消息的人们,从秦国的各个角落涌到渭水刑场,哪怕是用最后的眼泪为商君送别,也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悲痛与不舍,感恩之心洞彻心扉。

拍手大笑者有之。因为变法而失去利益的原既得利益者阶层——老氏族,争先恐后的驾驶着高车大马急驶而来,脸上演绎着的都是大快人心的兴奋,商鞅获刑在他们看来完全是罪有应得,让他死一百次,下一万次地狱都不为过。他们不光心中窃喜,更与身边的同僚们谈笑风生,连其他六国也派出使臣,请求新君诛杀商鞅,当这个消息被确认之后,大家心领神会,仿佛是在说:商鞅,你也有今天!

最终,商鞅在国人的众目睽睽之下,车裂而死。


 

有人惋惜,有人畅快。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到了今天已经被无数的史学家演绎重述,真相已经无从考证,但“酷吏”、“刻薄”、“残忍”、“贪婪”等等评价全都被加载到商鞅的头上,贬多褒少成了惯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就曾言道: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商鞅主义”甚至都被当作愚民误国、刻薄寡恩、管理异端的代名词。更有甚者,把商鞅与希特勒、墨索里尼相提并论,仿佛他们都是商鞅幽灵附体一般,这种一边倒的“贴标签”让商鞅“永世不得翻身”。

我们不太懂历史,也没有资格评价“商鞅主义”(假如可以称其为“主义”的话),如果脱离了彼时彼刻的具体条件,以“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与价值观,去解读当年在面临秦国国君去世、国内政局不稳、其他六国虎视眈眈急于瓜分秦国等诸多背景下的商鞅变法,对于商鞅显失公平。况且,百年之后,经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终于一统中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成为强大国家,如果脱离这些仅仅去看到商鞅变法中的“刻薄寡恩”,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又是另外一种层面的“刻薄寡恩”?

肉体的商鞅被变法的旧势力“车裂”,那么精神的“商鞅”是被谁“车裂”而死的呢?


 

对于企业而言,商鞅变法之于我们的最大意义是:在企业变革与转型关键时刻,如何面对利益再分配过程中的矛盾与斗争?在触及创业功臣元老的核心利益之后,企业家是否还会坚持“坚决的改革”?面对阻力和反对,在“法大于情”还是“情大于法”的选择中,是“和稀泥”还是黑白分明、立场坚定?

启示一:如果变革会大大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车裂”变革者。

企业任何转型与变革,意味着企业内部利益再分配。大家都知道,只有蛋糕做大,自己才可能多分蛋糕,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内心是:拥护把蛋糕做大,但最好不要减少我分蛋糕的比例。当这种心理转化为阻碍变革的情绪和行为时,原来的既得利益者就成为企业变革的阻挠力量。

他们或阳奉阴违,或处处作对,或光说不动,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拖延或者阻碍变革的推进。给变革设置难题是他们的强项,各部门的冲突和争斗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在总裁面前放大“变革如果进行下去,后果不敢设想”的痛苦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所有这些都指向一点:我的利益一点都不能碰。

其实,他们当年都是创业元老和功臣,没有他们,企业不会有今天。但当企业走过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之后,“论功行赏”仿佛成为他们的终点,守着眼前的好光景,不思进取和守业成为当下的最佳选择,而很多人根本不在意企业面临的残酷现实: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如果不变革死路一条。


 

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怎么办?“车裂”变革者,或者那个被企业家请来变革的代理人,除之而后快,至于企业下一步该怎么发展,他们始终觉得“那根本不是大问题”。

不是东方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转型的重要关口,有的企业突然中止变革,主持变革的“CX0”们被驱逐出公司,遭来骂声一片,在精神上被守旧势力“车裂”。

启示二:变革中,不能把“人性化”作为借口,而忽略企业强大的根本基因,企业中逐渐形成的依赖感就会摧毁变革中的积极力量,如同“救济粮被当作不种地的理由”一样,最终会“车裂”变革者。

企业变革之所以难,除了阻挠变革者的强烈反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错误的方式推进变革,只考虑出发点却忽略什么才是推动企业强大的根本基因。

人性当然要成为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把“人性化”当借口,拖延甚至抵消变革的力度和气力,那么“人性化”就会把变革稀释为毫无力量的常规行动,雷声大、雨点小,变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企业强大的基因是什么?作为组织,企业强大也必须遵循组织强大的几个原则。比如说竞争性,内部的竞争往往是团队提升能力的关键,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如果到处一团和气,在应有的业务竞争中大讲平均主义和齐步走,并且不讲原则一味的“照顾”团队中的后进者,那么这种情况下,既会打击先进者的士气(做好做坏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这个亏我们早就吃过了),迫使他们离开这个奖惩不公的公司,又会助长团队的“泛人性化”,让后进者滋生更多的“依赖心理”,光靠“这么帮助他,他会自己懂得上进”这样的一厢情愿,我们往往会落得“更加后悔”的下场,到最后就是破坏了整个团队,成为一群没有战斗力的“小绵羊”,等着被竞争对手吃掉。

一旦团队习惯了“被救济”,那么团队的压力感与紧迫感就随之降低,而如果没有了压力感与紧迫感,一家企业转型与变革的源泉就丧失殆尽,不等反对者镇压变革者,变革者已经自我“车裂”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最大的教训是,当年国内对于一些贫困乡村的支援,“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曾经争论了很多年,但最后还是表面上冷酷的“开发式扶贫”让很多落后山区致富脱贫,反而是表面上含情脉脉的“救济式扶贫”让那些山村愈加贫困,最后只能靠救济粮度日,一点自我摆脱贫困的动力都被消磨掉了。

启示三:“例外”是变革大大敌。任何对人的“法外开恩”或“网开一面”其实是在纵容“情大于法”和“人大于法”,“下不为例”开了先河,意味着变革者被“车裂”而亡。

这一点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做起来很难。这个时候,选择“法外开恩”,会被所有的反对变革者视为企业家的转向,他们会变本加厉的阻碍变革,变革与转型的难度也会更大;如果选择“法大于情”,企业家会招致保守势力的不满,但他们继续“犯法“的可能性减少,变革的推进速度也会更快,从这个角度而言“杀猴给鸡看”比“杀鸡给猴看”重要多了,大多数情况下,杀掉几只鸡,都不如杀掉一只猴,因为猴的影响力与破坏力更大。

与其说,谁车裂了商鞅,倒不如说,谁车裂了变革。


本文版权归属“转型刚刚好”公众号

欢迎大家分享,如要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