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争权夺利 【原文】鲁孟孙、叔孙、季孙相戮力劫昭公,遂夺其国而擅其制。鲁三桓公逼,昭公攻季孙氏,而孟孙氏、叔孙氏相与曰:“救之乎?”叔孙氏之御者曰:“我,家臣也,安知公家?凡有季孙与无季孙于我孰利?”皆曰:“无季孙必无叔孙。”“然则救之。”于是撞西北隅而入。孟孙见叔孙之旗入,亦救之。三桓为一,昭公不胜。逐之,死于乾侯。 【译文】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联合起来齐心协力胁迫鲁昭公,随即夺取了鲁国而改变了国家制度。鲁国三桓公开逼迫鲁昭公时,鲁昭公攻打季孙氏,而孟孙氏、叔孙氏互相商议说:“去救季孙氏吗?”叔孙氏的车夫说:“我,是个家臣,怎么知道公家的事呢?有季孙氏与没有季孙氏哪样对我们更有利?”大家都说:“没有季孙氏必然就没有叔孙氏。”车夫说:“那么就去救他吧。”于是他们从西北角冲开包围打了进去。孟孙氏见到叔孙氏的战旗冲进来,也出去救援。三桓军队汇合为一,鲁昭公不能取胜。就被三桓逐出鲁国,死在晋国的乾侯那个地方。 【说明】本节是对第二条“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说明所举的例子,君臣之间的利益不同,当然心思也就不同,鲁昭公想保住君主地位,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却想推翻他。鲁国在僖公时,由桓公之子季友秉政,其后代称季孙氏。季友之兄庆父、叔牙之后为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家皆为桓公之后,故称三桓。僖公以后到春秋末,鲁的政权基本上由三家所把持。襄公时,季孙宿执政,三分公室, |
|
来自: 传统文化网站 >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