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堕三都

 老农看天下 2013-04-24
隳三都
"堕三都"。此处之"堕",通“隳”(huī ),意为毁坏城墙。

简介

堕三都春秋时期鲁国堕毁三桓私邑的事件。
三都是季孙氏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叔孙氏的郈邑。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鲁国大司寇,为了加强君权,派仲由堕毁三都。季孙斯和叔孙州仇、仲孙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势力,也支持堕三都。叔孙氏先堕毁郈邑。费邑宰公山不狃起兵反鲁,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季孙斯季桓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武叔)躲在季氏之宫,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击败公山不狃,公山不狃逃到齐国。之后,郕邑宰公敛处父反对堕毁郕邑,使三桓开始反对堕三都。堕三都最终失败,孔子不久之后,也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隳三都”是什么

周朝有一条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为了防范他们日后造反,建立了这条规定。但是,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末的诸侯国鲁国中的三位国相“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掌控国家大势,不理这条规定。儒家学者孔子对这一幕很看不过去,所以联手国君鲁定公开始了“隳三都”行动,也就是推掉三桓家里多出18尺的部分,但推去两位国相的城墙后,齐国军队守在了鲁国境外不远处,如果鲁定公带军队去推掉最后一位国相的城墙,齐国就会攻进首都来,堕三都行动就此半途而废,同时也暴露出孔子和三桓成为了敌人,孔子不得不中断仕途和救国理想,与弟子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

隳三都行动的参与者

1.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鲁定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
3.季孙斯,姓季孙,名斯。当时的季孙氏
4.孟孙何,姓孟孙,名何忌。当时的孟孙氏。
5.叔孙武,姓叔孙,名州仇。又名武,尊称为叔孙武叔。当时的叔孙氏。

过程

春秋晚期鲁国三桓削弱家臣势力的措施。三桓分别筑有城邑作为统治中心。季孙氏筑城于费(今山东费县西北),孟孙氏筑城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叔孙氏筑城于郈(今山东东平东南)。随着三桓的强大,三桓的家臣逐渐掌权,常依据城邑发动叛乱。鲁定公十一年(前498),子路季孙氏的宰,实行隳三都。叔孙氏因家臣侯犯曾依据郈邑叛乱,将郈的城隳毁。季孙氏将隳费城,公山不狃从费起兵袭击国都,被司寇孔丘派兵打败,于是费城又隳毁。只有孟孙氏认为郕是他的保障,不愿隳毁。
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冬,季友率师打败了莒国军队,俘虏了莒侯之弟。由于季友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以后,僖公又封庆父的后代为孟孙氏,封邑在成(今宁阳县东北)。封叔牙的后代为叔孙氏,封邑在?(今东平县南)。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代为鲁大夫,共执国政。因三家同为鲁桓公之后,史称"三桓"。三桓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私属甲士达七千余人。
当时,季孙氏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季孙氏治理下的费地,生产关系相对进步, 经济日益繁荣。 公元前566年,即鲁襄公七年春天, 费邑宰(长官)南遗为季孙氏筑费城(旧址在今上冶古城一带),此时,季友玄孙季武子执政。同时,叔孙氏筑?城,孟孙氏筑成城,三城规模超过百雉(方丈为堵,三堵为雉,百雉为城),拟于国都。60余年后,孔子弟子仲由为季氏宰(家臣),孔子任鲁国司寇孔子主张集权于公室,命令鲁国人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三家邑城过百雉,违反了周礼,不利于周王室的统治。因此,孔子主张"堕三都"。这一行动遭到费人的抵制。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在毁掉?城城垣,即将毁费时,费邑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费人叛乱,攻入鲁国都城曲阜,吓得鲁定公躲入季孙武的宫室,登上武子之台。孔子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师讨伐,在姑蔑(今泗水县东)打败了公山不狃。于是,季桓子(季孙斯),仲孙何忌率师摧毁了费城城垣。在拆毁孟孙氏的成城时,受到成邑宰公敛处父的抵制。十二月,鲁定公亲自率师包围成城,也没有攻下。堕成之举,半途而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