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复习方案

 我的网络家园 2011-01-07

主题:中华民风民俗

目标:

1.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课文分布: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主要注意问题:

   1.拓展课程资源,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

   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

   3.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复习时间分配:共四课时:词句复习一课时;阅读复习两课时;作文复习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词句复习的重点和教学建议

重点放在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一、对词语的掌握

   要求掌握的词语,会读会写

1.《北京的春节》中的四字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2.本单元其他要求掌握的词语(词语盘点的“读读写写”)

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预备、彩排、鞭炮、截然、寺院、彩绘、逛庙会、麦芽糖、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

配合练习:

1. 多音字:(进行正确读音的选择)

万象更(gēng gèng)             (jiān jiàn)            (pū pù)

天气转(zhuàn zhuǎn)           (fēn fèn)外热闹

2.下列三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月(zhēng       摇曳(yì)        B 妩媚(fǔ) 馕(náng)坑

C 引吭高歌(háng    江水吞噬(shì)

3.下面三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祟山峻岭   截然不同  野马脱缰  B 青面獠牙   随心所浴   载歌载舞

 C 和睦相处   豁达乐观  勤俭持家 

4.根据下列词语的构词特点,仿写词语。

张灯结彩                             零七八碎                       

各形各色                             走马灯、逛庙会                 

5.请给下列的词语排序,并说说为什么。

小年   春节   正月初一   除夕    元宵    腊月

6.根据下面句子的表述写出四字词语。

 ①一听说有戏看,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              

②东一块,西一块,非常杂乱。(              

③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再也没有其它的奢望(              

 

二、句子理解及练习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是指                                                     。作者用了            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这一民俗特点。

写句子:不是……而是……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                。透过                    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         

3.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  

                                  

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              的作用。残灯是指                      ;末庙:是指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我从            等词中体会到的。

第二、三课时

阅读复习的重点和教学建议

建议:复习时要发掘教学价值的“点”

*课内阅读

一、民风民俗: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节日习俗的丰富多彩,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带着面具,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没结束)。

  《各具特色的民居》:感受客家土楼、傣家竹楼鲜明的建筑特点及体现出的民族特点(圆形──团结和睦,公正公平;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聪明,团结)

  《和田的维吾尔》: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对民风民俗中的宗教,活佛,高僧,巫女等不需作深究,对藏戏开山鼻祖的精神不需作过深挖掘,重点感受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二、重点复习《北京的春节》

1.借助表格,感知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风俗习惯

详略安排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像这样有详有略地介绍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好处是

                                                          

2.请你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你对北京春节总的印象                              

3.课文描述春节风俗的画面,你觉得哪一个最有趣?为什么?

                                                                                

                                                                                  

                                                                                 4.测试对本组课文内容的掌握,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唐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中的诗句。(  )

2)客家民居的特点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

3)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  )

4)《北京的春节》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介绍了节日的风俗。(  )

5)《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

6)和国的维吾尔人有爱美的天性,而且能歌善舞。(  )

5.

 

*课外阅读

结合语文教材《综合复习》可以选择《中华第一龙》作为主题阅读,了解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

《中华第一龙》练习题

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惊涛骇浪

2.抄写文中带“龙”字的成语,再写出几个你积累的带“龙”字的成语。

                                                                                

                                                                             

3.“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图腾”?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

                                                                                                                 

                                                                                                                           

5、你从龙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的祖先还把哪些动物也作为图腾?

                                                                                 

                                                                                

也可对比阅读其他材料,春节各地的习俗

1.品读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梁实秋《过年》:体会他的并不特殊喜欢;体会他的其实挺喜欢;了解明贬实褒的写法。

    斯妤《除夕》:老舍抓大场面,斯妤则写一个家庭,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整个村子就更热闹了。这是抓局部,反映整体的写法。

2.读写结合:(三选一)

1)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霄,不许间段,鞭炮声日夜不决。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夜。

学学这段话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2)老舍在文中说,孩子们准备过年主要有三件“大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读着读着,你是否想起自己过年的事呢?你过年时有哪些“大事”呢?

请你也学着老舍的写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3)春节贴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幅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课时

作文与口语交际的重点与教学建议

口语交际: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习作:民俗民风──民俗作品集。

  在合作学习中交际,在探究过程中练写:

  1.回顾课文,激发探究兴趣。

  2.畅所欲言,感受民风民俗:

   ⑴交流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等所了解的民俗:

(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⑵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回答提问,随时补充。

   ⑶评选最佳发言人:条理清楚,有详有略。

   3.以议促写,欣赏民俗作品集或已写的相关文章:

  ⑴推荐自己的作品

  ⑵讨论修改提升

    4.拓展再写

题目:           节趣事

要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情,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日,把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并能体现出这个节日独特的习俗。

写后再评再改。

回顾拓展的重点与教学建议

回顾拓展是一个单元的总结提升,是对语言的积累和巩固,是对文章的写法总结,并对语文实践进行拓展。教师应关注整组教材的整体性,将《回顾拓展》的内容随机调整和课文有效结合,这样的提升才是最有效的。一般是前有启动课(了解本但愿得学习内容与目标),后有总结汇报课(内容、写法方面学到了什么),加上中间的课文学习,如同文章“总————总”的结构,完整而有效。

具体做法:

1.  汇报学习成果(针对交流平台)

2.  “日积月累”的两首诗人人过关。(会背、会默、理解诗句)

3.  描写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还有                                                   

                                                                       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