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出实践环节,实现角色转换

 心音 2011-01-07

突出实践环节,实现角色转换

                        ——高中语文新教法探讨

《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即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感悟中求知,在实践中锻炼,在创造中成长,从而把教学的“主角”地位真正让给学生。

培养感悟能力,开发源头活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会感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可是,就现实而言,真正能对生活有感悟,且感悟比较深的学生到底有多少?对父母的辛劳,子女的责任,环境的优劣,老师的期望,许多学生虽有体会,却未深入思考,即使偶然闪现过情感的火花,亦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而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是将学生培养成有灵性、悟性的敏锐的人,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的人,善于感受生活的人。因此,教师必须做学生感悟生活的导师,必须善于展示自己的生活感受,善于将自己的心灵的瞬间感悟传达给学生。这种言真意切而具体可感的示范,胜过千万条空洞的说教。学生喜闻乐见,且易受感染。比如我曾向学生这样谈到我和祖母在麦田劳动的体验:

许多麦堆散放在麦田里,突然一阵旋风刮来,在麦堆将被吹散,而我正犹豫的一刹那,年迈的祖母却一下子张开双臂,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那即将被吹散的麦堆,嘴里喃喃地说: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风……笔者充满激情的诉说着,学生凝神屏气,听得也很投入。接着我又描述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此刻我站在她的身后,望着眼前在风中飘荡的丝丝白发,望着她手臂上暴起的根根青筋,想着她近八十年的沧桑经历,我的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

学生们显出严肃而满怀感动的神情,我立即不失时机的谈到我当时的思考:

我突然觉得,只有我的祖母,才是天底下最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只有我的祖母,才是世界上最懂得劳动价值的人。她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劳动人民!

面对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们个个睁大了眼睛。然后,笔者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碰到令自己心动的时刻,或喜或忧,或悲或愁。但这种时刻是不容易捕捉到得这需要有颗善感的心,需要培养“捕捉”的兴趣和养成及时捕捉的习惯。随后我向他们介绍了杜甫的体验:“作诗火急追亡捕,清景一失后难摹。”

就这样,学生有了一把感悟生活的钥匙。他们终于懂得了,平凡的生活中,可以感悟到许多不平凡的东西。于是,当上文体委员又被免职的自豪与尴尬,不小心打碎玻璃的内心波动,主题班会之后的理性反思,对《屠城血证》中婴儿被日本士兵残杀的震惊与愤怒……这一切,都成了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无事可写的苦恼没有了,督促学生实践的环节也就容易做到。随后,多表扬表扬他们的文采,多搞几次展示才华的“作品朗诵会”,甚至漫不经心的告诉学生,多看看班里某某的作品。这种似乎无心其实有意的做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习惯的养成,可收到一石多鸟之效。

二、强化“有情诵读”,提高审美情趣。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它能促发知识的幼芽。而高中语文教材,可说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这就使“情”融于“教”成为可能。实践证明:文章之情,若能通过有情诵读的枢纽,激发学生之情,从而达到情感的融汇,那么,文中的知识,也必将伴随着浓烈的情感,达到学生的心胸。

有例为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 其特点在于新奇的意向与浓烈的情感。教学此文,可从“意向”的选择切入,再分析“意向”有何特征,然后进一步把握诗人对祖国的情感。但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静态分析作基础。对此,笔者采用“有情诵读”的方式,抓住诗歌的四个小节,尤其是每个小节末尾“祖国啊”一句的语调特征,顺藤摸瓜,逐层深入,教学效果极好。

第一步,学生读,教师不指导。读完问学生,诗歌四个小节中“祖国啊”一句,诵读的语调是否一致?学生不屑一顾:字句相同,语调能有何异?

第二步,引导。让几名学生分别模仿幼儿、成人喊“妈”再模仿一个欲去踢球母亲坚决反对的中学生喊“妈”,还有身在狱中的少年犯面对来探望自己的母亲喊“妈”……同样的言词,不同的语调,不同表达效果。学生在兴奋之余,恍然大悟。

第三步,有情诵读尝试。明确要求:语调必须反映出情感。诵读的结果,语调有轻重缓急之分,但却有“做作”之嫌,引导:为什么喊“妈“的同学学得那么像?心有所想,声才能有所示。看看“舒婷”呼喊“祖国”时想的是什么?是喜是悲?

第四步,讨论:舒婷的悲喜既然因“祖国”而生,各个诗节中的“祖国”是怎样的状态?舒婷的心情怎样变化?结果是,学生知道了祖国的“贫困”、“磨难”、“转折”、“新生”的曲折经历,懂得了诗人的“悲哀”、“痛苦与希望”、“欣喜”、“激昂”的心灵轨迹。

第五步,边想边读,以己之情融于诵读之中,品味意境。要求学生心中装着“祖国的面貌”,以舒婷之“心”读舒婷之“诗”。这一次学生做到了胸有成竹,诵读是不仅有了抑扬顿挫,而且有了感情的起伏。于是伴随中慷慨激昂的语调,伴随着老师欣喜的赞扬,优美的诗歌之泉已不知不觉地流入了学生的心田。

有情诵读,可使学生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又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三、注重“说话”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将“口语交际”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从信息反馈的角度讲,说的过程,需要将大脑中接受到的外界信息,融于自身知识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东西,然后通过整理,才能外化为语言。因此,“说”常伴随着一定的创造性,有一定难度。即就使“言不尽意”,也有促进思考之功效。对此,我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将口语教学贯穿全学期始终,即每节课前开展“课前说话”。这样既可避免口语教学“一曝十寒”之弊,又可作为一个窗口,达到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增强胆量、开阔视野的目的。

具体做法是:制作一些小标签,每次上课以前,抽签决定“说话”人,说学生从公布的话题中任意选定一个或自选教的说一段话,要求表意清楚,语言生动,有创新。结果是,学生兴致很高,出现了国际争端、环境污染、大学生就业、科学幻想等内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甚至连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的考题,也成了课堂上“说”的内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让怯懦的人勇敢,让无能的人有能。”我们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实践空间,这样才可能真正培养创新精神。

当然,开展这一活动,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话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事先要进行示范,给学生以技巧指导;要随时给以热情鼓励,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话题、形式应不断更新,避免单调、枯燥;应长期坚持,并与课堂发言、讨论会等形式结合,为学生“说话”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笔者在教学中,深感突出学生实践,实现角色转换的重要。可以说,能否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能否做好“合作者与伙伴”,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