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的灵魂 【摘 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明确朗读目标,加强朗读指导,全面优化课堂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朗读教学;方法; 评价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当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便是对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所占地位的诠释。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正是对朗读的重要作用的精辟阐述和评价。由此可见,发挥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明确朗读目标,加强朗读指导,全面优化课堂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 明确朗读目标 认识到朗读对于理解作品、表达思想的作用,就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安排朗读实践,让朗读目标具体化、明确化。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开始,到读出作品感情,读懂人物角色,读出语感语言气势,建立层次,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如在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朗读方式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朗读,不仅要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通过朗读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果是个别朗读,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朗读训练目标应体现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活动与环节中,一方面是操作性的要求,积累词句段和语感等内在的语言要求;另一方面是态度与习惯之类的要求,如认真朗读,响亮地朗读,注意听别人读等,这些贯穿在训练的每个环节中 。 如教文言文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语义,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全面地理解朗读的要求,注意把朗读要求与具体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自读自悟 。 二、 拓展朗读空间 大千世界,是进行朗读教学的大课堂,教师要善于挖掘朗读素材,拓展朗读空间。如带学生去游览湖光山色后,指导学生朗读诗人、散文家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带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后,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名人的文章;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演讲、朗读比赛、配乐朗诵、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和才艺的舞台;创造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去读,例如在班队活动课,兴趣活动课让学生锻炼。教师要将在课堂上的提问转化为学生朗读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质疑的主动活动,激发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发挥。拓展朗读空间更要敢于从课堂中拓展出学生的朗读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 三、 加强朗读指导 要在朗读实践中加强指导,根据事先确立的朗读训练体系,结合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有针对性、有梯度的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1、重视范读的作用 高水平的范读不仅能够起到示范榜样作用,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文中字里行间跳跃的情愫,与文章的作者激情碰撞。范读还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由此可以想见,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可见,课堂上范读,能让学生触发情感,加深对文本的体会,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所以,范读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还能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从而习得语感。 2、掌握朗读的方法 在朗读过程中要掌握朗读技巧,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安排不同的朗读形式以求达到朗读效果的最优化,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首先掌握朗读技巧。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 要真正做到有表情地朗读,必须处理好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四个环节, 要向学生讲解朗读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春风图”的描写,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这一幅充满春天气息的画面,需要深情的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显出来。在教授这课时,可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不仅注意停顿、速度、节奏,而且注意语调、语气。如“母亲的手”“抚摸”要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又如“泥土气”“青草味儿”“花的香”“酝酿”要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还有“清脆”“宛转”“应和”“嘹亮”应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读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情调韵味,通过朗读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 其次选择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各种形式的朗读也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默读、朗读,慢读、快读,单读、齐读, 串读、 师生交替读、分角色读等。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 ;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 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在朗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揣摩、领悟,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 强化朗读训练 加强朗读训练,应根据“初读 、细读 、品读”的教学思路,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鉴赏作品,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 首先是初读阶段:整体感知,读通文句,理清文脉。如教学《背影》时,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后思考 : ①、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其次是细读阶段:突出重难点,理解词句。 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出重点;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最后是品读阶段: 就是品味精美语句或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譬如鉴赏《散步》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可通过初读,想象一幅家庭风景画,图画中贮满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从画面中看故事,领悟儿子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老人的慈祥。通过细读,体会尊老爱幼的家庭和谐。通过品读,了解作者用了三个镜头表现散步过程的变化,把故事点染出来,拟人、比喻的多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贴切。 五、 注重朗读评价 评价问题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朗读时恰到好处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朗读潜力,促进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一)、多元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在朗读评价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会、解读课文,而多元的评价形式能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师生互评、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等。学生在广泛的评价交流中不断改进自我,从而起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自信心的作用。在各种评价中,应加强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可以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但品味了课文内容,更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同伴的欣赏更强地促进他们学习的动力,并促发思维灵感,促使感悟与朗读更好的结合。 (二)、激励评价,树立朗读信心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朗读时,善于捕捉每个细小的闪光点,用肯定、欣赏的眼光或语言进行激励,可以维持良好的朗读情绪,树立朗读信心 。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评价要让朗读真正入情入境,评价与激励中应有铺垫,激励中应有点拨,激励中还应有引导。 幽默的评价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教学的指导和实践,以文为依托,以读为媒介,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深沉处还它深沉,似滔滔江河,如涓涓泉水,像幽幽琴声,若融融春光,把书面的无声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艺术。读中含情,读中融情,读中更要诱情;让学生在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身临其境的境界。 参考: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4月刊 [2] 《语文教学心思维》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