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身边的云计算

 高歌1 2011-01-07

我们身边的云计算

(2010-12-17 16:39:44)

中国一留学生去美国打工时当过报童,不带计算器,习惯动作抬头望天时心算找零。顾客大为惊讶,纷纷掏出计算器验证,皆无误,也抬头望天,惊恐问:“云计算?”

上面这一段当然是笑话。尽管云计算这个热门新词听上去还有些玄乎,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已经零距离接触过云计算了。云,就是指互联网。所谓云计算,一言以蔽之,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从互联网上提供给用户必要的计算资源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所谓的计算资源,可以是存储,可以是开发平台,也可以是应用程序本身。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越来越多的工作都搬到互联网上完成了,换言之,现在就是想不碰云计算恐怕也难: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们跳出思维的框框,盘点一下2010年我们身边有关云计算的热点事件和应用吧!

云办公——谷歌和微软的用户争夺战我们身边的云计算









 

    借助微软、谷歌等提供的“云办公”系统,只要有一台可接入网的设备(电脑、移动设备),我们就拥有了一个移动的办公室,文字处理、表格计算、演示文档编辑这些统统都可以搬到网络上进行,不用关心本地是否安装了办公套件,也无须担心设备的计算能力不足。

 

 

云计算的尖端,是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应用。这种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传统上认为只能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的办公套件。通常由文字处理、表格计算和演示文稿几个基本部分组成,但是也肯定会做一些必要的拓展,比如简单数据库应用、网站制作工具和专业排版和图表应用等。

几年前,这个领域几乎是由微软一家独霸,产品也是非常单一的、安装在本地计算机或手持设备上的微软办公套件软件包。然而,自从谷歌推出了云计算版本的在线办公套件以后,平衡被彻底打破了。

谷歌是云计算概念的发起者,也是最坚定的支持和推行者。另一方面,如果说互联网业界能有一家公司有实力推出云计算版本的办公套件,那么这家公司也无疑只能是谷歌。

由于办公套件是极其复杂的应用,即使是推出本地版本的企业和产品数遍全球也就只有那么几家——微软的办公套件软件包、甲骨文收购升阳电脑而纳入旗下的软件资产OpenOffice,以及中国的领军软件企业金山公司打造的WPS办公套件。可是,谷歌毕竟是谷歌,虽然它也是通过收购获得了在线办公套件的初始产品和技术,但是它在推出之前还是做了不少的改造工作。

首先一点就是它先准备了相应的存储基础,这样用户就可以完全在云中进行文件的读写操作,而完全不用担心任何存储问题。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它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增加和强化了大量的功能,比如可以和Gmail产品结合随时将完成的文件作品发送出去,比如保留了很多微软办公套件用户所习惯的快捷键等。

但是最让人感觉惊艳的还是和云相关的“云剪贴板”功能,用户可以在各种接入设备上——不管是一台PC机还是一部智能手机——在一台设备上复制好一段文字,而在另一台设备粘贴这段文字,只要这两台设备都在云中就可以了。

显然,这样既好用又免费的云办公大受欢迎,并在不断地蚕食传统软件市场,撼动着微软的根基。微软当然不会示弱,它毕竟是掌握着办公套件核心技术的实体,又完全不缺研发的成本。

然而,微软当时缺少最重要的一种东西,那就是云中的忠实用户。谷歌的云计算用户主要是从它推出的Gmail为核心派生出来的,而微软的Hotmail可以说是被打得溃不成军。

为了应对谷歌的威胁,微软不惜血本,投入了上亿的研发成本来对Hotmail、Messenger等基于Windows Live ID的服务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在成功地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的用户忠诚度之后,2010年微软慨然出手推出了自己的云办公套件——Office WebApp,提供了对应于Word、PowerPoint、Excel和OneNote的云版本,这些产品与它的Office 2010本地版本从外观到体验都极其一致。

并且,微软还击中了谷歌的云办公套件的几个比较大的软肋——这就是文件的体积限制和格式兼容性。谷歌只允许用户上传500KB大小的文档,而微软却允许高达50MB的体积。而格式兼容性更是微软的优势所在,所以微软的云办公套件在今年5月一经推出,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数千万用户的访问量,处理的文件数高达2亿还要多。

值得注意的是,微软的办公软件布局不仅在公共互联网——即所谓“公有云”,它在家庭和企业内网——即所谓“私有云”上也发力不小。首先,微软早在10年间就已经有了可以和Gmail竞争的电子邮件云应用Outlook Web Access——现在为了统一,改名叫做Outlook WebApp。

但微软真正厉害的、定位在私有云上的办公产品是SharePoint服务器,它不仅内置了Office Web App的全部功能,还提供与活动目录集成的身份验证、企业内部Wiki、即时通讯和联机会议等强大而实用的软件和功能。

相比之下,Google提供的私有云解决方案Google Apps虽然相对于微软的解决方案来说,有着真正无需企业动手,几分钟完成注册并付费即可使用的优点,但功能和公有云版本相比基本上没有多太多,差异性有不足之嫌。

可以预见的是,办公一族的云端争夺战远未结束,甚至可以说2010年是云办公争端的真正开始。谁能赢得这场战争,谁就可以说是赢了云计算战争的半数。因为在云上办公可以说是占了云计算应用的一半左右的用户和流量,而能够提供这样的解决方案者,目前为止仍不出于谷歌和微软,其他的竞争者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云存储——三足鼎立格局初现

云存储的存在,让我们不再受设备的羁绊。所有与你相关的数据,都可以通过云存储来同步和更新,这样无论使用的是手机还是电脑,或者其他上网设备,都可以获得数据的一致性体验。

 

我们身边的云计算

任何云计算都离不开一个必要的条件和基础,那就是要提供或多或少的云存储。在当代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存储位于绝对核心的位置。今年在11月15日上海静安教师公寓发生的特大火灾中,有一位教授辛苦数年写就的剧本存放在本地的数台计算机上,结果未料到会付之一炬。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眼泪夺眶而出,令人心折。但其实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因为只要采用了云存储解决方案,将重要数据保存到互联网上,就可以完全不用担心本地计算机的各种问题——无论是硬盘损坏、大意覆写、电脑失窃还是遭灾水火都不在话下。

目前,主要的互联网产品供应和运营商都开始从不同的产品角度推出云存储解决方案。比如,谷歌是为它的Gmail推出“无限扩容”的邮件存储解决方案,而Flickr则为付费用户提供无限的图片存储解决方案等。但是专业做云存储解决方案的,也就是提供用户数据在线保存和同步的,目前来说,主要是微软的Live Mesh服务、盛大的Everbox服务和腾讯的QQ网络硬盘服务。

微软的Live Mesh服务被包括在了它2010年最新发布的Windows Live Essentials 2011软件包中,这要得益于它培养了3年多的云存储基础架构——Skydrive。微软为每一个拥有Windows Live ID的用户免费提供多达25GB的空间,而这个空间除了供用户手动地上传或创建文件并存储之外,也作为支持Live Mesh服务的云存储。用户只要指定自己本地计算机上的任意一个文件夹,就可以自动地把这个文件夹中的全部文件同步到Skydrive中去,在本地对该文件夹所做的任何修改都会完全一致地同步到Skydrive的对应存储位置。

并且,这种同步是双向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在另一台计算机上也安装了Live Mesh并以相同的Windows Live ID登录,Live Mesh就会自动从Skydrive中把文件同步到该计算机的指定本地文件夹中。换言之,文件可以从本地存储同步到云存储,也可以从云存储同步回本地存储。有了这样方便的工具,还需要担心任何的本地文件丢失的问题吗?

2010年年底,盛大创新院推出了Everbox服务,从体验上说它和Live Mesh非常相似,并且也提供了高达10GB的存储空间。所不同的,只是它要求用户登录的不是Windows Live ID而是盛大通行证。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云存储算法,它对于大型文件的上传尤其适合。并且,如果上传的是视频文件,Everbox还提供在线播放的功能。可以说,有了Everbox,电影和视频迷们就可以尽情地把自己收藏的文件同步到Everbox上去,并在任何一部能够接入云的设备——比如Android手机或iPad上播放了。

腾讯公司推出的云存储服务和它的会员制度是紧密结合的,与只提供永久存储服务的Live Mesh和Everbox不同,它提供两种不同策略的存储。它只提供给用户一定量的永久存储服务,而提供得更多的则是中转站存储。也就是说,过了指定有效期以后就不能访问这部分存储了。会员等级越高,得到的存储体积就越大,有效期也越长。目前最高的VIP6等级会员,可以得到1.5GB的永久存储和无限量的中转站存储,后者的有效期为16天。

云存储对于用户来说是最实实在在也是最能感受到的云计算应用,用户一般都会对此有着强烈的需求。一方面,用户需要能够有很可靠的存储保障;另一方面,用户也需要有简便的数据存放、取用甚至在线浏览的工具。

这方面,微软提供的服务最普适,但是附加工具除了前面提到的Office WebApp就不太多了,并且由于服务器在国外,国内用户访问也比较慢。所以,像Everbox和QQ网络硬盘这样的本土企业提供的云存储服务是更受国内用户欢迎的。当然云存储的竞争还未到白热化的地步,但它无疑已经是2010年云计算的主旋律之一了。

云平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云平台上开发,在云平台上出售,在云平台上消费,正在成为又一个云计算应用的竞争焦点,它也将改变普通用户对于应用的消费习惯。平台将开发环境作为服务来提供给用户,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创建应用,并通过平台将应用分发给其他用户。谷歌、Facebook、苹果都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我们身边的云计算

如果说云办公和云存储都是有着金刚钻的软件巨头们才能揽的瓷器活儿,那末为新兴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们量身打造的小型应用就是中小企业甚至个体开发高手们大显身手的云计算领域了。目前来看,这个领域的竞争还处于方兴未艾的战国时期,根本还不存在统一的标准或成熟的游戏规则,这就更加刺激了有一定规模的设备制造商或软件供应商趁机取得云平台的入场券,在这个领域争得先发优势的想法。

当然,平台这种东西也并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没有人气的平台等于没有观众的舞台,是一文不值的。最显而易见的云平台是以设备的用户数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当前在这方面的领跑者是苹果和谷歌。前者主要是靠iPhone和iPad,而后者当然目前是靠Android手机。

不过,在设备的背后仍然是开发平台——既然是要做平台,这些公司就不会只靠自己来在此平台上做开发,而是开放平台的编程接口,让来中小企业甚至个体开发高手们做开发,并提供应用商店来卖给云中的消费者。

这种“在云平台上开发,在云平台上出售,在云平台上消费”运营模式被实践证明是具有极有活力的,云平台的提供商们个个赚得盆盈钵满。而云平台的提供商在获得充足资金以后,也进一步地改造和发展了平台本身。

2010年12月8日,已经让用户等得太久的Chome OS终于接近正式发布,这个系统可以说就是为未来的云计算时代准备的,它更进一步,能支持更多的设备(主要是平板电脑)。几乎可以立刻预见到的是,苹果将在不久发布iOS的新版本和谷歌抗争到底。而三星、摩托罗拉等大厂商也蠢蠢欲动,想在这个云设备平台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另一类云平台则是社交网络,比如Facebook。它的F8开发平台已经几乎成了一种新的程序设计环境了,每天在上面都会有数百个新应用出炉,以满足每天增加数万用户的社交云计算饕餮之需。而这种模式在中国也被开心网和人人网成功复制,开心农场上的偷菜应用简直已经成了全民运动,而人人网上云版本、带排名的植物大战僵尸也早已成为从白领到主妇大妈都爱不释手的新宠。这样的局面还会持续多久不清楚,但本质上讲,它和设备平台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遵循“在云平台上开发,在云平台上出售,在云平台上消费”的模式的。

我们不要忘记其实除了开发软件以外还可以开发内容的,盛大就在打造另一种全新的云平台——内容云平台,它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收购了大量的文学、资讯甚至是酷6这样的视频网站,吸引了大量“价值创生用户”(value creation users,VCU)——作家、出版社和策划人,并在今年推出了云终端——Bambook锦书,以内容为核心的云平台,现在在国内还没有构成主要威胁的竞争对手,因此它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是无限壮大的。特别是它即将推出的云中书城和云中剧场服务,将揭开内容云平台的新篇章。

云安全——永远的主题

云安全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各种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传送到服务器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它一方面让我们的杀毒软件客户端变得更加小巧,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杀毒软件对于危险的反应速度。

我们身边的云计算

2010年,几乎所有的杀毒软件都加入了“云安全”模块,与以往不同的是,云安全技术应用后,识别和查杀病毒不再仅仅依靠本地硬盘中的病毒库。一旦而是依靠庞大的网络服务和所有安装了杀毒软件客户端的电脑,对异常信息实时进行采集、分析,并将处理结果即时反馈给客户端,大大缩短了安全厂商对于病毒的反应时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杀毒软件滞后于病毒”的问题。

云计算注定将越来越成为计算的主流,和用户须臾不能离开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互联网上的病毒、木马和不良内容,犹如“乌云”一般,使得整个云计算环境面临着艰巨的挑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云安全的发展。

云安全技术,360可以用,QQ医生可以用,江民的KV系列可以用,金山毒霸可以用,可牛杀毒也可以用。所有的这些都是保证云安全的、经过了一定考验的产品。但是,2010年,杀毒领域的恶战,也引发了用户对云安全应用的疑问——安全,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为了安全,云中的消费者们愿意付出金钱和计算资源的代价,有时即使很高昂,也在所不惜。然而,云安全产品的制造商们,能否按照服务的承诺,即使是免费的产品也不以出卖用户的安全、隐私和直接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短视的收益和眼球?而无论是做云应用、云平台还是提供云基础设施的厂商们,又是否会时时以用户为最高优先的考虑,给自己的产品加上最好的保障,以保证能够对得起用户把数据和隐私托管给自己的那份信任?这才是云安全最根本的所在!(上海高博)

编后: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太过苛求地指出,这个是云计算,那个不是云计算。因为任何现在看起来合理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不攻自破。我们每天只要打开电脑,采用任何一种方式接入了互联网,并在浏览器中做了任何一件事——给朋友的MSN上留了言、编辑并发送了一份电子表格、偷了邻居开心农场中的地瓜、购买了并在线阅读了一本侦探小说……所有的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云计算。云计算本身并不是全新的内容,而只是互联网的技术和服务达到了高级阶段的一种统称而已。我们身边已经有了那么多的云计算,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更多,让我们摆脱“不知所云”的迷茫,成为享受互联网的“云云众生”中的一员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