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真伪鉴定

 华夏董氏大全 2011-01-08
青铜器真伪鉴定
2008-10-8 4:40:29

   一、青铜器作伪的几种表现 
   青铜器作伪由来已很久了,伪作的青铜器作伪方法,历来情况很复杂,是多种多样的,这给今天辨别铜器真伪带来了很多困难。作假铜器的人许多都有各自的高超技能,作伪方法十分保密而不外传。他们不惜采用种种的恶劣手法,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为了牟取暴利。这些古董商人的作法,给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化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和困难,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代文化。但从追求古代铸造技术,尽善尽美地保持古代青铜器的风格特点上看,对于古老的技术不失传而有所继承上看,它又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今天了解青铜器作伪的种种情况,无疑对辨伪有着很大的意义,对提高辨伪能力和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下面我们将伪作青铜器的伪作方法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种,青铜器物整体是伪铸的,包括器体、其上的花纹和<铭文>,等等。伪作者常利用真铜器翻模来铸造新铜器,如清末山东潍县贾人作伪铜器时,常仿收藏家陈簋斋所收藏的铜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春秋时代的伪陈侯鼎,推测即潍县造的。有的伪作者以某件器物的图形为蓝本来作伪器,旧时常仿《博古图》一书内的鸟兽尊,以投国外人所好,故以往流传至国外的一些青铜鸟兽尊,其中有的是假器。笔者近日在给北京市文物商店鉴定铜器时,曾见到一件明代仿商周时的一件铜<簋>,器内底还有“齐侯作”字样,也是伪铭。假的青铜器造好后,外表的铜地与锈色很重要,这方面处理得好更易骗人。作假锈斑主要方法有:一是将做好的假器埋于地下,待二三年后取出,以使其生锈。二是用化学方法伪作铜色与锈斑。“例如有用石膏粉、血玉髓十五分加适量的酒精调为糊状,以涂于新器上,约二十四小时后,刷去其已干的粉末,再取氯化铵四分、重酒石酸钾一分、醋二十分,制成溶液,于其热时涂于器物上,干后其外观实如出土器物。” 
   第二种,铜器是拼凑改造的,即过去古董商人称作的“捣撤货”。拼凑的铜器基本上可分成两种情况,其一是铜器的每一部分都是古代铜器上的残器,伪作者将互不相干的残器经加工后重新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铜器。比如□(虍+鬲+瓦)的下部的鬲已遗失,仅剩上面的甑,为了使成为一件完整器,作伪者将一件真<鼎>与甑相配,仍做成溉形,而这与古代的□(虍+鬲+瓦)的形制则大相径庭。稍有古铜器常识的人,便可以分辨出来。其二是由真铜器的残体和伪作的一部分假铜器相配,成为一件完整的青铜器物,例如有的利用缺三足的鼎体,下面再配以校和圈足,使成为豆。也有将缺鬲的□(虍+鬲+瓦),在甑下配以三足,便成为鼎,这与真鼎的形制则大不相同,稍有古铜器知识的人,便可以分辨出来。以上伪作情况,明眼人一望便知道这是不伦不类的拼凑的铜器。还有一种情况,即在无铭文的真器内嵌入另外真器的真铭,使之成为有铭文铜器,如《善斋吉金录》第九卷第九页中的录尊铭,原是卣内的铭,后改嵌入尊内。 
   这里需要谈一个问题,即在出土或传世的铜器中,常有这种情况,即器物整体颜色不一致。如湖南近年出土的戈卣,提梁与器身是两种颜色,表明在分铸时提梁所用金屑成分与器身不同。在传世的铜器中也见有这种情况,因此亦不能绝对认为,一件器物的某一部分与其它部分铜色不同就一定是拼凑器。 
   改造的铜器即是采用旧铜器上的材料;或者再加上一些新伪作的铜质材料,合起来便成为一件奇异的器形。例如笔者曾对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的一件形体很小的双面铜鼓进行鉴定,经审视,该面铜鼓是用春秋时代旧有的铜碎片,仿照今存日本住友氏的商代兽面纹双面鼓而制作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干首,其下端的銎部是用去掉锋部的商代矛改造而成,而干首上端的两叉则是用铜戈改造成的。 
   第三种,旧时一些铜器出土后,由于某种原因破损残缺严重,作伪者利用其技能,将破损器进行修补复原,使成为一件完整器。为了遮人眼目,让人看不出修补痕,伪作部分常用酒精加漆皮来调色,在铜器上作假地和假锈。笔者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见到一件商代铜觚,该觚自腰以下是原器部分,腰以上部分则是伪作后配的,后配的觚的侈口部分还有些走形,侈口形式过于直,并且呆板。后配部分都有假地、假锈,进行随色。新旧相接处的痕迹常常可以比较清楚地显现出来,有的显得很拙劣。对于这种修补的铜器,应辨明哪部分是原器残件,哪部分是后配、后补的。 
   第四种,铜器上作伪字,在伪作青铜器中数量较多,而且情况也较复杂。因此它在青铜器辨伪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伪字主要可归纳成以下几种情况:器物与铭文均伪;或器真铭伪;或器伪铭真,即真铭嵌入在伪器内,也有的是真器上已有铭文,作伪者画蛇添足,再添补铭文。铜器伪铭的选材和作伪情况也较多样复杂,许多都是以古籍著录的拓本内容为蓝本来摹写铭文,其中有的是对全篇临摹;有的则是截取原铭内容的一部分,刻在真器或新铸的铜器上。从留存的传世铜器看,在无铭文的真器上刻伪铭的数量很多,北京故宫博物院留存不少这样的真器伪字的铜器,西周伪字林售毁,夺盟、春秋伪字父丁盘等器,均是器真铭伪。这些伪铭大约都是民国以后商贾们的伪作。 
   真器加刻伪铭,文物的经济价值要翻几番。有的伪作铭文是利用真铭内容的一部分,再与文献资料中的一些词句等相拼凑,杜撰出新的内容,例如前已谈到的现存英国的晋侯盘,铭辞主要取材于散氏盘铭、石鼓铭,以及《尚书》、《左传》的词语。铭文字体混杂造作,主要仿散氏盘的扁方字体,近似小篆的石鼓文字体,等等。另外,也有一些真铜器,器上本有真铭,但好事者嫌其铭短或者铭文残缺等原因,而给以补增铭文,增补的铭文部分从内容到书体等方面自然要有破绽。也有将真铭残片镶嵌到另外的一件真器上,如容庚先生所举录尊铭,该铭原为一件铜卣的铭文,而镶嵌在尊内。 
   铭文作伪的方法很多,除铸造假铜器时,将铭文与器一起采用范铸的方法进行伪作外(但这种方法较少见),一般多用刀刻法作伪铭。但作伪者怕露出刀刻痕,易被别人识破,因而他们又发明了用硝酸等强酸的腐蚀法来作伪铭,但这种方法的技术也不易掌握,如掌握不好常常是伪字深浅不一,粗细不一,如笔者所见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收藏的伪兮甲盘铭文,就是利用的腐蚀法,蚀刻的个别字,由于腐蚀过甚,几不成字。 
   第五种,古董商人也常常在素面无花纹的真铜器上刻假花,以使原件青铜器增加富丽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调色器,原为素面无<纹饰>,但作伪者将三个筒的颈部伪刻上蝉纹,器身上伪刻蕉叶纹。有的传世铜器残存一部分花纹,但伪作者再增刻一部分假花纹。 
   第六种,铜器辨伪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有时在某一件铜器上,器物、花纹、铭文的真伪共存,这就需要逐一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仔细进行辨伪,且不可只顾看某一方面,而忘记其余。 
   以上仅简略地谈了一下伪作铜器制作的一些伪作表现,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辨伪上的问题,远远不止如此,这就需要辨伪者要有多方面辨伪的技能,要多加实践,这样才可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二、鉴定青铜伪器的方法和依据 
   要学好鉴定青铜器真伪这一门学问,的确也是比较复杂,需要下功夫的,但我们以为,关键在于多实践,多看实物,而且是真器与假器都要多看,多进行比较。下面我们就谈谈鉴定青铜伪器的主要方法和依据: 
   第一,要掌握先秦以至两汉青铜器的铸造、种类、造型、花纹、铭文等一些基本知识,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演变规律,这是辩别青铜器真伪的重要基础。 
   第二,在辨伪工作中,对铜器的地与锈的辨别是很重要的一环。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说:“铜器入土千年,纯青如铺翠,……铜器坠水千年,则纯绿色而莹如玉,未及千年,绿而不莹,……惟流传人间,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由于先秦两汉的青铜器年代久远,各时期各地铸造的铜器铜质不同,入土或入水的地区土质不同,铜器表层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地(皮色)和锈。无论是地还是锈都在一二十种以上,主要有绿、蓝、黄、白、红、黑,等等。真器由于制作年代久远,形成的地子一般是发光亮的,而伪作的假地子则发暗。在铜锈上,真锈由于时间久远,锈块结实坚硬,锈不是浮在铜器表面,而是渗透到内里了,而假锈是浮在器的表层,锈块较软,弄下来易搓成粉末状,又因是假锈,锈一下来,就会露出新铜。 
   第三,在伪造技术上,伪造的青铜器外形没钉真器那么有生气。假花、假铭也没有真器雄伟浑厚的气韵,而是呆板无生气。真器花纹一般层次分明而平整,而伪花则软而凸散,且没有铸造真花时常出现的铸瘤。真铭文,商周时代一般为铸字,字体匀整,深浅如一;而伪铭则见有刀凿痕,字体呆板无神韵。在真器上所刻的伪铭,常见有这种情况,即将铭文刻在垫片上,这就大露破绽。在真器上补刻伪铭时,也常将器物的锈斑与氧化层破坏,字口内光亮干净,辨者常可一目了然。 
   第四,真器在一件器物上所表现出的造型、花纹、铭文等方面风格是一致的,而伪器在一件器物上常常出现一些风格矛盾,这就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比如在汉代铜器上补刻商周文字,对青铜器稍有常识的人都可辨别出来。 
   第五,在铜器辨伪上要多利用考古发掘品和学者们公认的器物进行比照,以增强可靠性。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型盛酒器三羊尊与1977年北京平谷出土的三羊尊形似神似,可进一步证明故宫藏三羊尊为真器无疑,从而否定了以往有人认为是假器的看法。 
   总之,在铜器辨伪工作中要善于多观察、多比较,善于总结经验与规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鉴识能力。 
   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下,青铜器辨伪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作,积累知识和经验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提高鉴识能力。在鉴定中每一个鉴定者均应抱实事求是的态度,更不能因有“一孔之见”而沾沾自喜,还要谦虚,善于改正自己的一些错误看法。 
   过去的古董行当在长期鉴定青铜器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经验,他们并把鉴定青铜器的这些经验编成顺口溜:“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察,铜质 (铜地子与铜锈)是关卡。”这些对我们今天鉴定青铜器的真伪仍然有着很大参考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