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仰的深情 正文 七、论人误认这些非真美德为真美德的原因-

 昵称4847571 2011-01-08
正文 七、论人误认这些非真美德为真美德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乃是:它们虽非真美德,却是与美德相似。真美德的性质便是爱。它表现於对众生的仁爱和对美德的快乐;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正如以前所证明的。上面所提自然的情感和原则,也多少含着美德的这两方面。
    这些自然的情感中,有许多是一部分具有仁爱的趋势和效果。另有一些表现着一种私爱,但在性质和对象上都够不上真有美德之爱。那对遭祸者所感到的怜悯,虽如上面所证明,不得算为爱,却有着仁爱一部分之影响和效果。真实仁爱的一个效果,乃使人看见别人受痛苦就觉得不安,想到援救他们,而怜悯的本能也有同样的效果。
    感恩心虽然不得算为爱——因为有时人们可能受感动而对他们所不友爱的别人多少表示感恩,例如扫罗在大卫好机会杀他,却饶了他的命之后,一再表示感恩——然而它有时与友爱有些相像的发挥和效果,至少给施惠者相当的报答。有的时候,这种感恩之心可产生更普通长久的效果,以致更宜於称为爱。所以人们因存感恩之心,就往往对爱他们的人表示爱心。由於感恩之心和别的原则,人们能爱他们的朋友,党派,国家等。男女间那自然的爱,也往往与真正的爱相似,因为其中包含爱人和以美德为乐二者。在父母与子女间的爱,情形也的如此。
    所以这些情感多少与美德相似。然而它们的缺点乃是,它们都属於私爱;它们即不是由对众生之爱心而生,也不能在发挥上产生那种效果。但因它们与美德相似,所以在私自的范围内,仍显为美丽;那即是说,若我们只就那私的体系着眼,并且将其他与它们相关者摒除在外,它们就显得是美丽的,若那私的体系包括宇宙众生的总和,它们的爱就有真美;换句话说,从各方面看,就是美丽的;但是如今它们并非如此。这些私的系统不仅包括众生,甚至所包含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已。世人其所以这般容易将这些私情看为真美德,乃是因为他们的眼光狭隘;尤其是因为他们不把神放在眼中,却将祂置於度外,或以为神并不真存在,只是想像中的一种影子而已。虽然大多数的人在思想上都承认有神,然而在行为上好像以为神的存在并不足介意,也并不像有形之物那样有真实的影响和效果。他们在分别美丽和丑恶所赞成的所反对的,并不惯常把神看为体系的一部分和主要部分,也不惯常把其他一切都照其与神的关系来加以估计。
    诚然,我们由於眼光狭隘,在判断情感和行为之美丽时,易流於只想到宇宙体系的一小部分,人的私爱扩充到较大的范围时,例如扩到一大的党派或国家时,我们就认之为真美德,大加赞美。人的私自体系虽然仅包括人类的一小部分,但因所包括的人类相当众多,所以人们那狭隘的眼光,就只看见这些人好似他们就是众生一般。因此罗马人以爱本国为至高的美德;殊不知他们所如此提倡的情感,乃是用来毁灭其余人类的。私爱所包括的范围越大,人由於眼光狭隘就越容易误以之为真美德,因为那种私自体系越近於众生。
    这乃是自爱不得误认为真美德的原因。因为人的自爱虽与美有若干相似处,即如有多少爱和善意之感,然而自爱的对象如此私,范围如此狭,它就是毫不足重视的,除非他本人骄傲自大,妄以为自已即是世界的一切。世人的心怀能以包罗比此更广大的范围。虽然自然并非无用,甚至对社会是极必要的,然而人人都能看到,若自爱不受另外一个较广大的原则所支配,就将使人成为社会的公敌。任何其他私的情感,即令其范围扩充到千千万万的人,也必如此。虽然千千万万人之范围,与众生比较,仍然算不得什么,可是从人的眼光看来,它就很有可观,更易被看为是一切,或至少是多少与众生相似的。
    可见人类有些本能,酷似美德的原有发挥,即酷似仁爱。它们当中有许多又酷似美德的次要发挥,即赞同美德,以之为乐。有几种对美德的赞同,并不真是一种有美德的赞同,也并不包含着一种对美德原有美丽之赏识。例如良心之赞同,乃是出自美德中的次要美丽,即整齐之感;又是出自赏罚之感,即感觉爱人者亦当为人所爱,善待人者,亦当为人所善待。根据同一原则,良心不赞成邪恶,乃是源於本性反对残缺和不均衡,也源於恶有恶报之感,即认为恨人者自当为人所恨,反对人者自当为人所反对等等;又源於一种由人自觉矛盾而发生的痛苦。在赞同的事上,良心更易被人误认为是真美德,因为由於世界伟大管理者明哲的安排,当良心得了光照,完全醒悟,它对所赞同的对象与祂恰恰相同,只是理由不同而已。良心赞同一切美德,反对一切邪恶以及凡与真美德相反者或有损者。良心是赋给全人类了,好像是代表神,作为人内心的裁判者或主宰,藉以分辨善恶。
    前面曾提到,人因着自爱和联想,对有仁爱的美德总是赞同,而对有恶意的邪恶总是反对,照样,人对凡有毒害的无生命或无理性之物都不喜欢,而对有利益的东西加以赞许。这种对美德的赞成和对邪恶的反对,容易被误认为真美德,不仅因为所赞成的事,真的美德,而所反对的事,真是邪恶;它另有相似之处,即在於以爱为乐,所不同的,乃是它所顾到的爱是自爱,而并非是博爱。
    又有一种爱好某些美德而厌恶某些邪恶的心,如前所云,是由怜悯本能而来,也很容易被误认为真美德。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好意,它所产生的不仅是很可爱的美德,有如人道,怜悯和慈心等等,而其反面又都是很可憎的;更且这种心不只是出於私爱,也是出於一种怜悯心——这心,如上所说,既顾及别人的好处,就与真仁爱相似。
    以上所提各事被误认为真美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实在有一种消极的道德。我所谓消极的道德,是指没有败德而言。它们是消极的道德,因为人若是缺乏它们的话,那就表明人更是罪大恶极。这样,有了觉悟的良心,若多少加以发挥,虽不是积极的真美德,或真道德的善,却有一种消极的道德;因为在现世的情况中,这是表明一个人,没有犯良心麻木更大的罪。因为所谓罪,不仅是违反那属灵和神圣的美德感,而且也是违反良心的道德命令。难怪美德感若是久被压制,屡经征服,就日趋软弱,一切的罪都是由自私,或不顾众生的自爱而来。所谓良心,主要地是在於恶有恶报之感。但若人自己真是一切,较身外的世界都更为重要。那么,人看自己胜过一切,看一切别的利益都逊於自己的利益,就没有恶报的思想产生了。若人们常久本着自私的原则来行事,惯於看自己为一切,无怪他们就要骄傲日增,以自己为一切了,以致当他们以别的利益都逊於自己的利益时,他们就完全失去了那种恶有恶报的感觉。又若有人再三犯罪作恶,没有遇到刑罚,(甚至不觉得)刑罚临头,无怪他们就要渐次越来越不感到罪恶和刑罚的关系了。
    醒悟了的良心其所以有罪应受罚之感,是全凭它感觉到罪恶应受那为宇宙源头之神所憎恶。但世人长久习惯於世俗情欲的生活,无怪他们越来越丧失了对那看不见属灵之神的感觉。人的心意,既然长久纠缠於有形之物中,被它们所垄断,就变成属现世的,失去了对属灵之事的观赏,也不再是适於思考它们了。可见良心与博爱是完全不同的原则,良心的感觉与真有美德仁爱之心所有圣洁的好意,也迥然不同。那么,人长久习惯作恶,就大大减损良心的感觉。所以,人若尚存良心之感,便还有一种消极的道德,因为这足以证明他没有那种使良心麻木的大恶。
    感恩心也是如此。虽然爱那爱我们的人,算不得美德,但反之就足以证明人非常堕落,极其自私,看自己为一切,看别人算不得什么,所以看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仁惠,也算不得什么,所以骄傲增加,感恩心就减少。情欲或肉体嗜好之增加,也是如此。人越受感官之物所影响所宰制,就越看不见任何别的事物,他的整个心灵都惯为情欲所占据,正如河口的支流渐趋干涸,只留下一主流一样。
    照样,天伦之爱和怜悯之心,虽算不得为真美德,但可因骄傲和情欲之增加而大大被减少,以致使人惯趋於嫉妒恶意等等。这些情欲,若增加到高度,就可以克服并减少那些自然原则的发挥;正如这些情欲,常克服减少一个在健康,财富和荣誉上只求私利之人的一般智虑。可是人在求属世私利上狡猾,却并不得称为真美德。
    这些自然的原则被误认为真美德,还有一个原因,即是在好些方面,它们有真美德所产生的效果,尤其是下列两种效果:
    一、世界最高之主的仁爱智虑,如此安排了现在的世界,叫这些自然的原则,即如怜悯心,感恩心和对子女的爱等,大都有益於人,因而就与那求公益之博爱心的趋向相似。但这并不足以证明这些自然的原则,具有真美德。自爱固然是极有用和必要的;人的各种欲望,如饥渴,也的如此。然而没有人会说,它们有真美德的性质。
    二、这些原则与真美德还有一种同样的效果,即是在好些方面约束邪恶,阻止许多恶行。比方说,天伦之爱,如对自己的党派和朋友之爱,叫我们对这些人不行不义,不然,就真是恶了。怜悯心使人不作残忍之事,而残忍乃真是大恶。良心又使人约束一般的罪恶。但这一切都不足以证明这些原则本身就是真美德。因为慈悲的神如此规定世上的事,甚至使自爱也屡屡防止诸般恶行,甚至使人追求真美德;然而它的本身并不是真美德,而反是今世一切罪恶之源。
    还有一个原因,使这些次要的情感,特别是其中几种,被算为美德,那就是,有些真是美德的情感。例如,有一种真有美德的怜悯心,是见人处在苦难中,由博爱而生的。人心中即使没有什么叫人发怜悯的特别本能或其他原则,纯粹的仁爱心也足以引起人对那在苦难中的人发怜悯。那求别人得益的仁爱心,当然就叫我们要救人脱离凶恶,而这种怜悯较怜悯本能更为扩大。它在本能所不及的情形下,使人动慈心;甚至在本能所顾及的情形下,它将它的影响与自然的原则合并,来指导后者的发挥。在这种情形下所发挥的怜悯心,才可称为有美德的慈悲心。照样,有一种真有美德的感恩心;或说有一种不出於自爱,而出於高尚不存利害之见博爱的感恩心。例如我们从爱者受惠,就更容易存感恩之心,而且存更大的感激心,远过於心中若不预先有这种友爱。所以,当那有美德之爱的高尚原则占优势时,那感恩心才可称为有美德的。照样,对公道的爱,也有一种是出自有美德的,是从纯洁的博爱而来;因为这种博爱,自必叫人的心要每一个体,按照个体从生存和价值的多少所有的尊荣,得一分爱。这样,我们也容易看到,有一种报应之感,和一种成圣的良心,是出自美德的,与普通的天良不同。这样,正如天伦之爱,一旦与那出自美德之爱和并,并受它的支配,就可称为有美德的爱。照样,父母对子女之爱,亲人间之爱,以及人对本乡和本国之爱,都可能是出自美德的。甚至两性间之爱,也可能出自美德。因为美德的影响可以与本能并合,并且美德可以支配本能的发挥,使它的结果与真美德的伟大目的相符。
    真实的美德,阻止那对天性有害之骄傲和情欲的习惯。博爱的原则使人心温柔,更易接受较优良之本能适当的影响,将每一本能导於适当的途径,决定它合宜的发挥,引导一切达到最美满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