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的“改革酝酿死”

 渔翁很快乐 2011-01-08
慈禧的“改革酝酿死”

孙焕英

慈禧太后是个保守派。戊戌变法,就是她扼杀的,成了短命的“百日维新”。

慈禧太后是个改革开放派。晚清的“洋务运动”,实际上慈禧是领袖。

天上地下,如何认识叶赫那拉氏这个老娘们儿?我认为,她的准确定位应该是:有限改革公司的女老板。一点不改革不行,放手来改革也不行,改革必须在我的缝衣筐里按照我规定的尺寸量裁。

慈禧的有限改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酝酿在中国搞“君主立宪”。东邻的有日本,远西的有英国,在世界“君主立宪”大潮中,清帝国的石舫也摇晃起来。于是,慈禧也动了。如果慈禧使中国迅速发酵开淋,就会淌出一坛“君主立宪”牌的烧酒。倘如此,肯定中国后来就像日本、英国一样了———虽然“立宪”了,但还有大清名义“君主”的世袭龙椅,皇亲国戚们每年也能够弄点儿财政预算潇洒一把。但慈禧没有这样做。她担心,真正改革起来会超越了她的有限。所以,这一“酝酿”,就是12年,即直至其死。慈禧尸骨未寒,大清接着玩完。爱新觉罗王朝实际灭于慈禧的有限公司手里,我们姑且将此称之为“慈禧的‘改革酝酿死’”吧!

慈禧老佛爷她死了,连坟墓也被献宝了。不过,我敢肯定:她至死都没有清楚自己是因为什么陪葬了大清帝国的或曰大清帝国是因为什么玩完于自己手里的。如果西太后的散乱骨殖哪一节还能够有感知的话,不妨听听我的简单分析,使她在另一个世界里也好摘掉“糊涂鬼”的帽子———

慈禧老太后,您读的书太少了,简直是孤陋寡闻,连《石头记》都不知道。这本书里有一句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或曰规律的表述:“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您总想永延帝祚永行人治,就算是“立宪”也不能影响“君主”的绝对皇权,大清不能重蹈日、英皇权旁落的覆辙,必须搞中国式的有限改革。这是不可能的,是行不通的,是违犯真理违反规律的。哪有封建社会会成为“不散的宴席”的呢?更没有一姓贯之的封建社会。皇权再绝对也只能够是“千里搭长棚”,大清再折腾也不过是棚席上的一条苇劈子。

慈禧老佛爷,您为人太精了,猴精猴精的。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您在社会大舞台上再来演那些宫廷把戏,不灵了。您知道“君主立宪”是当时的改革时髦大势所趋,是民主法制的进步,是人权的改善,受众生的欢迎。所以,您也造出了改革酝酿的舆论,举起了“君主立宪”的图纸(还不是旗帜),作出顺从民意的架势。但是,您迟迟不作实质性的进展,迟迟不动真格的,更别说涉步“深水区”“攻坚战”了,只是在那里考虑、打算、酝酿、热身……“预备———”的号令一响就是十几年。众生终于明白:“啊,慈禧你这个老狐狸精,原来只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呀!原来只是在吊着我们的胃口呀!原来只是使我们对你抱着个热乎罐呀!原来是忽悠我们安心期盼呀!原来还是保着爱新觉罗氏群体的既得利益和大清的祖制江山呀!”自然,您的“君主立宪”的改革酝酿,就成了“狼来了”效应。也正如《共产党宣言》里所指的,当人们看见您的猴屁股上带有封建纹章的胎记时,于是就不会再相信您的“君主立宪”跟着您的“改革酝酿”傻等了,而是“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历史是一个没有疲感神经的长跑健将,他忘情地恣意双腿,他真情地崇拜先行者,他热情地欢迎同步人,也无情地淘汰那些停滞的、观望的和抛弃那些落伍的、倒退的,从来不坐下来等候谁。慈禧太后老佛爷,就算是您一心一意搞“君主立宪”而并非心中另打小九九搞有限改革,您的“改革酝酿”实际成了改革耽误,它的时间也太长了,已经坐失了良机,您,必然被历史所淘汰所抛弃!

……

慈禧是一个悲剧人物。而她的最大悲剧,在于“太后在黎明前死去”,也是帝国在晨曦中倒下。“君主立宪”的改革曙光本已来临,她却拒绝了它。她本来可以成为“东方伊丽莎白”,却选择了“慈禧的‘改革酝酿死’”。哎!怨谁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