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寒感冒,莫用风寒喘促之麻黄汤!

 道医骏燚 2011-01-09
风寒感冒,莫用风寒喘促之麻黄汤!
风寒感冒,莫用风寒喘促之麻黄汤!在临床外感风寒表证中,除了一部分桂枝表虚,恶寒无汗而喘的麻黄证外,更多的则是恶寒无汗但并不喘的。风寒不虚不实之证,不虚者,指无汗出,不实者,指无肺喘,虽然同为风寒来袭,程度较桂枝证重,故表闭无汗。程度又较麻黄证轻,故仅表闭无汗,但未逆肺气而内喘。这种证见脉浮,头痛项强,恶寒无汗,或兼身痛,流涕鼻寒,或兼略有咳逆,苔白淡之证,当用桂枝麻黄汤。时方则用荆防败毒散。
伤寒论》 太阳病辩证, 其实就是一切风寒外感病的辩证, 它们合则为一,主证相同,分则为三,各有差异.各半汤证,桂枝证,麻黄,……论治,合则为一,桂枝麻黄为一方,分则为三,桂枝麻黄各一汤.  

虽然《伤寒论》太阳篇最大,涉及证型,方剂最多,而能代表太阳主证型的就只有各半汤,桂枝汤,麻黄汤三方.  
各半汤不仅在理论上最能代表太阳病的主证(太阳病主证型症状:脉浮,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痛,流涕,喷嚏,无汗,舌淡,苔薄白.), 而太阳病的主证在临床上, 其实也代表了风寒外感病的主证,也是以无汗,不喘的为多见。  
所以各半汤证不但可称之为太阳主证第一方. 其实可称风寒外感病的第一方。  
正是由于人体生理与病理都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故而在太阳病的主证以外,又产生了不同的兼证, 夹证,变证。它们或兼它经之症,或夹其它病邪,或因病邪渐渐深入, 或由病邪内陷而下利痞满, 或为蓄水,蓄血,等等,而产生了各种不同之证型. 太阳病,脉浮紧,兼见烦躁的,为大青龙汤证.  
阳明主肌肉,由于太阳经肌表之邪,在卫气郁闭,未得汗解之时,有郁而化热入里之象,何以得知?以烦躁不属肌肉,而属阳明里证故知.是里热使人烦躁也.治法以各半汤去芍药者,不欲和营也.倍麻黄而加辛凉解肌清里之石膏,欲以解表发汗之麻黄,挟石膏之辛凉,泄热于肌表而取尽行外解之势.故称云行雨施之法,而谓之青龙.  
大青龙汤,治太阳病,脉浮紧,头身疼痛,恶寒发热,无汗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歌括: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再理解,许多医家震于注解中,大青龙汤有龙行雨施之句,畏青龙之名.而以汗多亡阳为惧,怎知凡麻黄与石膏并用,有相制相用之妙,麻黄能助石膏解肌泄热,石膏又抑麻黄辛温焊汗之性,观麻杏甘石汤泄热止汗之用能知也,此处欲求汗解,犹恐被石膏辛凉所制,故倍麻黄以申之.方能发越郁闭之阳.  
伤寒(风寒外感)表不解,恶寒发热,无汗而出现咳,喘得,是肺夹水气(水饮)用小青龙汤,化饮解表:  
此证亦表实,无汗而喘,似与麻黄汤证相仿,而实异也.
伤寒发汗,以麻黄为主,以桂枝为辅。治喘以杏仁为主,麻黄为辅。故麻杏平喘,二物相须,取效快捷。观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而得知.喘因表邪, 寒热各异,其邪皆能郁闭肺宣之气,当如此用.但内邪致喘,如杂病, 更有寒喘,热喘,虚喘,痰饮之喘,则非杏仁所宜也.故以麻黄汤去杏仁,加姜,细,味,夏而名小青龙者,欲又解表而兼除内饮之喘也.故其方又多用于杂证.
桂枝汤解肌,取桂枝温散而辛行,故能散除肌表寒郁之邪,温通恢复卫阳表气而能微似汗,即是指患者能自觉有轻微的汗出,这是伤寒汗法中最轻的一种.所以能用于风寒汗出之证,达到解除表邪而止汗的效果.
然而这止汗之功,是通过药物配伍的作用而达到的,并非是桂枝辛甘发散为阳的作用. 既然辛甘发散为阳, 又何谈桂枝止汗呢?素问曰,桂枝辛甘发散为阳,虽然这是不变之理,但也要看使用的方法是怎样的。例如,桂枝甘草汤纯净辛甘,反能止汗,而治发汗过多之证,这是甘缓之性过多而胜于辛行之理。桂枝甘草汤,即桂枝,甘草二味……如果以辛味与苦味相兼,发汗就峻烈了。桂枝味辛而不苦,且与甘味相兼,色赤性温,有条纹似脉络,气质也较轻,故只能于营血与卫气之间,调和气血,温散风寒之邪,所以,桂枝温经散寒是指具有温通经脉与肌腠而散除寒邪。不能识桂枝为发汗驱邪之药。白芍酸苦微寒,酸主收敛,一者收其开而未合之毛窍,一者敛其营分之阴津。白芍味苦则又主泄,一泄营分少许之郁热,一则内合肝肺之气,泄肺壅滞之气,助肺肃降,下泄之机。所以,桂枝,白芍虽曰一散一收,其实芍药收中有散,而并非有补益之性,观真武汤之用白芍,知其非为补阴之用,与地黄,元参等滋腻大有不同。麻仁丸重用白芍是助麻仁大黄润泻之力,小健中汤重用白芍是取其收蔹而入里,并非取白芍之泄,故必加甘味之饴糖才能补中,而取大甘与微温之性合于中土,故能得内经之旨,称调以甘味,而治虚寒弱证。

麻黄汤发汗解表,以克敌相当的力量,用于表实无汗之证.达到汗出而解除表邪的效果.然而这发汗之功,相须桂枝温散之力相助,才得以有成,观伤寒所有麻桂并用之方, 就可以知道这层道理了…….
故而大小青龙汤证, 都无汗,而皆有桂枝,桂枝麻黄各半汤无汗也有桂枝。伤寒论用麻桂之方那么多,为何要认定麻黄汤为解表之主方呢?

桂枝麻黄各半汤用桂枝温散助麻黄发汗解表,以治表实而不喘之证,自与麻黄汤证不同. 故介于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为太阳证最常用之方。
小青龙汤化饮解表,治太阳表未解,必下有水气,以桂枝从外助麻黄除表邪,又从内助辛夏温化水饮之邪,更显桂枝之妙用……. 小青龙汤用麻桂解表,
大青龙汤亦无汗之证,用桂枝助麻黄解表而发散风寒之邪,但大青龙证兼有太阳传入阳明化热之邪,因而烦躁,故以石膏治烦躁.再如小青龙加石膏汤,也是兼有阳明之热郁闭.故以小龙化水饮,以石膏清里热而除烦躁。金匮治肺胀,烦躁而喘, 亦用此法。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 既桂枝与石膏一味之差,而寒热各异, 相同者,都治肺喘,一为恶寒无汗而喘,一为发热汗出而喘, 前者是外感风寒邪气之喘,后者是外感风热邪气之喘,这喘是主证,而风寒与风热则为致喘之病因,就象我们不能用风寒咳嗽之方去治风寒外感证一样,风寒感冒,莫用治疗风寒喘促之麻黄汤!中医主证的概念是最重要的,治喘,治咳之例教材中也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