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千零一年,岁逢辛巳,月在中秋,苏轼化鹤乘风九百年矣。黄人长念天贶之厚,乃合三节①以祀仙贤,延国士以兴庠序②,广杏坛以昌学术。遂使今世苏学各派,得享鹅湖朱陆之约,聚首东坡谪居故地。
唯瞻前顾后之思想,不限于厅堂斗室之切偲;古今中外之学问,亦在乎江山胜境之寻觅。况值佳节重叠,赤矶独立,承八方才俊之风雅,蒙一地缙绅之邀请,是所谓四美俱、二难并。且夫金谷、兰亭之后,士之俗念日厚,而雅兴渐薄,正须清风明月一洗凡尘。又恐苏子之后,赤壁岑寂,而文曲未谪,遂劳坡仙长思来者。是以靖忠大士携丹霞子,岭表孤鸥奉鹏慎荣翁,木斋子引瑞烈公,琳祥居士与彦郎③导夫先路,月惊栖鸟之时,露下霜天之际,小舟轻桨,抠衣敬谒。虽无洞箫之雅,幸有清讴之乐。
孰料今之赤壁,江流已远,但余止水渊默;今夜之月,亦为浮云所遮,难酬望眼。徒令扁舟游子,仰观天地寥廓,叹浮云难久而可复,明月能圆而易缺;神游宇宙窅邈,知祸福常至而难料,世事多变而依然。且夫同享江山化育,流芳不朽者少;共沐三光普渡,身名俱灭者众。乃知荣辱斯人,天也;山水斯人,天也;然则千古斯人者,非天而何?
呜呼苏子,德尊而运蹇,道大而途穷,才高而命舛。此古今道德文章之士常所难免者也!虽然,犹不能困苏子之灵台于长久者,以其通达于天地生灵变化之理也,以其超然于物我得失祸福之境也,以其独立于俗生世事纷争之外也。大哉苏子!方蛇鼠隳突于前,固不能无惊于偶然;而祸患常加于己,却能安之若夙昔。是其造化天赐也,非谤议所能损,亦非风雨所能蚀也。故其生平际遇,谪州则州名,遇人则人显,退则江湖生色,进则魏阙增光。而无论进退,道艺文章皆能千古,令人额手而谢上苍惠爱斯民之深也。
盖江山万古,必待名士乃成佳胜,是遇也。至于人际,岂不然乎?
苏子长已矣,江流亦非故道,沧海桑田之变,恍如瞬间。而江月悠悠,众生芸芸,闲如苏子者几人?又闲于吾子者几人?遂叹何处无江月?何处无众生?然千秋万岁之间,五湖四海之内,能乘扁舟以溯流光,追古人以启来者,长歌击桨,笑倚清流,通达今古,乐而忘忧者,鲜矣。
燕云张海鸥恭逢其乐,不敢私享,乃为记。唯年月日。
①是岁中秋节、国庆节、黄冈东坡赤壁文化节同日。
②黄冈师院特聘当今三十学者为客座教授。
③中国人民大学朱靖华及夫人刘彩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扬忠及夫人郑丹、中山大学张海鸥、四川大学邱俊鹏、北京大学周先慎、中华书局刘尚荣、吉林大学王洪、西北大学薛瑞生、四川大学张志烈、黄冈赤壁管理处王琳祥、黄冈师院于彦君。
张海鸥,男,满族,1954年生。1982年3月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
现为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词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古代文学学会秘书长、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在学术交流方面,曾赴日本国、韩国、台、港、澳地区开会、讲学、访学。2004年日本东海大学访问研究员、2005年日本创价大学访问研究员。
开设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诗、词、文;唐宋诗学、文章学
主要著作
《北宋诗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月出版
《水云轩集》 华夏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两宋雅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柳永论稿》(译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出版
《唐名家诗导读》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主要论文
●《从秀句到句图》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略论水明楼诗词》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旧体诗词的韵与命》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汉魏六朝哀辞研究》日本创价大学中国论集第9号 2006年3月出版
●《稼轩词与〈世说新语〉》词学第十六辑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1月
●《〈西清诗话〉考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6年第2期
●《〈论学绳尺〉与南宋论体文及南宋论学》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论陈永正的旧体诗词》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此文日语译文刊于日本宋代诗文研究会会刊《橄榄》第13期2005年12月
●《论词的叙事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邵雍的快乐诗学》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宋诗“晚唐体”辨》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苏轼对白居易的文化受容和诗学批评》
《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又刊于《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7月
此文日语译文刊于日本宋代诗文研究会会刊《橄榄》第11期2002年12月
●《宋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用现代文化意识阐释苏轼》 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淮海居士未仕心态平议》 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
●《余靖诗学及其诗之通趣》 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
●《文学史研究的新创树》 复旦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古典自然哲学与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 吉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宋代三居士名考》 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宋初诗坛"白体"辨》 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中国文化中的"疏狂"传统与宋代文人的疏狂心态》台湾中山人文学报第九期(1999.8)
●《人生悲剧意识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与探索》 1989年第4期
●《宋代文人的谪居心态》 求索1997年第4期
●《宋代隐士隐居原因初探》 求索1999年第4期
●《浪子词人柳永与正统君臣审美意识的冲突》 学术研究1997年第3期
●《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 学术研究2000年第6期
●《苏轼文学观念中的清美意识》 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
●《试论盛宋诗的雅化倾向》 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模糊化与古典诗歌》 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斜川之志的文化阐释》 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狂者进取--宋代文人的淑世情怀》 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11期
●《苏轼谪居或外任时期的疏狂心态》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
●《评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1期
●《柳永对宋玉的受容》(译文) 中国韵文学刊1997年第1期
●《摘疵指瑕以古为鉴》 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史论求期通而深》 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2期
●《稼轩词中的雅人格意识》 宁波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
●《稼轩词英雄人格意识探微》 广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试论苏轼的文化原型意义》 烟台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
●《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群体研究述评》 北方论丛1997年第1期
●《女娲、武姜、<红楼梦>女儿国--一个原型题旨的文化变迁》 殷都学刊1992年第2期
●《<牡丹亭>的双重文化题旨》 殷都学刊1993年第1期
●《小晏词内涵的对比结构分析》 殷都学刊1998年第2期
●《王介甫又称介卿、介父》 阴山学刊2001年第3期
●《中国古代的隐士、居士和名士》 文史知识1997年第8期
●《传承高贵:文学遗产研究的当代使命》 粤海风1999年第10期
●《纤纤的诗世界》 诗探索1998年第1期
获奖情况
《论词的叙事性》(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二期)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
1994年获“广州市优秀教师奖”
唐宋名家诗词导读课程获中山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
《诗词鉴赏》网络课程获中山大学2003—2004年教学软件评比一等奖
《两宋雅韵》获广州市1991—1993年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科研项目
《宋代隐士、居士及其文学考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2005—2008独立承担
《宋代文章形态与形态学研究》 教育部立项2001-2004年 独立承担,进行中
《宋代在野文人心态研究》 广州市立项1998-1999年 独立承担,已结项
《宋代诗学》 中山大学立项1998-2000年 独立承担,已结项
《历代文话》 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立项1995-1997年 本人整理20余万字
《宋代文艺思想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1998-2000年 独立撰写子项目《宋代诗学思想研究》(专著)
《诗词鉴赏》教学课件 中山大学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立项2001-2002年
《唐宋名家诗词学习网站》 广东省教育厅"151工程"立项 2002-2003年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hsszho@mail.
zsuzho@yahoo.com.cn
以上资料收集至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