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诗词中的桂花文化【图片】

 嫣钰潇湘 2011-01-10

 

浅谈诗词中的桂花文化


来源:《蓝天园林》2007年第4期总41期   作者:夏春辉 孔源 吕峰

     
  自古以来,桂花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即用桂花浸酒或作为香料。古时的一些建筑还以桂为柱,如著名的汉朝甘泉宫昆明池中的灵波殿等。桂花,又名木樨、岩桂,是我国的特产名花,在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桂花系木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百花园中,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浓,不能两兼,惟有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不禁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虽不及咏梅、菊、牡丹等,但也颇可一观。
 

1 桂花诗的发展阶段

  1.1 汉代——萌芽时期

  此时桂的意象发生了变化。桂“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方草木状》)。因此在人们眼里,桂具有“独秀”的个性,再加上多生岩岭间,凌风霜而不凋,故而历来被视为隐士象征。“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的这篇《招隐士》最终确立了桂为隐士的地位。

  1.2 南北朝——发展时期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咏桂诗,如南朝诗人范云的“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咏桂树诗》)南朝吴均的“桂树夹长陂,复值清风吹。氛氲揉芳叶,连锦交密枝。能迎春露点,不逐秋风移。愿君长惠爱,当使岁寒知。”(《夹树》)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咏叹了桂花。
 
  
1.3 唐代——成熟时期
  此时,桂和众多的神话传说相联系,为其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神气的色彩。《酉阳杂俎》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至此,咏桂诗词总是和月、嫦娥、仙人相联,桂子落人间的民间传说更是为诗人们所津津乐道。如李峤的“未殖蟾官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桂》)

  1.4 宋代——鼎盛时期

  到了宋代涌现出众多脍炙人口的咏桂佳作,如梅尧臣的“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幽芳尚未歇,飞鸟衔残红。不见离骚人,惟悴呤秋风。”(《临轩桂》)如李清照的“暗谈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如杨万里的 “梦骑白凤上青空,径度银河入月宫。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凝露堂木犀》)等,都被人传诵一时。
 

  1.5 元明清——继承时期

  元明清时期,咏桂诗词也很可观,但内容不出唐宋,艺术手法上也并无特异创新之处,不过好的篇章时也可见。如山水大家倪赞的“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桂花》)如明朝高启的“桂花庭院月纷纷,按罢霓裳酒半醺。折得一枝携满袖,罗衣今夜不须熏。”(《题桂花美人》)都颇具特色。
2 桂花诗的艺术特色
 

  2.1 托物言志,咏物言情

  这是桂花诗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诗人们通过桂来表达他们的志向和情感。如南朝吴均的“可怜桂树枝,怀芳君不知。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伤友诗》)诗人借咏桂以抒怀,发泄自己的才华不仅未受重视,反而被闲置贬地,直至放逐而死也无人问津的不平和不满。如唐初诗人王绩的“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春桂问答》)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春桂和桃李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的对比,烘托出春桂独立不羁、刚劲凛然的品质,进而表露了诗人怀才不遇而又峻节凛然的心境。如唐朝李白的“世人种桃李,多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咏桂》)全诗完全采用比兴之法,托物言志,以抒发诗人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情感。但诗人不是直接去歌颂桂的高洁不凡,而是通过桃李的趋势媚俗来加以衬托,因而也更变形象,更具可比性。如李德裕的“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后素合余绚,如丹见本心。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红桂树》)诗人前写红桂白花红心的奇特外貌,后写红桂芳洁高贵的优雅风姿,最后借桂抒情,表明了诗人想以桂为伴,啸傲山林的出世的渴望。

  2.2 颂其芳香,赞其气节

  桂花异常芳香,且气节高尚,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诗来称赞它的芳香和气节。如宋诗人邓肃的“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芬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岩桂》)诗人以极为珍贵的龙涎香作为类比之物,就连它都不敢香于桂花之前,由此可见桂花之香了,全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令人叹服。如女诗人朱淑真的“移根蟾窟不寻常,枝叶尤垂月露香。可笑当年陶靖节,东篱犹带菊花黄。”(《咏桂》)桂花移根月窟,仙风道骨,不比人间凡木,似乎一枝一叶还带着月露的清香,最后诗人通过批评陶渊明的冷桂爱菊,从侧面托出桂花之美,别有一番风味。如宋朝范成大的“月窟飞来露已凉,断无尘格惹蜂黄。纤纤绿裹排金粟,何处能容九里香。”(《次韵马少伊木犀》)诗人将神话里的月中桂和眼前的月下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桂花抹上了神奇的色彩。细腻工致的描写把桂花的色、香、形和内在品格都绝妙地表现了出来,尤其是诗的最后,巧妙地以桂花的别称九里香镶嵌其中,一语双关,天衣无缝,既赞美了桂花之香,又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愫。如南宋吴文英的“怨蛾坠柳,离佩摇洪,霜讯南圃。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把残云、剩水万顷,暗熏冷麝凄苦。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剪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怕重阳,又催近,满城细雨。”(《古香慢•沧浪园看桂》)词人把沧浪园中的即将凋落的桂花作为描写对象,运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痛惜大好河山的沦陷,感叹复国希望渺茫,隐曲地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3 咏花以自喻

  这类诗也非常多,诗人通过咏桂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际遇。如唐朝白居易的“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庐山桂》)诗人托物喻意,以庐山桂自喻,一方面显示出诗人高洁的情怀,一方面又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心情,直接渲泄了胸中的不平之气。全诗不务奇丽,通俗质朴,但在这质朴之中却蕴藏着诗人深沉的情感。如宋朝方夔的“曾住仙山九折岩,夜凉萝荔挂衣衫。月窥尊里如相伴,人立花边自不凡。丛绿联环玱玉佩,残黄琐骨现金函。枝空蟾窟今谁记,犹道东陵系旧衔。”(《木犀花》)夜幕中的桂花似乎比平日更为迷人,月影在诗人手中的酒杯里轻轻摇曳,把酒赏桂花,举杯邀明月,反映了他隐居生活的自得愉悦及他的孤傲。如清朝萧赵琰的“桂之树,托根君之墀。大火当昏,郁郁离离。桂之树,结叶叶,交枝枝,中有丹心君不知。君不知,含情直待秋风吹。秋风吹,君知之。”(《桂之树》)诗人是一介书生,借歌咏桂树以寓怀抱,竭力向君王显示自己的一片丹心,尽显其失意的悲凉和求仕的迫切。与这些诗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月宫移向日宫栽,引得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霞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红木犀》)朱元璋在诗中充满了帝王君临天下的自得之意,并通过咏桂花绝妙地体现了他的倨傲之气和唯我独尊之态。”

  2.4 赞桂以颂人

  由于桂花气节高尚,所以许多诗人通过称赞桂花来称颂别人。如唐诗人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桂花幽香,明月皎洁,冷露无声,诗人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情思悠远的秋夜望月怀人图,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怀想。如北宋文人欧阳修的“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谢人寄双桂树子》)客人特意移根送来,可见其品味之高雅,同时诗人也为客明已之心而深感谢意,并殷勤相邀,待到花开香飘时,共赏此良辰美景。最典型的莫过于宋朝苏轼的“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戒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八月十七日的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元素是苏东坡的老朋友,曾任御史中丞,因对新法不满而遭外放,苏东坡借扬桂高洁超迈之质赞颂杨绘,既表现自己耿介的品格,又以此互勉,全诗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寄情于物,则情因物显,物缘情深。诗中既刻画出天竺之桂的风姿,又把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用笔细腻,措词委婉,韵味无穷。
 

3 结束语

  在历代诗词中,除了专门吟咏桂花的诗词外,一些诗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咏桂花名句,他们以不同的吟咏方式丰富着咏桂诗的内容。如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卢照邻的“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长安古意》)、谢榛的“江汉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动万山秋”(《中秋宴集》)等,千百年来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传颂。
 
 
 
 
【嫣钰潇湘PS】
喜好桂花,喜欢它的不张扬,静静地悄悄地开放,可是却又不能将它忽略,在你不经意间,随风飘来若隐若现的淡淡的香,引诱你四处张望、寻找....秋风中,处处飘漾着桂花的清香。走在树林里,看不见桂花的影子,它们隐藏在绿叶丛中,却将那沁人心肺的花香倾吐得满世界都是。桂花容貌不张扬,只是紧贴着枝叶的点点金黄,要走近了才能看清,而它们的香气却远比那些大红大紫的花卉迷人。

    
    我的窗下也有一株桂树,已种了几年,每年秋天,清雅的香气总是突然飘进我的书房,探首俯看那树,依然一片青绿,和开花前没有任何变化。此时,很自然想起宋之问咏桂花的两句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清芬,确实像是从天而降,宋之问的诗句,写出了桂花的神韵。

    
    宋之问这两句诗,出自他的《灵隐寺》,诗中写了杭州灵隐的风光,全诗十四句,就是这两句写得妙。灵隐寺我去过很多次,不过并没有对那里的桂花留下多少印象。去杭州赏桂花,最佳处是满觉陇,很多年前,曾和杭州的诗人朋友在满觉陇聚会,躺在桂树下喝酒吃月饼,全身心都被那醉人的清香包裹,树上,地上,身上,甚至酒杯里,都是桂花。清人张云璈有七绝《满觉陇》:“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写的就是金秋时节满觉陇的桂花香。
 

    
    古人写桂花的诗,印象深的,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此诗中,首句写桂花,远不及宋之问那两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写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中,前两句写桂花,但读者熟悉的是后两句。杨万里有一首《咏桂》,写得有意思:“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苏东坡的七律《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是咏桂诗中难得佳作:“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李清照也写过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桂花》),这首咏桂词既赋形又咏性,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喜爱,也点出了她所向往的美的境界,也许可以解读为她对女性之美的一种看法,“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真正的美女,不必花枝招展浓妆涂抹,应该如桂花,花淡不露痕迹,清香幽然飘远。
 

    
    淡雅的桂花,古时候却曾经和仕途联系在一起。古人称文人登科为“折桂”,典出《晋史》,曾有一位新科状元在回答皇帝的提问时说:“臣今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一枝”,“折桂”一词,便由此而来。据说古时文人和官吏都喜欢在家里种桂花,希望仕途通达。这样的习俗,现代人已经无法体会。现代人说“折桂”时,大概也不会联想到桂花的清香。千百年习俗变迁,桂花的淡雅和幽香依然,那些吟咏桂花的美妙诗篇,今天诵读,还是可以引人共鸣的。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咏桂花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清人张云璈有七绝《满觉陇》:
“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杨万里有一首《咏桂》,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苏东坡的七律《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李清照《 鹧鸪天·桂花》)也写过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李贺的“联翩桂花坠秋月”  
 
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
 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杨万里的“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
 
宋代洪适的"谁定花王定等差,清芬端合佩金犀……只道幽香闻数里,绝知芳誉豆千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