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渲染手法 及阅读训练

 春晚绿野秀 2011-01-11

渲染手法

古诗鉴赏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

渲染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

(2)烘托: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渲染作用。

二、渲染具有如下特点:

1、有中心,正面描写。

渲染,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来展开。在绘画中,这个中心形象就是指“需要强调的地方”;在诗歌中,则是指抒情主人公的感情或描绘的中心事物。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中心:音乐的高妙。

正面描写:极尽笔墨之能事,用绝妙的比喻,正面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诗中围绕音乐,以“急雨”“私语”“玉盘”等多角度渲染,把无形的声音写得如在近前。

2、要着“色”,浓郁突出。

渲染,就是在画幅需要强调之处,浓墨重彩。引入诗歌之后,这“色”就是指景物中鲜明的颜色,事件描写中酣畅的笔墨,包括美妙的词语,精美的比喻等。

渲染的技巧,诗人李白最得其妙,他搦笔濡墨,无不借形而传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借深湛的潭水,来写友谊的深挚;“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借笛声而抒乡思的缠绵。

在考试当中,我们既要能识别渲染,也要会对渲染进行简要的阐述。阐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辨别渲染。②分了哪几个层次来层层渲染的描写中心的?③这样层层渲染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往往是一种情。

三、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题目:本诗是如何描写山之美景的?

[讲解]

①辨别“渲染”。第一,描写中心是“江上看山的美景”,大多从正面落笔。第二,运用了比喻手法,从不同角度铺叙“美景”。所以运用了渲染手法。

②分了几层渲染。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 的“荒村”、“落曰”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

③渲染的目的。通过对美景的渲染,让诗人对美景叹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辽宁卷)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⑴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⑵清冷、幽静、孤单、寂寞⑶“为拂绿琴埃”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情怀。(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②后人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作简明解说。(2)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3)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七言律诗(或七律)。特点: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用韵、平仄、对仗只要求答出一点即可给1分)(2)①“凄清”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2)用云雾、残星、秋雁、菊花、枯荷以及高楼的笛声,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凉的意境。抒发了羁旅思乡归隐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听晓角/唐•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堕关榆,边关榆叶飘落。《小单于》,乐曲名。

由诗句的描绘你能感受到角声应该是怎样的?抒发了什么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角声应该是悲凉哀怨的。抒发了征人凄凉冷落的边愁乡思之情。点拨:这首诗只写了吹角以及所吹的曲子是什么,没有对角声进行具体的描绘,而只是写了吹角的环境:边霜、堕关榆、孤月、塞鸿飞不度、秋风,从而渲染了一种寂静、凄清、冷落的环境氛围,由这中环境氛围我们不难推测出角声应该是悲凉哀怨的。文中也没有明写人,但是,我们从“边”“关”“汉月”等可知其中的人是“征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是以环境和角声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写身处边关的他们此时此地的凄凉冷落的边愁乡思。诗歌不直接写角声,而角声犹如在我们的耳边回响;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长信”,原指汉代长信宫,这里指皇帝的后宫。“漏”,宫中的滴漏,古代的计时器。

(1)分析一二句景物的特征及写景的目的。(2)第三句“无颜色”三字用得好,有实有虚,试作分析。(3)末句中的“清”“长”二字充满暗示,分析诗中人物的感情。

(1)深秋黄叶,夜寒霜重。景物描写渲染了萧瑟冷寂的色彩,烘托了人物孤独,凄凉的怨情。(2)实写冷宫里室内用具的陈旧,色彩黯淡。虚写人物心情的暗淡凄凉。(3)暗示诗中人心境凄清,幽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这首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但诗中却并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这说明作者在写人方面不落俗套。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诗人并没有把主要笔墨花在描写友人居处的见闻上,也没有渲染好友相逢时的情景。然而,单从这个自然、优美、脱俗的村野风光中,读者也不难想象到这位友人恬静自适的高雅情怀。这种写法清新别致,更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②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①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②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⑵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2)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

咋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①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②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①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明写景物,暗写外敌人侵,战云密布。②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刚毅果断的气魄;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如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诗中哪一句是转入抒情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何事吟余忽惆怅”是关键句。因为它引出了下面的答案:“村桥原树似吾乡”,点出了“惆怅”之因。起头两句突出“行”,于动态中写美景,中间的四句着力渲染大自然的美,最后两句抒情。作者由眼前的美景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原来这美景正是故乡风物的再现啊!于是,由游之野兴顿时转为乡思,再由此又想到贬官在外,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更是忧愁感叹。抒写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及不得志的惆怅之情。

★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呼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归。

(1)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上下两阕描写的内容。(2)为了渲染竟渡的热烈紧张气氛,本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试简要说明。

(1)上阕:争渡;下阕:夺标。(2)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拟(“飞出”)、比喻(“春雷”)、夸张(“直破烟波”“惊退万人”)渲染热烈紧张的气氛。②着力对色彩和声音的描绘。前者如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后者如赛船的击鼓声和观众的欢呼声。这些都再现了争胜的英雄气概和参加盛会的热烈气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