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100例(60

 江山携手 2015-01-07

唐诗鉴赏100例(60—100)  6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舟次彭泽

李中
飘泛经彭泽,扁舟思莫穷。
无人秋浪晚,一岸蓼花风。
乡里梦渐远,交亲书未通。
今宵见圆月,难坐冷光中。

1.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2.作者在诗中流露出的感情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反衬(衬托)。(1分)以圆月之圆满,反衬自己的孤独,十分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2分)显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无助。(1分)

2.①孤寂之感,诗人扁舟漂泛江湖,羁旅天涯,停泊在荒寂这地,孤寂之感油然而生;(2分)
②思乡之愁,诗人漂泊异乡,又见明月,睹月思人,月愈圆,情愈浓。(2分)

 

6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风筝

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是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1.下列对《风筝》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古时候的“风筝”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

B.“宫商”是指风筝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

C.“信任”、“依稀”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D.“风筝”的声调在风中总是高低变化的。

2.综合分析这首诗及下面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风筝出现的时间及得名缘由(可以引用资料但不要照抄)。(4分)

参考答案

1.(3分)C(信任:这里是“全都任由”的意思。今义为“相信”)

2.(4分)答案示例:风筝,又名纸鸢,出现于唐代,后来在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所以叫风筝。

6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参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6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

2.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

3.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中的“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别有一番情致。

C.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闽中秋天萧瑟多雨的特点。

D.第三句诗人拓开一笔,将笔触由近处延伸到远处,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特点。

4.诗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1分)

参考答案:

1.示例一: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日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示例二: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4分)

2.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4分)

3.C。

4.思乡(或忧郁、忧伤)(1分)

 

6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①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③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背重王孙④。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锁,笼罩。②刘琨,《晋书·祖逖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里是作者以刘琨自喻。薜荔,俗称凉粉果、木馒头。为桑科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④王孙,这里指游子。

1.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以景结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颔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侧重写景;颈联写乡思难遣,仕途不遇,侧重抒情。境界的阔大壮美,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从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2.尾联诗句的言外之意在于抒发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的情况却是渔人看见他竟不与之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

参考译文

阴云笼罩,我泊舟停行,就宿在湘江,

深夜,我像刘琨一样起舞弄剑于江旁。

万里秋风吹拂遍地的芙蓉树,

暮雨浇淋着薜荔丛中的村庄。

看到橘柚,使我难以忍受对家乡的思念,

身处异地,谁又会把一个游子放在心上?

就连渔夫见我也不寒暄相问,

吹一声长笛回到自己的岛上。

 

6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

1.“月照高楼”与 “月上柳梢”、“晓风残月”中的“月”分别有什么意味?(3分)

2.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共3分)“月照高楼”中的“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1分),“月上柳梢”中的“月”极尽缠绵之意(1分),“晓风残月”中的“月”含有悲凉之情(1分)。

2.(共4分)我同意这种说法。“酒酣夜别淮阴市”一句借用淮阴侯韩信的少年不得志时贻笑于淮阴一市的典故(1分),暗写诗人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恃才傲物,不为世用(1分)。“别”字寓有以韩信的襟怀抱负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1分)。“月照高楼一曲歌”一句和少年以壮志共勉,表达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1分)。(如果答“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自圆其说也可。但最高得分不超过3分。)

参考译文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江海相逢客恨多,)

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秋风叶下洞庭波。)

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酒酣夜别淮阴市,)

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月照高楼一曲歌。)

 

6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⑴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

⑵觉(jiào):睡醒。繁露:浓重的露水。

⑶临:面对。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⑷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

⑸泠泠(ling 灵):形容声音清越。

⑹逾(yú 余):更加。

⑺时一喧(xuān 宣):不时叫一声。

⑻倚(y? 乙):斜靠着。楹(yíng 营):房屋的柱子。旦:天明、天亮。

⑼言:说。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4.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坠” “泉响”“鸟喧”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5.诗中哪个词最能明显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其有如此情感的原因(4分)

6.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3分)

7.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联系本诗意境加以分析。(3分)

8.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4分)

9.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试分析“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写法上的特点。(6分)

1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1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1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4.诗人以动写静,或反衬(2分)用露、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营造出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1分)从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愁苦(1分)

5.“寂寞”(1分)

原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答对两点即给3分)

6.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1分)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1分)

7.反衬手法,以动衬静,(1分)“泉响”反衬四野的空旷、冷寂,“鸟喧”,反衬夜的静谧。(2分)

8.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9.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5分)

10.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6分).

1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2分,答对3个得1分)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12.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

13.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意对即可)

 

6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崔道融《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注】①容易:轻易的意思。

1.结合首联、颔联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梅花意象的内涵。(4分)

2.结合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寂寞(数萼),孤傲、美丽(孤标画本难),风韵(香中别有韵),清雅(清极不知寒)。(评分标准:答到一点内涵,且联系的诗句内容正确给1分,答到4点即可给满分。用原文语句作答不给分,答梅花的自然属性,如耐寒、清香,不给分。)

2.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2分)
情感要点:对梅花高洁素雅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对梅花被吹落的惜花惆怅之情;借梅花抒发自己的身世感伤之情。(表达技巧,2分。感情每点1分,答满3点给4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得分。)

6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勾画的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3.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4.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5.请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中用得巧妙的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6.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热情淳朴 天真可爱

3.“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4.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5.“疑”“急”两个字。(1分)诗人用“疑”“急”两个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的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3分)

6.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2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2分)。

 

7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7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3.两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5分)

参考答案

1.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对具体内容的阐释各得1分,“感情”分析2分)

2.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2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2分

3.张诗动静结合,施诗细节描写。

 

7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舟次彭泽

李中
飘泛经彭泽,扁舟思莫穷。
无人秋浪晚,一岸蓼花风。
乡里梦渐远,交亲书未通。
今宵见圆月,难坐冷光中。

1.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2.作者在诗中流露出的感情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反衬(衬托)。(1分)以圆月之圆满,反衬自己的孤独,十分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2分)显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无助。(1分)

2.①孤寂之感,诗人扁舟漂泛江湖,羁旅天涯,停泊在荒寂这地,孤寂之感油然而生;(2分)

②思乡之愁,诗人漂泊异乡,又见明月,睹月思人,月愈圆,情愈浓。(2分)

 

7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2.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同意。“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寂寞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迭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2.”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参考译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7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诗人简介

鱼玄机,唐代女诗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咸通(唐懿宗年号,公元860—874年)中,为补阙李亿为妾,为李妻不能容,出家于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改名鱼玄机。后因杀侍婢绿翘,为京兆尹温璋处死。鱼玄机性聪慧,好读书,有才思,尤工诗歌,与李郢、温庭筠等有诗篇往来。其诗作见于《全唐诗》,现存有五十余首,有《鱼玄机集》一卷。

【注】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参考译文

在一个凄清的深秋,枫叶漂浮于江水之上。这时一阵西风吹来,漫山的树木发出萧萧之声,闻见此景,小女子我伤感了。极目远眺,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咋还不见情郎乘船归来。不见情郎归,小女子我焦灼了。我对情郎的思念如西江之水延绵不绝,流水有多长,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7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

4.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2分)

5.全诗充满了凄凉之意,但作者为何用一个“笑”字?请具体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3.除夕或春节。诗中点题的句子是:一年将尽夜(或:明日又逢春)。(2分)

4.作者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1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1分)。

5.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1分),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参考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7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月夜闻笛
刘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①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诗人简介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

7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诗人简介

万楚,唐代诗人。开元(713-741)年间进士。生平事迹不详。存诗八首。

1.诗中的马有怎样的特点?

2.诗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高贵、敏捷、矫健、气度不凡的良马。(答相关意思相同的词也可)

2.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7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晚登江楼有怀

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诗人简介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量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李白、刘长卿、钱起、皇甫曾和皎然相识。善为诗,绮丽婉靡。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卷上评曰: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又“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以为“文章之冠冕也”。又“禅心超忍辱,梵语问多罗”,役使许询更出,孙绰复生,穷极笔力,未到此境。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嘉祐诗》一卷,《全唐诗》编为三卷(卷二〇六——二〇八)。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1.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2.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请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1)碧水边青山矗立,夕阳下有人渡江。(3分)(2)喜悦之情。(2分)

2.(1)“心闲”,表层是悠闲,深层则是苦闷、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闲心境,但想起际遇,则苦闷、无奈。)(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7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闲居
徐通
    草阁春方暮,柽①阴日未斜。
蜗涎分断壁,莺语并邻家。
曲坞藏修竹,轻云覆落花。
      卑栖②有至性,长此卧烟霞③。

【注】①柽(chēng):即柳树。②卑栖:居于低下的地位。③烟霞:山水胜境。

1.第二联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是如何写的?(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蜗牛爬过的断壁上,留下银白色的蜗涎,深黑的墙壁被划分为二。院内院外,一片莺啼之声。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2分)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蜗涎”之静,后写“莺语”之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2分)

2.尾联用“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等表达自己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远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4分)

 

8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诗人简介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改变了送别诗缠绵难舍的老调,显得别具一格。
       B.“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通过对比写出了充满豪情的离别者形象。
       C.“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总束前文,点明离别不值得感叹的原因。
       D.此诗通篇抒情,格调高昂,境界雄奇。“带情韵以行”,给读者以壮美的感受。
       2.简析:颈联“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在诗歌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D(3分)
      2.共4分。承上启下(2分)。“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1分)。这一联,紧扣“离别”,更为尾联题旨升华蓄势(铺垫)(1分)。

 

8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2.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4分)

3.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

4.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4分)

6.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7.首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

1.C

2.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3.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4.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5.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

6.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

7.上句:断,占尽(划断、断续)。动态地表现了角声充满(回荡)于清秋天地的深广意境。
(2分)下句:倚,凭倚(倚靠、斜倚)。细腻地表现了征人悠闲登楼、边关一时安宁的意趣。

参考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8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庭夜月有怀
李澄之
游客三江外,单栖百虑违。
山川忆处近,形影梦中归。
夜月明虚帐,秋风入捣衣。
从来不惯别,况属雁南飞。

1.诗歌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2分)

2.简析本诗后两联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2 分)孤独思归(意思相近即可)

2.(5 分)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和衬托(答出其中两种"表现手法"给2 分)。

情景交融:月光照耀,虚掩帐门,因为渴望和月光交流;

直抒胸臆:"从来不惯别";

衬托:"雁南飞",人却未归。(结合诗句解析3 分)

 

8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注】本诗为作者元和十二年冬在江州所作,当时作者的弟弟白行简将于次年春天从梓州赴江州,先以信告知作者,这是白居易接到信后答复他的一首诗。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2.请鉴赏尾联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乍喜还愁。(1分)乍喜是因为有得来信,得知弟弟将要在初春时来江州与自己相会;(2分)但转念想到弟弟途中要经过潇湘瘴疠之地和三峡惊波,因而又不禁为弟弟沿途要经历的环境过于恶劣而担心和忧愁;想要托江水寄去自己的两行泪水而不得,更是平添一丝愁绪。(2分)

2.尾联作者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拟人、想象的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2分)作者以江水之无情衬托自己之有情,将江水拟人化,写自己欲托江水寄去自己思念弟弟的眼泪,想象江水不肯为自己而回头西流(具体分析,2分);新颖而又奇特,突出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分析效果,2分)

 

8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鹤林寺①僧舍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
李端
野寺寻花春已迟,背岩唯有两三枝。
明朝携酒犹堪赏,为报春风且莫吹。

【注】①鹤林寺:今江苏省镇南郊著名古寺,汤文宗时李涉贬官南方曾游。

1.请指出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并作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表现的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李涉诗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写自己终日醉生梦死、带着勉强情绪登山赏春是抑,写自己偶过鹤林寺与僧谈话、偷来平生难得的闲暇是扬。②李端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春末意兴盎然地寻得山寺旁两三枝难得的野花、央求春风切莫吹落这野花是实写,想像明天携酒重赏这野花是虚写。(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2.(4分)相同:两首诗都表现了春末游寺的快乐。李涉诗表现的是逢僧谈话、难得清闲的快乐,李端诗表现的是寻得佳花、爱惜难舍的快乐。(2分,观点1分,分析1分)不同:李涉诗还表现了惜春与怀才不遇的惆怅。终日醉梦、勉强登山、慨叹清闲难得透露着惆怅情绪。(2分,观点1分,分析1分)

 

8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1.下列对这两首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高诗尾旬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

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

示例一: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

示例二: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意对即可)

3.月是清冷、孤寂的。《听晓角》一诗中“吹角当城汉月孤”一句,描绘出孤月高悬、独照人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戍守边疆的孤独。辽阔长空中竟无一颗星辰与素月分辉,月亮是多么寂寞啊,以此自比的人又是多么孤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单的诗仙与孤独的月亮在某个晚上互相陪伴,聊以慰藉。一人一月还是太少,再加上影子吧,孤独之情溢于言表。一个无与争辉,一个才华无人能及,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两个孤单的存在聚在一起,可以消除点寂寞吧。千年万载,悠悠长夜,一月照世,月亮当为孤独的代表。

 

8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角思归
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注】①故园:故乡。②梦破:梦醒。③晓角:拂晓的号角声。

1.从题目看,这首诗抒写了思归之情,然而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思归”的字眼。诗人是怎样曲折、生动地表现思归之情的呢?请作简要分析。

2.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诗人先写梦见故园情景,用梦境寄寓思归之情。接着写早晨哀怨的角声更引发了思归之情,于是愁肠欲断,而又无人知晓。最后写起床独自徘徊,唯有残月相照,用寂寞冷清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思归之情。

2.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8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耒阳溪夜行
戎昱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2.第一句中的“归”字是本诗的感情基础,飘泊在外的游子,回家时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李白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兴奋另外,诗歌写景是为了抒情,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出其中的感情
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8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背重王孙①。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王孙:指游子。

1.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以景结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颔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侧重写景;境界的阔大壮美,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从而情因景生,景与情合。

颈联写乡思难遣,仕途不遇,侧重抒情。

2.尾联诗句的言外之意在于抒发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的情况却是渔人看见他竟不与之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

 

8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孙胜
元稹
桐花暗澹柳惺憁,池带轻波柳带风。
今日与君临水别,可怜春尽宋亭中。
武阳送别
沈宇
菊黄芦白雁初飞,羌笛胡笳泪满衣。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1.试比较两诗一、二两句写法上的共同点。(4分)

2.两首诗都写到“水”,试比较“水”意向的不同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采用了以景衬情手法。元诗以暗淡桐花、低垂杨柳衬托离情。沈诗以枯黄菊花、雪白芦花、南飞大雁、低沉乐曲衬托离情。

2.元诗“今日与君临水别”之“临水”,指送别的环境,是没有比兴意味的实体性意象。沈诗“送君肠断秋江水”之“秋江水”是比喻性意象,以水之浩渺比情之悠长,以水之一去不返比人之一去难归,凸显诗人的离愁别恨。

 

9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4.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5.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6.“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7.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8.“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9.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 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4.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5.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6.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7.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8.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9.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10.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参考译文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9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 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 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 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 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9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诗人简介

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 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

【注】《古诗十九首 》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清人沈德潜 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

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答出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3.①诗人面对贬谪途中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③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斥贬谪,对此有着愤懑之情。(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

参考译文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9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 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 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 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 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 声响如哀弹。

【注】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②老客:指诗人自己。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参考译文

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1.简述首联中“冰”、“单”两个词的妙处。

2.第三句中的“露”,既指____,又指____,用双关的手法,表现自己__________。

3.第五句的关键词是“_____”,写自己_____;第六句的关键词是“____”,写自己____。

4.诗末诗人以“____”比喻自己,“声响如哀弹”比喻________。

5.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2分)

6.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二句中“滴”与“疏”用得十分巧妙,请说说它们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

1.“冰”,形容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单”写自己人孤势单,仕途失意。以月亮衬托自己。

2.夜晚的露水   自己的泪水   为理想的破灭而伤心

3.病   卧病已久    愁    愁思不断

4.枯桐    苦吟一生而潦倒一生

5.诗中通过描写秋月冰冷,寒气森森,秋露滴落破碎了诗人的梦,料峭的秋风入股寒冷来营造了一种凄清、肃杀氛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意境概括1分,情感1分)

6.滴,击穿打破。秋夜的冷露之声足以破梦。“滴”给了梦以具体的形象,使轻梦如肥皂泡、蜘蛛网,可见诗人多么难于安眠。(2分)
梳,把秋风比喻作一把梳子。劲峭秋风“梳”过每条神经、每个骨缝。“梳”字写出了风流动形态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从头到脚彻骨寒的感受。(2分)

 

9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据《唐才子传》卷九记载,崔涂“穷年羁旅,壮岁上巴蜀,老大游陇山,家寄江南,每多离怨之作”。

1.本诗写于作者       (限两字)时期。(1分)

2.有人认为全诗笼罩在悲苦的氛围里,请具体说说有哪些可悲之事。(6分)

3.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壮年

2.这首诗抒写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悲愁。离家远行,一可悲也;行当穷乡僻壤,“乱山残雪”之处,二可悲也;适逢春节,孤独无亲,三可悲也。(每点2分)

3.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参考译文

巴郡巴东巴西,离家多么遥远;漂泊在这艰险之地,真难容身。

山峦错落,大雪下到更残漏尽;孤烛一支,彻夜伴我异乡客人。

我与骨肉亲眷,不觉渐离渐远;只有身边僮仆,跟我越来越亲。

漂泊生涯之苦,怎么经受得了?除夕一过,明日又是新年新春。

 

9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诗人简介

储光羲(706或707—760或763)唐代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公元751年(天宝十年)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其诗多为五古,擅长以质朴淡雅的笔调,描写恬静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9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首联的“穷”字点明了什么样的送别环境?句中的两个叠词“送送”、“ 遑遑”是什么意思?(5分)

2.这首诗和一般写景抒情的送别诗有何不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穷”字表明路途遥远而艰难,四周荒寂,人烟稀少。“送送”的意思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遑遑”的意思是分别后诗人想到友人踽踽而去,沿途问路,惶惶不安,令人无比牵挂。

2.这首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薛华的依依深情,并且巧妙运用双关手法,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

 

9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1.颔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3.试分析颔联两句的意境:

参考答案:

1.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2分),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2分)。

2.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1分)。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1分)。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1分)。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1分)。

3.枝头的花瓣片片飘落到水面上,又随着涓涓流水漂浮前去,孤零零的小村上空一块一块的云彩随风洒下一阵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春天正在逝去的景象,落花、流水、雨点都是让人伤感的物象,不仅如此,诗人还自然的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云块,漂泊无依,正是诗人浪迹江湖的写照。流水、落花带走的是人间美好的春光,作者由此联想到正在走向没落的晚唐社会,对于一个念念不忘国事的爱国诗人来说,这将尽的春光让他那敏感的心更加凄凉哀伤,眼睁睁的看着唐王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是最大的痛苦。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色彩是凄清的,所烘托的诗人的情绪是悲凉的。这两句把物境、心境、与身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意味隽永的效果。

 

9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楚江怀古①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①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②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6分)

3.简析此诗颔联在写景上的特点。(4分)

4.概括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

2.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3.颔联(1分):“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1分)  一句写物,一句写人(1分);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1分)。

4.表达诗人遭贬后悲凉落寞的心境和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9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2.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99.阅读下面一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10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 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 冰如汉月明。

  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分)①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1分)。

2.(4分)①比喻(1分),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1分)。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1分),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1分)。

3.(4分)①对边关将士的同情(2分);②对边关将士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