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联考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费厄泼赖 2011-03-19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联考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第一节  

2010年3月更新

1.2010届浙江华维2010届高三综合试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  (1)(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2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2.(福建省2010届青于蓝高考核按钮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

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

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

更显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

3.(福建省三明市市区三校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① 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答案  (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

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

重见光明,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4.(湖南省衡阳市2010届高三两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来源:Ks5u.com]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

果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

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

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此题

如答同意,不给分。)

5.(福建省泉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词(其八十三)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                                                          

  (2)关于对比。

  答:                                                           

答案  1)示例1:“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示例2:“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  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

炎凉的慨叹。

6.(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

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

而喻。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7.(广西柳州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líng líng):清凉;声音清越。

   颔联中“泠泠”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⑵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

答案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

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⑵原因: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8.(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津耀华2010年四校第四次高考模拟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答案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9.(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

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

的“故山”)。

10.(山东省胶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

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

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

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11.(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答案  (1) 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 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芳草离离,鲜花开放。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表达手法:衬托/烘托、比喻。

 

2010年1月更新

1.(安徽省利辛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来源:Ks5u.com]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答案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

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2.(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泊江州

陶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释: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

(2)运用典故。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3.(内蒙古赤峰平煤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即正院旁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答案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4.(宁夏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落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

答案  (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5.(河北省正定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

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鉴赏参考】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诗人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悠扬、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据《唐诗记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6.(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7.(江苏省赣榆中学、射阳中学、滨海中学2010届高三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暑 旱 苦 热        

王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有人认为本诗首联”“着翅两词用得巧妙,请你分别说说它们的使用效果。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暑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驱除、消除。清风无力屠得热,写清风本应能够驱热,此刻却无力驱除暑热。字以示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着翅一词用得生动,落日本来无翅,着翅上山,显其不肯降落。落日着翅飞上山,写太阳能够助热,此刻却应落不落。着翅以示盼望早日落山之切。

2艺术手法:①比拟 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落日插上翅膀;②对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或者首联的酷热与颈联的清凉构成对比;虚实结合,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突出了暑旱之苦。

思想: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的苦热。即或有清凉世界,如果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诗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脱离火坑,也就不愿独自一个人去。这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胸襟抱负,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8.(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候(季节)的景色,诗人抒发的是           之情。(请各用双音节词

填入)

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暮春,怨别

2)观点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观点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

9.(山东省潍坊七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10.(福建省福鼎三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

答案  (1)“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或:从语音上看,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

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

(2)第八句总括全诗

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11.(湖北省补习学校联合体2010届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外弟,即表弟

(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答案  (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

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

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2)“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12.(四川省雅安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1分)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

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13.(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来源:&%(#]

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

答案  (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字,一个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烘托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4.(福建省子江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注:寒花,菊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  (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每点2分)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5.(河南省驻马店高中2010届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发笤溪

叶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诗句运用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16.(湖南省八校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2)《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

答案  1)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17.(四川省内江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高尚品质?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梅花;突出了它坚忍不拔,直面艰难、高洁清远,不同于众、自信乐观,坚持操守的品质。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用梅花写精神品质)、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坚信自己高洁品质可以传扬天下的思想感情。

18.(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首诗,完成8~9题。

秋日    【明】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答案  (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

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

2009年联考题

1.(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09年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2.(黄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 ‘‘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 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答:                                                                              

(2) 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

答:                                                                             

答案  (1) 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2) 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3.(安徽省怀远县第三中学2009年高三第七次月考)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蔬。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1)诗中的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的,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安徽省泗县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                                                                                           答案 (1)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表达了应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及时享受快乐的思想。

2)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