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品鉴赏作者:程庸

 爱古玩 2011-01-11
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品鉴赏作者:程庸

 

 

虽然战国是战争时期,但工艺美术却得到了大发展,青铜、金、银、铁等工艺,出现了金银错、鎏金、镶嵌、焊接等新工艺。丝、麻等织、染、绣工艺高度发展,产量空前。之后提花织机在西汉诞生,产量更是空前,生产出有精美图案的丝织品,在丝绸之路上大放光彩。髹漆工艺和青瓷工艺的成熟和普及在日用工艺品的生产上取代了原来的青铜制品。这时时代在呼唤新的艺术品的诞生。湖北随县战国墓中,陪葬品还以青铜器居多,到西汉早期的长沙马王堆墓中的出土品,日用器已几乎全部为漆器。秦汉兴起了建造宫殿和厚葬之风,产生了砖、瓦、雕塑以及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建筑装饰工艺,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祠堂,不仅作为表现等级的工具,又体现当时极高的艺术性,还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情况。

这个时期的工艺美术,总体上说突破了商周时期浓厚的神秘色彩,造型上注重使用,充分体现材料本身的美,追求做工之精巧,形体之灵巧。装饰上面向现实生活,由装饰纹样向装饰绘画过渡。

战国时期的铜器,祭祀和礼器功能在减少,生活享乐功能在增加。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如“宴乐采桑攻战壶”,壶身满饰图案、图案结构为横向展开的装饰带,题材分三层六组,每层画面都用三角形的连续卷云纹组成花边,进行分段,上层为采桑和涉猎,中层为宴乐和弋射,下层为水战和攻城,反映出当时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侧面。在艺术处理上针对金属工艺的特点,形象采用剪影效果。这件战国铜器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转载]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品鉴赏战国山字镜

战国铜镜的制作,北方工艺朴素,南方产于楚国,制作精巧,纹饰丰富,产量也大。战国铜镜的时代特点,圆形,薄胎,卷边,川字纽。山字纹镜,是战国特有的一种镜纹,主纹为斜山字,以四个山字为多。还有双菱纹镜、夔凤纹镜、四叶纹镜、藩螭纹镜、连弧纹镜等。汉镜与战国时期比,则更为丰富,不仅满足上层少数人的需要,而在平民中普遍流行起来。汉镜的主要特征,平雕、浅浮雕、铭文等。纹饰内容十分广泛,男女歌舞、骑士、神话题材、动物题材以及十二生肖等。汉朝流行的铜炉,也是铜器中的主要器物,香薰又称博山炉,其诞生与当时神仙思想有关,相传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派人到海上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当时信仰海上三山,也称博山。铜器的装饰工艺有刻划、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等。

[转载]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品鉴赏战国漆盒

战国漆器,大多出自楚墓,以江陵和长沙两地最集中。漆器的成型工艺,开始时主要为木胎,在木材上直接剜制成型,然后髹漆。这种工艺适合作大件。战国中期发明卷胎漆器,使器体变得轻巧,方法是先将木材制成薄片,卷成器形后进行粘结漆,在这里既起美观作用,又起到加固作用。战国晚期又发明了夹伫(绞丝旁)胎漆器,当器物成形后,用漆将伫(绞丝旁)麻布一层层糊到胎上,然后去胎成器,这种工艺可使器形丰富多样,也是我国最早的脱胎漆器。战国漆器装饰工艺有彩绘,红、黑二色为主,针刻或称锥画,雕绘,金银扣等。汉代漆器,范围更加扩大,各地都有生产,全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蜀郡和广汉郡生产的漆器最多最精致。漆器制作分工明确,有十多道工序。汉代制作工艺与战国差不多,新创工艺为镶嵌、堆漆工艺。镶嵌,金银之外,用珠、玉、水晶、宝石、料珠、玳瑁片等。堆漆,用漆枪挤出漆液,形成凸起的线饰花纹,在填以彩漆描绘而成。纹饰很多,以云气纹、人物纹应用广。这些作品保存至今,仍然完好如新,十分难得。

[转载]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品鉴赏战国青釉提梁壶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工艺取得很大的进步,到了东汉,陶瓷渐渐取代漆器的地位。陶瓷的日用器以灰陶为主。彩绘陶则主要作明器,最早见于春秋,流传于战国、秦汉时期。彩绘陶的兴起与当时的厚葬风气有密切的关系。西汉时出现了铅釉陶,开始主要流行于北方的关中和关东地区。这种铅釉陶在800℃左右的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长时间埋在地下,出土后釉面泛出银色光泽,这是活性元素铅在起作用的缘故,此类现象又称为银釉陶。汉代南方烧制的铅釉陶,温度高于北方,釉层较硬,故北方为软釉,南方为硬釉。而原始青瓷,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到了两汉,产品更加成熟,主要产地在浙江。

这个时期的玉器制作也很重要,玉器刻纹、浮雕、透雕、镶嵌等技法很高超。还出现了银镂玉衣、铜镂玉衣。汉代的玉雕工艺以粗犷简练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