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文静1961 2011-01-11

  

4、“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原文:“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理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作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个体,每一个人都会有虚无的虚荣心,也就是某种非分之想,甚至是想入非非,这样的念头和想法,也是无止境的,所以说一个人要做到静中观心,不为那种贪婪和欲念所左右,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人类的真实本性,毕竟存在着两面性,一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面是贪婪的本性,这本来也是无可非议的,关键是在于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从而使自己如何完善自我,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不为一己私利所左右,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不仅完善了自我,而且也会使自己依然保持着纯真的本性。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一人独坐作一番自我反省,这时候我们才发觉自己的非份之念都消失了,就像纯净的净化水一样,一尘不染,而自己的本性流露了出来,使我们臣心如水,那些私心杂念和非分之想也无影无踪了。就在这样的状况中,我们会感悟到人生道理的趣味,使我们对自身的真实本性,也有了不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就有了感同身受,体味着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的哲理,令我们的心情豁然开朗。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人的本性又流露了出来,会使我们想入非非,产生许多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欲望,而那些非分之念却难以完全摆脱,这样必然会导致我们产生贪婪之心,使我们失掉了自己最真的本性,使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因此我们要做深刻的反思,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真善美的一面,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和那种贪婪之心,同时要在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想入非非,甚至存有某种非分之想。如果当我们产生了这种非分之想念头的时候,就要深刻地反思自己这种私心杂念和不正当行为,尽量避免和克服这种非分之想,不要不以为然,或者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产生了偏差,而又不觉醒的时候,势必会给自己带来某种意料不到的后果,而自己仍然执迷不悟,到那时已经悔之晚矣,既使自己想要挽回的时候,也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当我们感到悔悟时,心里又觉得惭愧不安。因此,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刻反省自己是否仍然存有那些非分之想,也就是那些贪欲之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原来的本真,也就是我们真实的本性。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念,但那毕竟是由于我们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左右,所以才会产生了这样的妄心,这是不可取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才是我们最真实的本性,也就是所谓的真心,真心就如同天空中的明月那样,皓月千里,皎洁光辉,光明磊落,明月清风,没有一片乌云遮掩,明月所现出的面目,永远是她自己本来的真实面目,她永远把自己最光明的一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月亮的本性,也是她最真实的一面。然而妄心,就如同遮掩着明月的乌云,它向人们展示的却是黑暗的一面,它向人们预示着闪电雷鸣的到来,或者是狂风暴雨来临了,所以乌云象征着阴谋诡计和黑暗。然而妄心和真心的关系,并不是像乌云和明月的关系,月亮就是月亮,乌云就是乌云,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相混淆的。而真心和妄心同月亮和乌云的关系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真妄一体,互不分离,也就是说彼此是互相转化的,比如海洋之水澄清如镜,包罗万象无不印映,这就是真心出现之时。反过来说,又如同大海中掀起的汹涌的惊涛骇浪,可翻覆巨大的轮船,这就是妄心出现之时。以此比喻圣人之心经常静如止水,而凡夫俗子之心对外界事物会易起妄念,也就是贪婪之心,以致丧失纯洁之心。离开真心就无妄心,这恰如离开水就无波浪可言,所以真心和妄心彼此之间的关系,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现实。

  所以说“静中观心,真妄毕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我们时刻牢记的座右铭,因此我们还是多一些心静,少一些贪婪和欲念,做到古人所讲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境界,这样利于自我反省,修身养性,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真实本性,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和修养。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真正地感悟人生的趣味,心如止水,而不是费尽心机,苦心孤诣 苦心积虑,贪婪成性。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虚怀若谷的人。
文静1961书馆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