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焕丽:《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gdbluesea 2011-01-12

 

[日期: 2009-06-16 ] 来源:   作者: 李焕丽 [字体: ]

谈到中西封建社会比较,首先就要弄清楚的是:中西是否都有封建社会?中西封建是否具有可比性以及如何进行比较。马克垚先生主的思维十分缜密,他在全书的导论部分就解释了上述问题。

首先,作者指出,“封建”在中国指的是西周(前1066—前771年)时期,周天子对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分封,它是中国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政治制度。一直到近代严复引进西方的“feudalism”一词并将其翻译为“封建之制”,并把中国自西周至唐的2000余年称为封建时代。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起,很多中国人不再单纯的将封建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而是延伸到社会和经济等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史学界确立了中国发展阶段中存在过封建社会的认识。

西欧的封建社会并不是其固有的,只是在中世纪的某些地方有零碎的记载,并将其作为一种法律制度。19世纪西方对封建的各个方面如封君封臣关系、封土制度、庄园农奴、封建城市等从经济、政治、法律等角度进行了研究。20世纪30年代末,西欧封建学说的集大成者马克·布洛克推出了《封建社会》一书,该书奠定了后人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

对于封建的普遍性可谓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只有少数人认为西欧的封建具有独特性,强调只有西欧存在过封建,而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根本没有封建的影子。

法国史学家、中古史权威勒高夫在他的《主张一个扩大的中世纪》一文中指出,西欧中世纪应该延长至18世纪,他认为西欧的中世纪应该作如下分期:早期中世纪,即49世纪,是古代世界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中期中世纪,即1014世纪,为大发展时期;晚期中世纪,即1416世纪,是危机时期;封建制衰落期,从英国革命到法国革命。

拿这个扩大的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和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还真的可以找到相通、可比之处。不可否认,历史是一个普遍性和多样性的世界。作者在进行比较时,既不拿近代的社会和古代的相比较,也不拿西方的封建来与中国的封建相比照,而是通过分析两者结构的同和异,来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作者选择经济、政治、社会诸结构中的农业生产力、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城市、工商业、王权、阶级、人口等对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寻找一个研究的新角度、新方法,破除发展的西欧模式,从全世界范围内讨论封建社会的发展能力、发展前途等问题。

全书共分为四编,分别从农业、城市、封建政权和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农业方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中西封建社会中的农业耕种制度的区别。一般而言,大家倾向于认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主要是经营单一种植业的精耕农业,而西欧则是耕牧结合的粗放型农业。中外学者在对其进行比较时,往往流露出这样一种倾向,即把中国封建时代的粮食种植农业看作是内在落后的、缺乏前进活力的结构,而把西欧农牧混合的经济结构看作是先进的、具有内在发展动力的结构。而事实确是相反的,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较西欧的农牧混合农业发展水平更高的多的经济形态,中国的粮食种植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要落后的多。中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就曾存在过与中世纪西欧三圃制相似的耕作制度,并随着农业的进步走向了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由此可见,西方的农牧混合经济恰恰反映了其经济发展的落后状态。

与中国的会计史领域一片空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欧尤其是英国的会计史在封建地产中的特殊意义,但通过具体深入的分析,不难得出用会计的相关知识来研究封建经济是不详适宜的,而用无成本约束来描述封建经济的运行特色则是比较妥当的。

关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产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兼并,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中国和西欧一样,都有一种地权分散的趋势,而不是大地产越来越多。

封建经济不得不提小农经济,侯建新从劳动生产率,从农户的商品率、剩余率的比较,来探求中西农村的不同发展道路。黄春高通过对1416世纪英国的农村经济的研究指出,英国农村的发展道路并非商品化导致资本主义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东西方城市的比较,始于东方专制主义的学说,它们把西方城市视之为经济中心,是自由的天堂。而东方城市则是政治中心,是备受奴役的地域。一些学者过于强调城市的有无自由与政治特权,由此推出西方城市引导西方前进,城市成为西方发展的动力,而中国及东方的城市则往往会阻碍社会发展。还有一些学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如美国学者鸠伯格主张按技术发展程度的不同来对城市进行划分。

李孝聪从空间结构方面对中西城市形态进行比较。他首先把比较的时间限定在公元516世纪末,也就是学术界通常认为的中世纪欧洲和封建制度走向发展的中国。选定的对象是地理环境相似的城市。他指出中西城市的起源形态都包括有遗迹城市、军事城堡、港口城市、工商市镇等多种形态。后期城市形态的变化方面,中西也哟哟一些共同点,如在强化皇权的政治氛围中力求城市建设的统一性,讲究方正规整,同一级别城市的城门数目和方向的同一性,城市内部配置的同一性等,至于城市内部结构与建筑的相同之处,那就更多了。作者强调这些相似之处,不是文化传播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的共同性所致。

王渊明涉及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走势与中西封建社会中的城市。传统观念认为,东方是城乡一体,西方是城乡两分。中国的城市是政治中心,是官僚、贵族聚集之所,而西方的中世纪城市是工商业中心,是手工业和商人居住之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王渊明对此进行了批驳,指出西欧也有政治类型的城市,但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中心色彩更浓一些。中国城市的经济色彩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西欧的城市越到后来政治色彩越来越明显。施坚雅也认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工商业经济中心,而不是单一的政治城市。

王加丰泽讨论了城市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1415世纪西欧城市的活动特点是开辟市场,寻找新的市场、交通线和航线是1415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总趋势。世界市场的开辟和乡村工业的兴起,是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特征,而这是城乡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还通过比较佛罗伦萨毛纺织业和中国苏州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情况,指出中国苏州的资本主义规模远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这是因为中国商业利润很高,商人用不着投资工业,而佛罗伦萨的商业利润有降低的趋势,工业利润上升,吸引商业资本加入工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关键在于佛罗伦萨是主权城市,能用政治手段扶持工商业和开辟市场。

在中西封建政权的讨论中,不可避免的是政体问题。毫无疑问,中国两千年来一直是专制政体,但在东方君主的权力是否受到法律或其他力量的制约、受多大程度的约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法国学者谢和耐认为,中国皇帝的权力受到礼、习惯以及由官僚集团所解释和捍卫的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

祝总斌教授对中国古代官僚机构的运行作动态的考察论述,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官僚机构周密的组织和细致的运行机制,的确是西方文明所望尘莫及的。

王加丰通过对西欧封建政权的发展探究王权的性质。人们常把西欧封建时代的王权称之为二元对立或三元鼎力,即当时教会和贵族是王权的对立物,而城市则是支持王权的。王加丰论述了1118世纪西欧王权的成长过程,在推动西欧向专制发展的力量中,作者强调了战争的作用。文章还指出,封建西欧王权,即使是专职王权,也受到许多力量的限制。

孟广林研究的是大宪章以前的英国王权,细致分析了早期的英国封建王权与教会、贵族的关系。指出:封建王权既极力争取教会和贵族的支持,又对二者的独立倾向予以扼制;世俗贵族并不是与王权截然对立的分裂割据势力,他们与王权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使他们具有向心力;至于教会,则是国王需要教会对王权的神化,需要有知识的教士参加行政工作,而教会也需要王权的庇护与封赐,二者密切合作。作者还指出英国到13世纪已逐步建立起集权的王国政治制度,王权已发展成为王国的最高政治权威。

王加丰对中西不同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封建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但也都有商品经济的成分。中西封建国家的工商业政策都是抑制与提倡相结合,但中国的国家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税,而西方的主要依靠商业税,所以中国的工商业政策多从政治考虑出发,西方的则多从经济考虑出发。虽然西方的国王也过度盘剥工商业者,但仍会采取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而中国的工商业政策则多是对其有害的。

顾鸾斋探讨了封建国家的财政和税收。由于国家结构不同,中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支有所差别。他以英法为例讨论了西欧封建税权,他把税权的归属和国家机构的发展联系起来,指出英国议会由于取得批税权限制了国王权力的发展,而法国三级会议则丧失了税权,因而法国后来专制主义较为发达,这也是英法发展不同飞原因之一。

在中西社会比较中,涉及到贵族、家庭、农民战争和人口四个问题。

朱孝远谈论的贵族主要指得是西方中世纪的贵族,他一反过去认为西方的贵族是王权的对立物的见解,指出封建时代的贵族和王权主要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贵族的强大与否以及贵族的作用,都被限制在辅助中央政府的范围内,中国由于王权强大,贵族较早的成为朝臣,在王权统治下发挥作用。他还指出,西方的封建贵族只在短时期是一个封闭的特权集团,而在大部分时间是开发的、流动的,后来的发展趋势则是和朝臣合流。

在中西家庭的比较中,朱孝远讨论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是国和家的问题。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家国一致,国是家的扩大,但二者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如战国时代忠孝不一致等。

朱孝远在讨论农民战争时,依据德国农民战争,同时对比了中国的农民战争。他指出,农民战争并不一定总是发生在生活最贫困、受剥削最严重的地区,并对农民战争依据性质进行了分类。

王渊明对中西封建社会中的人口发展规律进行了很好的对比,中国对人口生育未曾加以控制,因而人口密度高,而西欧的人口生育率受到了控制,因而人口密度要低一些。中国高度的人口增长推动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农业文明,但却为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转变,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过渡,设置了种种障碍,而西欧各国的历史发展却恰恰相反。

马克垚先生主编的这本《中西封建社会比较》,为我们学习中西文化比较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思维角度。与这些大家的见解和写作水平相比,我们还差很远,只有多加练笔、勤于思考,我们的水平才有可能提高。无论如何,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