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三、工业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扩张
五、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六、外向型经济发展良好
七、金融业蓬勃发展
八、交通运输、邮政业发展加快
九、居民生活水平改善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建设幸福滕州为目标,大力弘扬新时期滕州精神,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和谐、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经济总量连年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30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5.6%。
我市一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过十亿元到1999年的过百亿元用了十二年,从1999年的过百亿元到2004年的过二百亿元用了五年。“十一五”时期,经济实力攀升速度明显加快,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过三百亿元到2010年的过六百亿元仅用了4年;人均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过2万元到2008年的过3万元仅用了2年时间。我市经济总量占枣庄市的比重由2005年的43.81%攀升至2009年的45.58%。
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继2006年突破10亿元之后,2009年突破20亿元,2010年突破30亿元,达到30.12亿元,为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6.7%,年均增加3.6亿元,远高于“十五”时期年均增加1.2亿元的水平,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8%,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44.78亿元,与2005年的11.9亿元相比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30.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9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61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23.6%。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一五”以来,我市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5:60.6:28.9调整到2010年的8.5:54.5:37。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9.0%,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5.5个百分点,由“十五”时期慢于GDP增速4.3个百分点转为快于GDP增速3.4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与2005年相比提高8.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大。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0.8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增长22.3%,年均增长5.2%。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85.8万吨,是2005年粮食总产量的1.1倍,年均增长9.5%。粮食单产取得的新突破。2010年全市粮食单产达到511公斤/亩,比2005年每亩增产33公斤,年均增长1.3%。
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2010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6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55.9%,年均增长9.3%,是历史上农业机械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21.5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32.7%。大中型拖拉机10529台,比2005年增加1656台,增长18.7%。联合收割机2687台,比2005年增加1626台,增长1.5倍。全市机收面积达到147万亩,比2005年增长86.0%。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市围绕“合力抓发展、关键抓转型、突出抓项目、全力强实力,努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大力实施“四业并举促转型行动计划”和“六百六促工程”,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76家,比2005年增加380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13亿元,是2005年的3.5倍,年均增长26.1%。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十一五”以来,在工业生产、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工业主要经济总量指标保持了稳步攀升的态势。 “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实现利润74.8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实现利税132亿元,是2005年的3倍。
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随着近几年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我市主要产品产量也同步出现快速增长态势。与2005年相比,发电量、钢材、金属切削机床等重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0年,我市发电量达到60.26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1.43倍;钢材产量3.12万吨,增长1.29倍;金属切削机床5.89万台,增长2.18倍。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来抓,重点培植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机电、新材料、生物技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比2005年增长5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4.2%提高到27.6%,提高13.4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十一五”以来,伴随经济步入新一轮景气周期,投资进入快速增长通道,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7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5倍。其中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7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7.3%。
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紧抓国家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有利时机,以优化投资结构来改善产业结构,不断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日趋合理,由2005年的2.0:65.7:32.3调整到2010年的1:54:45。
消费总量壮大,企业规模提升。“十一五”以来,我市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亿元,为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速达到18.3%,快于“十五”期间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在消费总量壮大的同时,企业规模迅速提升,2010年我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达到470余家。
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实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的有力措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稳定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多点开花”的思路,实现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外贸规模逐步扩大。2010年,全年实现进出口3.5亿美元,是“十五”末的3.7倍,年均增长30.0%。截至“十一五”末,我市进出口获权企业达到260余家,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增至90多个,出口商品种类多达460余种。
利用外资水平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九个月攻坚”行动,大力实施“招大引强”,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时期,我市累计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291个、世界500强企业6家、国内500强企业9家,实际利用市外资金累计863亿元,其中境外资金30884万美元,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牢固树立“大发展要有好项目、快发展要有大项目”的理念,累计实施过亿元重点项目272个,完成投资667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3倍、3.8倍;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65亿元,比2005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9%。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十一五”前半期,针对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扩大及流动性偏多、物价出现持续上涨压力的情况,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适度从紧,我市各项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2006年、2007年的存款余额增幅分别为17.3%和17.7%。“十一五”后期,面对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人民银行开始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市的各项存贷款余额也开始大幅增长,2008年和2009年增幅分别达到23.2%和33.3%。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00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82亿元,年均增长20.5%。贷款余额也呈现出类似的走势,2006-2009年的增幅分别为29.1%、37.2%、30.6%、45.5%,2010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6亿元,比“十五”末增加255亿元,年均增长32.9%。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能力稳步增长。2009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56.7公里,较2005年增长43.8%,年均增长9.5%。全社会客货运量分别达4535万人和7958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倍和3倍,年均分别增长31.8%和49.4%;旅客周转量17.55亿人公里,增长2.1倍,年均增长33.0%;货物周转量72.83亿吨公里,增长5.3倍,年均增长58.2%。
邮电通信业加快发展。2009年底,全市拥有固定电话用户达29.83万户,较2005年减少3.9%,年均减少1%;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83.17万户,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5.0%;计算机互联网用户9.53万户,是2005年的4.4倍,年均增长44.6%;邮政业务总量达到6259.1万元,是2005年的1.6倍,年均增长12.9%。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30元和7640元,是“十五”末的1.8倍和1.7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1%和10.7%。(下转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