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虞-我的故乡

 泉源阁 2011-01-12
      上虞秀丽的娥江风光,特别上虞丰富的人文资源,素有"虞山舜水"之称的上虞,山川荟萃,蜿蜒曹娥江积淀了上虞数千年深厚的文化,汇集了诸如虞舜文化,青瓷文化、宗教文化、梁祝文化、名人文化,"孝"文化等众多史迹,哺育了上虞6大景区87个旅游景点。以一庙"曹娥庙)、二墓(王充墓、谢安墓)、三湖(白马湖、洪山湖、泉李湖)、四山(卧龙山、堆高山、凤鸣山、东山|为代表的10大景点,是上虞数千年文化交流的缩影,是上虞人文资源的精华,也是省级曹娥江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文化内涵。

       曹娥风景区 曹娥江 曹娥江古称舜江,别名剡溪、上虞江。东汉时因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后改称今名。源于磐安县的尖公岭,注入钱塘江河口,为浙江第三大河。进入上虞后,江面开阔,水流平缓,并受潮汐影响,海潮倒灌。曹娥江源远流长逶迤壮观,盛唐时为唐诗之路,两岸景点星罗棋布,驾舟逆行而上,犹如画中行。  

       曹娥庙 曹娥庙距今1800多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投江寻父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建筑。几度兴废,屡经重建,现有庙宇为民国时期所建,1989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保护单位。曹娥庙占地6000余玉平方米,现有建筑3840平方米。主国建筑呈三条轴分布,设有殿、阁、坊、亭、碑、台等多类建筑,整座建筑体现典型的晚清风格。庙内精湛的雕刻,琳琅满目的楹联、壁画和众多名家手书题词著称"四绝"而饮誉海内外。每年庙会祭日,游客云集,孝憾动天;历代名人名家络驿至此,叹为观止,是一处孝文化突出和具有浓厚民俗氛围的人文海湾景观;也是一座文化积淀浓厚、艺术品位高雅的艺术殿堂,堪称"江南第一庙"。东汉时孝女曹娥,为寻父收尸,投江而死。县长度尚汉葬曹娥于江东岸,并为之立碑。碑系邯郸淳所书,有蔡邕题识。宋代建曹娥庙正殿,庙内石碑系宋蔡卞重书。历代几经重修,现今庙宇系民国二十三年重修。该庙建筑技艺高超雕刻精美,富有江南特色,是浙江古代木构建筑体系中民国时期的代表作品。

    小仙坛青瓷窑址 小仙坛青瓷窑址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四峰山东北坡小仙坛。属东汉遗存。瓷片标本的测试数据已达到或超过现代日用瓷器的标准,被陶瓷界称为“成熟瓷器”的发源地,认为“东汉时上虞烧制瓷器成功,成为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我国早期青瓷的生产中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 东山东晋政治家谢安的隐居地。成语“东山再起”即源于此。位于曹娥江中游东岸,两岸山水映衬,风景优美,今有谢安墓,墓碑及洗屐池、蔷薇洞遗迹。东山江边山壁间有一形如手指的巨石,临江射西而出,名“东山指石”,是东山著名景观,石下有谢安曾垂钓的钓鱼石和指石潭。

    永元秀塔 永元秀塔位于上虞汤浦镇小舜江西侧塔山巅。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塔六角七层,砖砌楼阁式,高约22米。开拱券门 、窗,造型别致。据民间传说,汤浦地势低洼,人民倍受洪涝之苦,为镇灾禳福,建此塔,祈求永远消弭水患,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祝家庄风情旅游度假园区 上虞市梁湖镇东侧的兰芎山麓,洪山湖畔,百丰公路旁,距中心市区3公里,距沪杭甬高速公路入口5公里,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在中城市相距甚近,是城区人们休闲和都市居民度假的后花园。园区内环境优雅,三面环山,风水俱佳,其中部有一面积为12公顷的江山湖,蓄水量10多立方米,水质清澄无污染。湖区西端有溢洪口,往西注入曹娥江;湖区西南部为丘陵低山,有出岙6个,各山岙有山脊相隔,土厚干燥,自然植被保护较好,低坡平缓不超过15度,山间树木成荫,修竹茂盛,茶绿吐香。景区内有优质泉眼四处,终年不枯,湖区东面有30.5公顷农田平湖。

    祝家庄(英台故里) 玉水河畔祝家庄是“梁祝”传说中的祝英台家乡。低矮的山峦、宝塔,分布于水网间的田野、村庄、农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水光山色,融梁祝爱情悲剧于一体。

    凤鸣山风景旅游区 景区位于丰惠镇南部凤鸣山麓,距中心市区15,通往景区已修筑标准三级公路及近1000m2停车场,距沪杭甬高速公路入口16公里,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相距甚近,是城区人们双休日休闲和都市居民度假的后花园。景区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情调,凤鸣洞内有瀑布,沿石级而上有凤鸣溪与您作伴,土壤、植被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曾于五十年代作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外景拍摄地,景点有凤鸣真人祠、魏伯阳炼丹台、悬石飞瀑等八景点。景区历史源远流长,系东汉道教炼丹派鼻祖,被后世尊称为"万古丹经王"魏伯阳出生、炼丹、得道之风水宝地,魏氏著《周易参同契》被英国李约瑟所著《中国科技史》称为化学科学领域"全球第一本这方面著作",在养生学、古化 学、气功学等有其独特的贡献。另据旧县志记载,凤鸣山曾有仙女跨鸾作凤鸣至山,后人立祠祀之,匾曰"凤鸣真人祠",传说东汉曹盱曾来凤鸣祠求子,得一女即曹娥孝女,是合浦珠民间故事的流传地。凤鸣山出产的凤鸣茶已在中本有较大的影响。

    凤鸣洞瀑布 凤鸣洞瀑布位于丰惠镇凤鸣山腰,故名“凤鸣”,又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女子在此修炼成仙,故名“仙姑”。又传说东汉魏伯阳在此炼丹,丹成仙去。石洞为壁立山崖上一道巨大裂隙,由于山体变动或流水冲刷而成,洞口仅能容纳一、二人同时进出,洞内一股山泉自10余米高的洞顶飞溅而下,雨雾迷蒙,形成瀑布,两崖耸峙的洞顶横担着几块巨石。

    春晖中学 春晖中学位于白马湖畔。民国十年(1921), 经亨颐策划,陈春澜捐资创建。二十年代初,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等曾执教于此。今存一字楼、科学馆、图书馆、曲院等,各幢建筑均有长廊相连。当年经亨颐校长所居“长松山房”,丰子恺所居“小杨柳屋”,夏丐尊所居“平屋”等亦均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竺可桢故居 竺可桢故居座落于上虞市东关镇西大木桥头,是一座面临市河、坐南朝北的典型的绍兴水乡民居,是已故著名自然科学家竺可桢诞生地。现已作为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竺可桢老家原在东关镇附近的保驾山前村,因父亲在东关镇上开杂货店,所以他从小住在大木桥头的竺家台门里。台门由门屋、厢楼、披屋组成。砖木结构。竺可桢生于东侧楼上。故居已于1989年10月修复,辟为竺可桢生平事迹陈列室。

    夏盖山 夏盖山独立于虞北平原,位于谢塘镇和盖北乡交界处,方圆0.5平方公里,其形酷似馒头,海拔169.9米。元《一统志》云:“相传神禹曾驻于此”。故又名大禹峰、夏驾山。山上有“盘山十八井”、“白龙兴云池”、“鸣阳三亭”和姑嫂庙等古迹。抗日战争时期,上虞爱国青年在石崖上,阴刻隶书“还我河山”、“卧薪尝胆,湔雪国耻”12个大字,至今历历在目。清代诗人沈琅站在夏盖山上望海,留下“一望迷离境,苍茫水接天”的诗句。 峰顶平坦,长满青松。近可看如金罗玉带的曹娥江,远可看海水滔滔的大海,极目环视,被誉为“江南吐鲁番”的盖北“中国葡萄之乡”,碧波万里,尽收眼底。   峰山(峰山道场) 峰山有峰山道场。峰山道场位于上虞市百官镇梁巷村境内东北方,104国道北侧320米,市郊人民西路南侧200米,并有堤顶大路相接,东临曹娥江,古为百官渡西岸泊船处。峰山海拔高40.3米,东西长近230米,南北宽近180米,山上绿树成林,且有竹园相衬。顺晓初在山东弘法,后择上虞峰山修研佛理弘法,峰山故曰"峰山道场"。据浙江省旅游局组织有关宗教旅游专家考证,并于1996年6月经日本天台宗宗务厅认可,上虞峰山道场是日本国天台宗初祖最澄大师在华学习密宗受法的圣地。唐贞元廿年(公元804年)日本国僧最澄法师(日本佛教的先祖)随第12次遣唐入唐求法,先在宁波景福律寺学习,后转赴台州临海,在天台山佛胧寺(属天台宗)学习,后至绍兴龙兴寺(属密宗)求经未得,归途遇峰山密宗第三代传人顺晓大师,与其共研佛理并向最澄授金刚界和胎藏两界灌项,授蔓陀罗和印信经书102部(115卷),逐求法成功,最澄返回日本后,"台、密、禅、戒"兼修,创立日本佛界最早的门派天台宗。最澄创日本天台宗后再回峰山为其先师顺晓雕像。峰山道场后被毁,现留一残缺胸像佛石雕,峰山东侧下佛堂亦几沦沧海难辩昔日风采。另最澄从越州上虞带得《茶经》及茶籽引种至日本门,使日本成为最早得到中国茶种的国家。   洪山湖 洪山湖位于市区南郊的兰芎山麓,距市中心3公里,湖区三面环山,景色怡人。湖面积为12公顷,蓄水量约12万立方米,水源主要来自南方上游的皂里湖及南部山丘的地表汇水,水质清澄无污染。湖区东、南、西郊部为丘陵低山,地势广阔,上厚下燥,低坡平缓,连绵起伏,山间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修竹茂盛,茶园吐香,更有清奇鸟韵,泉流汩汩而终年不枯。湖北面是一片农田视野开阔。当地旅游部门规划在此建一旅游度假区,一期规划面积为70公顷。   卧龙山佛教文化旅游园区 座落在蒿坝镇西侧的卧龙山方圆数十平方公里,主峰金刚峰海拔高320米,山峦起伏,森林密布,风景优美。沿卧龙山龙脊逶迤登高共二百档台阶,其上有“普净寺”,寺殿宇为四合院型,四周建围篱圈地4万多平方米,广植果木花草。菜田、果园、茶山交错疏布,挺拔参天的竹林带并列中心大道两旁,浓密墨绿的松林丛屏幛于四方,天然园林蔚为壮观;清风徐来,如临桃源古境。为省级曹娥江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   普净寺(始称普净莲社) 卧龙山岙地有普净寺(始称普净莲社),为对外开发宗教活动场所,寺始建于南宋年间,屡经废兴,清乾嘉年间重加修复。寺内现已修复三圣殿、大悲殿、地藏殿、新塑释迦文佛玉佛及千手观音、弥勒、普贤等诸菩萨。站立寺内高处远眺,曹娥江绕出山右,如一条银带蜿蜒东流,归入钱塘江口,实乃避暑之佳境,修净之圣地。   百官古镇 百官是上虞市政府所在地,是著名的浙东古镇,历史悠久,《水经注》载:“舜避丹朱于此,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后人因名其地曰“百官”穿镇而过的曹娥江古名舜江,又称剡溪,为表彰东汉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节而易名为曹娥江。两岸海塘略经修饰,已形成独具情调的江滨公园。镇上有三大著名古迹:舜井、大舜庙、舜桥。   大舜公园 大舜公园以舜耕群雕、大舜庙及舜桥、舜井为内涵文体,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后又因避丹于此,故以县名的历史(《史记》、《水经注》记载)。渲染舜帝以孝为先,勤政为民的辉煌一生。后虞舜子民为纪念舜帝,立庙祀之,几度兴废,原庙五开间纵深约100米,宽23米,分圣殿、太祖殿、四岳殿三进,每进各有一戏台,山门内有荷花池和石桥,庙前广场很大,供庙会时舞大旗,庙内楹联题诗很多,还有圣(舜)井、圣(舜)桥、重华石三件宝。   舜井 舜井位于百官镇龙山头西麓,泉水甘澄,久旱不涸,久雨不溢,物换星移,依然青春永驻,井碑为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题。

    大舜庙 《舜帝庙志》载:始于夏朝,其为浙江两大祀庙之一(另一为绍兴禹庙)舜庙占地:开间五间,约23米,纵深约100米,分三进:一进为圣殿;二进为太祖殿;三进为四岳殿;每一进各有一个戏台,山门内有荷花池和石桥,庙前有舜河、百官桥。庙内有众多楹联诗题。现上虞市政府正筹资重建。

    许岙战斗纪念地 许岙战斗是浙东游击纵队发动讨田(岫山)战役,在纵队参谋长刘亨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的指挥下,自1945年6月7日开始打响至20日胜利结束,历时14个昼夜的艰苦奋战,共歼敌1千余人,攻克碉堡28座,并缴获大量武器,拔除了四明山根据地的一颗钉子,使浙东10万人民获得解放,受到新四军军部的嘉奖。许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位于上虞市岭南乡许岙村,现有许岙战斗陈列室、战斗纪念塔、杨奚烈士墓等可供参观瞻仰。由于处于山谷中间,这里的气候宜人,加山秀美的山色,让人流连忘返。地址:上虞市最高峰覆卮山脚下许岙村。

    上虞名人 王充、魏伯阳、嵇康、谢安、章学诚、罗振玉、王一飞、叶天底、经亨颐、夏丐尊、徐懋庸、竺可桢、胡愈之、范寿康 、陈鹤琴、马一浮、杜亚泉、吴觉农、谢晋、曹娥江、曹娥庙、东山、永元秀塔、凤鸣洞瀑布、春晖中学、竺可桢故居、 夏盖山、峰山、洪山湖、卧龙山、 百官、大舜庙、舜井、舜桥、舜河、百官桥 上虞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兴盛,代有人杰,史石绝书,名流荟萃,歆动中外。著名人物有王充、魏伯阳、嵇康、谢安、章学诚、罗振玉、王一飞、叶天底、经亨颐、夏丐尊、徐懋庸、竺可桢、胡愈之、范寿康 、陈鹤琴、马一浮、杜亚泉、吴觉农、谢晋 。

       王充(27-约97):东汉上虞人。自幼好学,到京师太学受业,曾师事班彪。后回乡授徒自给,曾任郡、县功曹及州从事等职,因性恬淡,不贪富贵,遂离职家居。潜心著述,前后30年,成《论衡》85篇,订伪砭俗,为我国古代唯物主义重要著作。墓在上虞滨笕乌石山。 魏伯阳:东汉上虞丰惠人。出身缙绅之家,而性好道术。葛洪《神仙传》记其与弟子3人入山炼丹故事。著《周易参同契》3卷。把《周易》、黄老、炉火三家参照会同而契合为一,为后世道教中丹鼎派所宗。由于化学起源于炼丹术,故此书在世界科技史上具重要地位。英人李约瑟称之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

       稽康:(223-262)三国魏人。原籍上虞。少孤,为魏宗室婿,官中散大夫。丰神俊逸,博洽多闻,崇尚老庄。工诗文,精乐理。为“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满当时政治黑暗,为司马昭所杀,时年四十.所作今传者有《养生论》、《琴赋》、《无哀乐论》等篇,以鲁迅辑校的《嵇康集》为最详备。

       谢安(320-385):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晋末家族南迁,安览上虞东山之胜,遂择居之。与王羲之、孙绰、支遁等交游,屡辞朝廷征召,年逾四十方出仕,官至司马。前秦符坚大举南侵,朝廷震恐,他沉着指挥,出奇制胜,取得淝水大捷。继又挥军北伐,挺进中原,一度收复河南失地。终因位高招忌,被迫出镇广陵,不问朝政。不久病卒。墓在上虞东山。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上虞人。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少年时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后学业大进,在诸类著作中独偏爱史学。从大学士朱筠学文。后又与邵晋涵、王念孙、戴震等名儒交游。年四十一而进士。章学诚一生虽颠沛流离,穷因潦倒,而能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著有《校雠通义》、《史籍考》、《文史通义》等,总结、发展了我国古代史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刻。近人刘承干于民国二十二年刊《章氏遗书》行世。

       罗振玉:(1866-1940)近代学者,上虞越东人。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报》,反对戊戌变法。后从事教育工作。一度经理过清廷内阁大库档案,设法使8000麻袋的明清档案免于付之一炬。并奏请学部购运敦煌石窟故物。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制造伪满州国活动。曾任伪满州国监察院院长。平生好搜集、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料,有独到研究。著述甚丰,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

       王一飞(1898-1928):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斯科地方委员会委员长,留苏回国后任中共上海江浙区委书记,筹建中央军委,参加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12月组织长沙“灰日”暴动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28年1月在长沙被杀害。

       叶天底(1898-1928):上虞谢桥人。1916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积极参与“一师风潮”。1920年在上海参加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书记。创建中共上虞独立支部,任支部书记,1927年月11日,在决定举行浙东大暴动之时被捕。1928年2月8日在浙江陆军监狱牺牲。

       经亨颐(1877-1938):上虞驿亭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曾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并兼浙江省教育会会长等职。1921年回上虞动员富商陈春澜捐资创办春晖中学,任校长。在春晖,他坚持“反对旧势力,建立新学风”,延聘了一批有造诣、有见识的学者任教,赢得“北南开,南春晖”称誉。后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全国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有《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全集》三册刊行。 夏丐尊(1886-1946):上虞崧厦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兼任舍监和国文教员。支持新文化运动,推行革新语文教育。后回春晖中学、上海等地任教,并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创办《中学生》杂志,曾任开明书店总编辑,中国文艺界协会主席。因拒绝为日伪办事,被日本宪兵司令部逮捕, 经友人内山完造等保释出狱。在上海病逝,墓葬上虞白马湖畔。有《夏丐尊文集》。

       徐懋庸(1911-1977):上虞下管人。早年参加大革命运动。后到上海,与鲁迅相识。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委、宣传部长、书记。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教科长,晋鲁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冀察热辽联大校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中南文化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著有《徐懋庸杂文集》、《徐懋庸回忆录》等。

       竺可桢(1890-1974):上虞东关人。1910年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国气象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1949年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委员。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胡愈之(1896-1986)上虞丰惠人,早年创建世界语学会,与沈雁冰等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运动,为救国会发起人之一。抗战胜利后,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国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

       范寿康(1884-1983)上虞丰惠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中山大学秘书长、春晖中学校长、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哲学系主任。抗战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副厅长等职,抗战胜利后赴台湾任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83年转道美国回大陆定居, 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党委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通论》、《朱子及其哲学》、《教育哲学大纲》等。

       陈鹤琴(1892-1982):上虞百官人,早年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中华教育社理事长。曾创办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上海市立幼师范学校。建国后,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教授,被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先后当选为全国和江苏省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副主席。已出版《陈鹤琴全集》。

       马一浮(1883-1967):上虞长塘人。16岁中秀才,早年在上海与人合办“翻译世界”,介绍西洋文学。后去日本、德国留学。精通儒家经典,并擅长书画。抗日战争期间,任浙江大学教授、复性书院院长。1953年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尔雅台答问》、《复性书院讲录》等,素有“儒释哲一代宗师”、“国学大师”之称。

       杜亚泉(1873-1933):上虞长塘人。近代自学成才的著名科普教育、翻译家,初在绍郡中西学堂任教。后赴上海,设亚泉学馆并创办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亚泉杂志》,设立普通学书堂,编译科学史地政治等书。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理化部主任、《东方杂志》主编。编有《植物学大辞典》、《动物学大辞典》等,著有《叔本华处世哲学》、《博史》等。

       吴觉农(1897-1989):上虞丰惠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中华农学会,任司库、总干事,兴办农场,推广茶叶种植,并成立中国茶叶公司,任总技师,建国后任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茶叶总公司总经理。并历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茶业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一生从事茶叶研究,为振兴中国茶叶事 业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当代茶圣”。著有《中国茶叶问题》、《中国茶叶复兴计划》、《茶经述评》等。

       谢晋(1923- ):上虞谢塘人,从小酷爱文艺。1941年考入国立剧专话剧科。先后执导数十部影片,如《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鸦片战争》等,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被香港界评为“中国十大名导演”之一。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