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虞(浙江·绍兴6)

 陈世万相 2015-12-30

  
  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杭嘉湖高科技区成员单位。总面积1427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境内陆形南高北低,地貌呈“五山一水四分田”,属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上虞交通便捷,杭甬铁路,杭甬运河,杭甬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104和329国道纵横贯穿全境,同时,拥有杭州湾南岸唯一的5000吨级海港――上虞港。
  上虞市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浙东重镇”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祖先就在这里生活。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在新石器时代,上虞余姚河姆渡文化区域,父系氏族社会后期,据传虞舜避丹朱于此地,“上虞”之名由此而来。自秦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这里设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1992年撤县设市。
  上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水秀美,物华天宝。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舜避丹朱于此,百官从之,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境内有丘陵、河谷、山地、盆地、海涂等丰富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秀美的自然景区,孕育了丰厚的民俗文比,吸引了历朝名人雅士。王羲之、谢灵运、谢安、王充、李白、杜甫、朱熹、陆游、叶圣陶、丰子恺、李叔同、夏丐尊等名流相继旅游上虞。留下了不少赞美上虞的华丽诗篇。悠久的历史,沉积了丰富的文化遗迹,誉为“江南第一庙”的曹娥庙,曾赢得“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称誉的春晖中学,“万古丹经王”之称的魏伯阳炼丹遗址风呜洞,谢安东山再起的上浦东山、日本国天台宗初祖最澄大师来华学习密宗受法灌顶圣地峰山,爱情悲剐《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发生地上虞祝家庄等一批文化古迹。
  上虞旅游形成了以省级曹娥江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曹娥景区为龙头,凤鸣山、卧龙山、堆高山、称山四个市级景区为主体,桃花源、白马春晖、万亩葡萄园为辅助的景观群。
  
一、虞地胜景
1、凤鸣山景区
  凤鸣山风景区(又称仙姑洞)座落于上虞古县城丰惠镇东南4公里,距市区百官16.5公里,全山方圆约5平方公里,南依多峰耸立、状如楼群的百楼山,为四明山北麓之余脉,东邻余姚市四明湖风景区,西接“梁祝“故事 中的祝英台故里祝家庄。离山麓1公里的还珠村是东汉著名廉史孟尝的故乡;出镇西南4.5公里的东溪村是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出三江入五湖”的隐居地,建有陶朱庙。景区多缓坡宽谷,山体层峦叠嶂,巨石嶙峋,山泉飞溅,林木茂密,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凤鸣山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道教文化“第九小洞天”所在地,被誉为“洞天福地”,自古为一游览胜地,及今已形成凤鸣十景,其中悬石飞瀑、千年古藤(又名过山龙)堪称奇观,是省级曹娥江风景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十年代我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即在此摄取外景。
  
(1)凤鸣山山门:凤鸣坊
  从叶家村上凤鸣山北麓,首先见到的就是凤鸣山的山门——凤鸣坊。
  凤鸣坊横额题字是绍兴著名书法家沈定庵所写,柱上几副对联也是绍兴几位书法家的作品,正大联:“石门开处,山藏古庙雪霜清;步入南屏,洞泻流云河汉远”,意思就是已出古城南门,步入大南山的脚下(凤鸣山也称南山,实际是大南山的一个组成部分),将看到凤鸣洞的飞瀑,将瞻仰殿宇嵯峨的凤鸣真人祠了。
  小联:“养真修志契三家,世称万古丹经王”。意思就是东汉丰惠人魏伯阳修真潜默,会志虚无,借《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之术,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论参照会同而契合为一,撰《周易参同契》。背面大联说的也是魏伯阳炼丹处的气势,小联说的是悬石飞瀑的壮观景色。
  凤鸣坊作为山门,也是牌楼,地处景区要冲。
  
(2)凤来亭和神龙穴小桥
  “凤来亭”是指凤凰曾经栖过这里,凤凰,雄者为凤,雌者为凰,它是百鸟之王,是古时一种罕见之鸟,素有百鸟朝凤的说法。据旧《上虞县志》记载:“昔有仙女跨鸾作凤鸣至此”句,鸾是与凤同类之鸟,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凤在这里落过脚,所以后人就在这里建了凤来亭。小亭虽不那么玲珑剔透,但它地处青山峻林,登山半途又可歇息,只要进得亭来,就让人产生了“踏遍青山聊自息,面对清泉畅开怀”的感觉。
  亭旁小桥,称神龙穴小桥,它古朴典雅横卧溪涧之上,传说凤鸣山的溪流,有成瀑布的、有落溪涧的,也有成潺潺细流的,殷殷隆隆,冬夏不竭,是有一条神龙在山里的缘故。古人有诗云:“巨灵怒触不周折,惊崖飞堕空中裂;半夜霹雳倒银河,定知下有神龙穴”。所以后人就在飞瀑下面建了小桥。自从这桥建成后,且有不少香客燃上香烛,祈求神龙风调雨顺。
  
(3)悬石飞瀑
  悬石飞瀑也称作绩麻槽,因为相传仙姑娘娘在修行的日子里,曾在这里用瀑布之水绩麻。
  悬石飞瀑有美丽的传说,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出版的《上虞传说》一书所记:在很久以前,上虞县境大部分地方还浸在海水里(城北更是瀚海,所以北城门也称靖海门,北门村也叫靖海村)。凤鸣山只是露出海面的一个小岛。
  悬石飞瀑景色远近闻名,也是避暑胜地。宋朝诗人陈炳曾作观瀑诗曰:“白日忽风雨,洞中别有天;两山空一隙,百道落飞泉;怒起喧如鼓,抛空散作烟;桃源何处见,到此亦神仙”,生动描绘了飞瀑的自然景色。
  
(4)千年古藤
  18余米高从洞顶飞溅而下的悬石瀑布,顶上有一道巨大的裂缝,一巨石横置裂缝中,缝上横一千年虬藤,古藤名为“常青油麻藤”,土名为“过山龙”,整枝藤有200—300米长,覆盖整个山体,堪称世界第一,可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5)凤鸣真人祠
  凤鸣真人祠始建于二千年前,传说中东汉曹盱到凤鸣祠求子,得了一女(即曹娥孝女),距今已有1800多年了。早前的祠庙是建在凤鸣洞前,宋乾德年间(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时候),祷雨随应,知县钱似之以其事上闻,赐额灵惠,称“灵惠庙”,后复于洞之上构屋五间,亦奉仙姑,匾曰“天开灵宅”。现在的凤鸣真人祠新大殿是1995年所重建。传说这凤鸣真人祠虽几经沦桑,十二级台风却未曾吹倒过,像1956年的台风,上虞受灾严重,真人祠却片瓦未动。
  凤鸣真人其实就是仙姑娘娘,是一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奉为祈求保佑的神灵。
  这里,可以观赏重檐雕栋、轩宇回廊、泥塑木雕的工艺。
  
(6)魏伯阳炼丹遗址
  魏伯阳炼丹遗址是凤鸣山景区极具文化品位的历史遗产。
  据历史记载,东汉中叶,出身缙绅之家的丰惠人魏伯阳,名笃(一说名翱),字恪斋,号云牙子,道号伯阳先生。他世袭簪裙,惟公不仕,修真养志,通贯诗律,文学赡博,性好道术,是民间传说中的上虞“三仙六奇人”之一,他借《周易》爻象论述,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论参照会同而契合为一,撰《周易参同契》三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著作。由于化学科学发源于炼丹术,因此魏书在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著作。由于化学科学发源于炼丹术,因此魏书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美、英、苏等国教科书和百科全书都有提到,并称它是“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参同契》是现存最古的丹经,也是中国气功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历代对此书研究注释者已多达50多家。
  据东晋葛洪《神仙传》和现代《辞海》记载,传说也曾率弟子三人(即汝南周燮、南阳冯良和虞巡)入山炼丹,丹成,试喂狗,狗食即死,伯阳说:“吾背违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还,死之与生,吾当服之。”乃服丹入口,即死。弟子虞巡说:“吾师非常人也,服丹而死,得无意也。”乃取丹服之,亦死。余两人不敢服出山而去。伯阳见两人去,乃起,将所服丹纳入弟子与犬口中,皆起。伯阳又作书托柴人致两弟子,遂即仙去。
  魏伯阳故居原在丰惠镇西南(今丰惠中学印刷厂厂址),后人为祭祀他建了道观,名天庆观,解放前的建筑为坐北朝南四进三开间,第四进享殿有比真人还要高大的魏氏坐像,脚下还有鸡狗各一只。观内有一口八卦井,相传是魏氏炼丹水源,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于井中获金垒一只,所以天庆观又称金垒观。元人《金垒并记》“城南有小阜,特立旷野,广教十亩,四山环如画,魏伯阳居之,著《参同契》。”传说中魏伯阳也曾在海岛等地常救灾解难造福人民,所以长期来舟山、嵊泗一带渔民也常年到这里来参拜神灵,祈求保佑。这里的地磁很强,气场奇特,所以也是气功爱好者追源谒和练功的好地方。说来也奇,不少原有慢性病的人到这里住上一段时间,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2、曹娥庙景区
  曹娥庙是曹娥江风景名胜区内的主要参观点,号称“江南第一庙”,位于百官镇曹娥江西岸。
  曹娥庙为纪念曹娥投江救父的故事而建。
(1)概况及外景
  曹娥庙又称“孝女庙”,享有“江南第一庙”美誉,她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建筑。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自东汉流传至今,盛传不衰,远播海外。汉朝时(143年)端午节,曹娥父亲曹盱在江上祭祀潮神,不幸落水身亡。曹娥时年14,悲痛欲绝,为寻父尸,昼夜沿江号哭,17天后便投江寻父而死。5天后,曹娥背负父尸浮出水面。孝行感动乡里,众乡邻为其立碑建庙以示表彰。观潮台就是曹娥投江寻父的地方。为纪念孝女,舜江改称曹娥江。相传自从那时以后,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逝去,过了曹娥庙才敢再发出响声,叫人叹为奇迹。人们出于对曹娥孝行的缅怀和纪念,每逢她投江救父之日,各地群众便自发地汇聚到曹娥庙,进行传统的纪念活动。久而久之,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至廿二日就约定俗为曹娥庙庙会期,热闹异常。
  曹娥庙始建于东汉,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屡次重建、扩建,方才形成如今之规模。曹娥庙朝曹娥江,背依凤凰山,坐西朝东,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4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纵横线上,北轴线为三开间,依次有石牌坊、饮酒亭、曹娥碑、双桧亭、墓前亭、曹娥墓;中轴线为五开间,依次有照墙、御碑亭、大山门、正殿、后殿;南轴线为三开间,依次有小山门、戏台、土谷祠、沈公祠、东岳殿、阎王殿。曹娥庙有近2000年的文化积淀,艺术品位相当高,以雕刻、壁画、楹联、书法四绝饮誉海内外。

(2)正殿
  进入正殿,在殿中居中而坐的就是孝女曹娥的塑像,孝女曹娥凤冠霞帔,端坐于暖阁之中,神采奕奕。何谓暖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曰:“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可见,早期的暖阁是供贵妇小姐使用,为防寒而从大屋分隔出的小居,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建筑。后来,一些寺庙出于对祭祀对象的敬重,也构成暖阁作护围。
  曹娥庙暖阁通高6.5米,系三间六柱重檐歇山式建筑,屋面为黄色琉璃,上置“铁拐李”、“韩湘子”等八仙人物。两层26攒大小相次的斗拱,颜色深绿,金丝走边。明间檐柱蟠龙对峙,气势磅礴。顶部藻井浮雕龙凤各一,其余的桩、枋、隔扇栏板、牛腿、挂落等处均精雕细作,刻有“耕”、“读”,动物、华卉等吉祥性图案,通体施金彩。整座暖阁红、黄、绿三色相互烘托,交相辉映,圆雕、透雕、浮雕多种技艺并用,玲珑剔透,富有美感。孝女曹娥端坐其中,庄重华贵,富丽堂皇,非一般庙宇可比。
  曹娥庙的建筑雕刻艺术非常有名,所有的石柱、木柱、轩、梁、枋、雀替、门窗、石板等无不布满了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雕刻。而其中的精华当数正殿最集中。曹娥庙的雕刻以质地分,有木雕、石雕、砖雕;以技法分,有圆雕、透雕、浮雕,雕刻技艺精湛。按内容分,有表现自然山水,反映传统戏剧故事,表现才子佳人。众多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正殿众多楹联和匾额也是整个曹娥庙的“一绝”。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遍及每根柱子,为其他庙宇所少见;二是作者层次高,资历深,如于右任、刘春霖、马一浮、沙孟海等都属顶级人物,堪称近世文坛楹联之大成;三是内容美好,都是劝人为善、敬重老人、孝敬父母的,可以讲是万联不离孝。曹娥庙最多时有匾额170块,楹联57副,现在也尚存35副楹联和9块匾额。字体有真、行、草、隶、篆等。
匾额“人伦之光”由蒋介石所书。
  “知有父不知有父视水如家女中奇孝子”一联为李生翁所书。李的童体书名闻遐迩,他留在曹娥庙中的墨宝,可谓是李老所遗不多童体墨宝中的代表作。“德必有邻江流近接清风岭,文能载道石墨犹传黄绢辞”一联,是一代宗师于右任先生的草书,于老先生的这副对联,字形简括,笔划凝练,其势跌宕奇峻,拙朴老健,书法造诣极高。另外,诸如邓散木篆书的典雅秀美,刘春霖楷书的稳健端庄,马一浮草书的洒脱酣畅等不一而足。这些楹联匾额与曹娥庙的建筑、雕刻艺术相互烘托,对映成趣。

(3)曹娥碑
  闻名天下的“曹娥碑”,碑文为行楷体,文笔生动流畅,饱含激情,文人墨客视作瑰宝,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镇庙之宝。早在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命邯郸淳写诔文并立碑,以彰曹娥之孝烈。此诔文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令众人叹服。公元195年,文学家蔡邕闻之赶来观碑。因夜到曹娥庙,他就借着月光,手摸碑文,赞为奇文,忙索笔在碑阴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哑谜式的古弹歌,被后来曹操主簿杨修破释。《三国演义》第71回中记载:曹操是蔡邕生前好友。一次行军过故人庄,偶见曹娥碑帖悬挂其壁上,便询问姬。这位以创作《胡笳十八拍》而闻名天下的才女据实以告不解其意。其时主簿杨修称已经破译。马行三里,曹操突然省悟,双方核对答案,居然都为“绝妙好辞”四字。因为这段故事,曹娥碑题词就成了中国最早也最著名的字谜。从此,《曹娥碑》一事便传遍天下。骚人墨客源源来到曹娥庙,为碑事作文吟诗,临摹碑帖。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碑事写到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
  汉立的曹娥碑约于北宋元祐年间堕江。王羲之也曾重写过碑文,但也失落。现存的这块是宋碑,由王安石之婿蔡卞书写,碑文共445个字,字体为行楷体,文人墨客视为瑰宝,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4)曹娥墓
  曹娥墓原在江之东岸,随曹娥庙迁址而重新修整。墓高2.7米,直径7米,全用条石砌筑而成。1988年于墓前立墓碑。碑文由著名书法家沈定庵先生手书。

(5)双桧亭
  双桧亭是旧时达官贵人在曹娥墓前举行祭祀仪式的厅堂,建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因落成后亭前植有两棵桧树而名。“双桧亭”三字匾由著名书家张即之手书。
  双桧亭呈正方形,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构筑。明间落地花罩雕“鼠偷葡萄”等缠枝花纹。上悬“孝思维则”匾额,金柱阴刻于右任手写对联。前后檐柱牛腿分别圆雕徐渭,蔡邕、王羲之、李白四才子和貂蝉、杨玉环、王昭君、西施四美女。槛窗下沿镀金花板浮雕《封神榜》、《三国演义》等传统戏剧片段。屏门刻《西厢记》、《红楼梦》人物故事,屏门上方一白底黑字“双桧亭”大匾系熊希龄晚年亲书。
  原曹娥庙内还有碑廊,现碑廊已由市博物馆收藏。

(6)双亲殿
  双亲殿又名后殿,它的结构与正殿相似,只是二十二扇朱漆大门厚重严实,别具神韵。明间为三关六门,次间、梢间均作二关四门。门上部格心嵌框圆润工巧;下部中窗、裙板浮雕满布,细腻传神。特别是明间中窗花板。雕刻突破取材传统的俗套,另辟蹊径,引唐诗入画,反映了工匠扎实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反映了唐代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境。
  正殿是人们瞻仰、纪念孝女的主要场所,处于全庙中心,通高18米,面宽21米,进深25米,顶作硬山式,明间、次间为抬梁式梁架,梢间山墙为穿斗式构筑。明间的四根顶梁金柱净高15米,直径0.6米,木质坚硬若铁,是用珍贵的南洋红木制成。外翻的三道卷棚,既在结构上为减柱造法提供了便利,增大了空间容量,同时更增强了殿宇庄严肃穆的氛围。
  天井左右两侧山墙上的连环壁画。有曹娥庙的“孝迹图”,共42幅,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孝女曹娥“孝感动天”的故事。壁画线条流畅,表现细腻生动,真实感人,有较高的艺术史料价值。

(7)舜耕公园
  以“江南第一庙”曹娥庙和以舜耕群雕为主景的舜耕公园是曹娥景区的两大主要景点。景点以舜帝和曹娥两个历史人物为依托,突出华夏数千年孝文化的主题,反映上虞悠久的历史文化。上虞是舜帝的故乡。舜帝后又避丹朱而回故乡,百官相随,于是就有了“上虞”和“百官”的地名。相传大舜曾耕于历山,天使大象为之替耕,飞鸟为之代耘,其孝感动天地。舜耕公园就体现舜帝以孝为先,勤政为民这一主题。
  舜耕公园在曹娥庙后面不远,建成于2001年,公园以舜耕群雕和大舜庙、舜桥、舜井为主景。公园还有宽阔的广场,人造湖。在舜耕公园门口广场上,竖立着一块巨石,叫“鹊来石”。相传早年有一只神鹊为曹娥救父事迹所感,以其神力助建造曹娥庙用嘴衔石块作基石。一次,他衔着一块巨石飞越凤凰山时,工匠们正在议论工地上怎么平添这么多建筑石材,发现一只大喜鹊正衔着巨石飞来,于是发出一片欢呼。神鹊见人们如此热情,嘴一松,巨石便掉在凤凰山西山坡下。于是人们把这块巨石称为“鹊来石”。舜耕公园修筑时,人们就利用这块神来之石,立于公园口显眼之处,并请美术大师韩美林手书并阴刻,为舜耕公园增添神秘而靓丽一景。
舜耕公园的中心建筑就是耸立于广场之上傍山的大型舜帝象耕石雕。舜耕石雕由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创作,反映大舜披星戴月驭群象耕作的场景。群象有大石象十只,大舜立于大象背上,擎托日月星辰,驾大象耕作。整个雕塑长达65米,高26.4米,大舜身高达9.6米。这是国内最长的城雕,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象城雕。这一巨雕用了1万余吨花岗岩毛石,这些毛石分成1251块,在河北制作后,大象石块用51辆30吨大卡车才运完。其体量之大,气势之恢宏,堪称亚洲第一。在大象群雕背后的山坡截面上,还有一块按山岩截面而立的巨型浮雕石壁,与象雕构图相一致,浮雕造型古朴,线条流畅。浮雕表现的是大舜以孝为先,德政为民的故事。

2、桃花源生态旅游区
  桃花源生态旅游区位于上虞市长塘镇桃园村,规划区范围总面积为2.6平方公里,核心区0.8平方公里。分“四区”、“二线”、“一中心”功能布局,即桃源湖核心区、田园风光区、龙潭休闲区、湖畔度假区、湖光山色游览线、观光农业游览线、旅游休闲服务中心。
  桃花源景区植被良好、区域封闭安静、湖、潭、溪、石、林、山、竹、果兼备,新建桃源路、陶公路、西山路、停车场、山门、瀑布、假山、儿童乐园、石步档、遮阳棚、云松、竹涛亭、 鹊桥、水上乐园、沙滩浴场、桃源山庄、烧烤区、垂钓区等二十多个景点和休闲场所,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吃住、游乐、摘果、挖笋、垂钓等体验农作、了解民情、享受乡土情趣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3、曹娥江城防景区
  曹娥江古称舜江,别名剡溪、上虞江。为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自南向北流入上虞后,江面开阔,水流平缓,纵贯上虞全境,注入杭州湾。
  曹娥江流域虞山舜水,钟灵毓秀,如诗如画,被誉为中国最具诗韵的古游道——“浙东唐诗之路”,仅唐代就有近400位诗人泛舟江上,逐波吟咏,或登览赋唱,人在舟中行,犹如画中游。
  曹娥江,上虞人民的母亲河,上虞应江而生,上虞应江而兴。曹娥江右岸“十八里亲水型绿色文化走廊”是上虞城区最新、最佳的旅游、观光、休闲之地。走廊总长9.4公里,从百官铁路大桥至崧厦吕家埠,实施防洪堤加固和内外坡绿化景观带建设,防洪标准百年一遇,绿化景观建设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已实施完成工程景观长3.78公里,面积29.13万平方米。核心部分是以城防三期工程主景区“舜会百官”广场为中心的景观带。景观工程长1.16公里,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景区宽度达130~245米不等。浓缩了上虞四千年来的人文历史,是文化走廊的中心。主要景点由“舜会百官”、“东山雅聚”、“春晖集贤”三组反映上虞人文历史上三次名人大聚会大型雕塑群和王羲之《上虞帖》碑廊、“娥江彩虹”大型钢廊架等主景构成的大型景观带。  
  

二、佛教之旅
1、称山景区
  称山景区位于上虞市西北部,距上虞市区7公里。相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曾在此称炭铸剑,大炼兵器,称山由此得名。
  称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山水风光特色独具,名胜资源较为集中,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称山历来被人们所向往。早在2400多年前,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又为了避开吴国的监视,曾在此山称炭铸剑,大炼兵戈。称山有此而得名。景区成立后,为弘扬越王爱国主义精神, 就在铸剑遗处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构建了越王史迹陈列室,基地正中精塑了高4米越王像,并铺设了周围坛场,成为对世人,特别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相传,盛唐时,称山曾是浙东唐诗之路必径的一站,此外,还有许多历代著名文人雅士诸如诗人骆宾王、宋之问等,专程登临游观,迄今留下不少传世佳作,已载入《历代名人称山赋》树碑传诵,让游人了解称山历史原貌,领略古代民族文化之精粹。明代石亭。位于称山南麓。系明太仆寺寺丞章公墓表的保护亭,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全石料结构,高4.1米,宽2.3米,四角略翘,方形抹角,亭前两侧均有高0.55米雕花石栏。亭中石龟驮着面刻墓志的石碑。现保存基本完好。位于仙姑峰东侧,仙姑洞。据仙姑殿碑文记载,相传春秋末期,天台鲍柳姑嫂、浮江飘流称山、身居洞穴修练剑术,并助越王铸剑遂成。君王勒令立碑铭文。后人在仙姑峰处建仙姑庵。后被明火焚毁,易地称山南麓,至今犹存。近年在此峰顶处建起仙姑亭,以示纪之。称山因山体秀美,山峦叠翠,有奇峰怪石,在很久以前人们依照山体姿态想像,形成了许多 神奇美妙的民间传说,诸为金牛洞、金抽屉等。经过修饰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景区,增添了游人的兴趣。景区内还流传明清时期的古刹庙宇,梵音缭绕,弥漫着独特的古老佛教文化氛围。

  

 






(1)称心寺(左)  (2)佛碑(右)

(3)勾践祠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春,越伐吴,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败越国,越王勾践困守于勾乘山。勾践在大臣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并被囚于石城。三年后,夫差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坚决反对,将勾践放回了越国。回国后的勾践委托范蠡建城作都,自己却每晚睡在柴垛上,并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公元前473年,越再度伐吴,夫差兵败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也成为了春秋霸主之一。而据浙江学者翁本忠等人考证,义乌市境内的勾乘山(位于浙江诸暨和义乌交界)上的“卧薪洞”很可能就是越王勾践当年卧薪尝胆的地方。
  勾乘山距离义乌市区约三十公里,山下的“退马坡”便是勾践兵败退马之所,而据山上“勾乘禅寺” 今住持释戒慧法师介绍,勾乘山古称勾践山,原来的寺址有勾践祠,传说供奉着古越历代国王的牌位。
  
(4)金牛洞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位于凤凰山下新桥乡凤凰村,早先此处为一小山,山腰有一古洞。民间传说天上神牛私下凡间,因迷恋凤凰山风景而不思返。天帝屡屡唤之,神牛钻入此山中,化为金银铜。金牛洞由是得名。
  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群众在此露采铁矿,久而久之,山被挖平了,人们继续掘而采之,形成一个数十米深的露天采场,并在边坡上暴露出古代采矿井巷和采掘遗物。从清理出的古代采矿井巷结构和采掘工具、陶制生活用具来判断,金牛洞遗址的年代始于春秋。
  
(5)名人碑


  经过一批书画家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凿刻有100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事迹的大型碑廊——华夏世纪碑记园建成。碑记园已完成50块石刻的雕凿。




  
3、卧龙山景区
  卧龙山景区坐落在上虞市区西部蒿坝卧龙山,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沿卧龙山龙脊逶迤登高共二百级台阶,其上有“普净寺”,寺殿宇为四合院型,四周建围蓠圈地4万平方米,广植果木花草。菜田、果园、茶山交错疏布,挺拔参天的竹林带并列中心大道两旁,浓密墨绿的松林丛屏障于四方,天然园林蔚为壮观;清风徐来,如临桃源古境。
  风景区内存有上百年茶树乃“古越茶王”,其盛开时上万朵仙花竞显风流。
  
4、堆高山景区

  堆高山景区位于上虞市章镇龙浦益丰村,以秀峰寺闻名。景区以佛教寺院为主线,寺内全部供奉玉佛,全寺有大小玉佛上百尊,最大的玉佛为卧佛,堪称全国之最。区内山峦起伏,森林密布、风景优美,常年来客如云,是朝圣拜佛、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5、峰山灵迹景区

  日本国教的发源地峰山道场。据考证,日本宗教界的鼻祖最澄法师于唐初来华学法,终于在上虞峰山灌顶授法,携带经书回国后创立日本第一大教派日本天台宗。峰山道场由此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为日本宗教界朝拜的圣地。现存古雕塑像灵山大佛像和唐朝古建筑大雄宝殿遗迹。
  
  
三、文化名园
1、英台故里祝家庄


  英台故里祝家庄地处上虞市中部丰惠镇西北,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祝英台的故乡。景区依山傍水,景色旖旎,其中景区内药师寺存有一鼓,有“浙江第一鼓”之称。英台故里祝家庄旅游区是集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是独具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地。

  
2、东山景区
  东山景区位于曹娥江中游东岸,是东晋政治家谢安的隐居地,著名寺庙——国庆寺的所在之处,成语“东山再起”即源于此。景区内尚有谢安墓、墓碑及洗屐池、蔷薇洞等遗迹。东山江边山壁间有一形如手指的巨石,临江射西而出,名“东山指石”,是东山著名景观,石下有谢安普垂钓的钓鱼石和指石潭。
(1)谢安墓
  东山,又名谢安山,位于县西南部上浦乡境内,距县城13公里。以地处古代会稽郡东部得名。西濒曹娥江,风景优美,从曹娥江泛舟,北可出杭州湾入海,西可循萧曹运河至绍兴、杭州。西晋南迁后,东山成为东晋士族、名士聚居地。谢安41岁前长期隐居此山;此外,王羲之、孙绰、李充、支遁、许询、阮裕等名士在山中皆有居室,一时名士云集,海内瞩目。东晋升平四年(公元360年),谢安离开东山从政,并迅速转至中央直接为东晋王朝服务,成为著名政治家、一代风流人物,成语“东山再起”即出于此。谢安出仕后对故居东山仍念念不忘,竟耗费巨资在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附近,仿照东山形势筑起一座土山,上置楼馆竹木,游憩宴饮,寄怀欣赏(事见《江南通志》、《晋书》、《丹阳书》)。到晚年,又欲率领谢氏家族回归东山。《晋书·谢安传》记载:“及镇新城(谢安晚年受司马道子排挤出镇扬州─编者注),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谢安以后,谢氏家族仍长期居留东山,其间涌现出谢灵运、谢惠连、谢眺等诗人和文学家,使东山的盛名历久不衰。谢氏家族曾在东山留下了众多的建筑和名胜景观,如国庆寺、始宁园、蔷薇洞、洗屐池、调马路、东西二眺亭等,现在山中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仅存谢安墓、墓碑及洗屐池、蔷薇洞遗迹。此外,尚有山西面的“东山指石”、山下江中的“琵琶洲”、谢安钓鱼石等自然景观。
  
(2)国庆寺
  东山国庆寺始建于汉代,历经晋、唐、明、清多次修建。谢安出山前,在国庆寺边建谢家大宅院叫“通宅大院”,谢安出山后把自己住所“舍宅为寺”,所以寺院规模宏大。该寺原有寺屋九十九间半之说,寺田一百三十六亩,寺山数百亩。解放初,尚存几间,如今成了瓦砾场。尚存山门口的一对石擂鼓,一对上马石。
  东晋期间的国庆寺“梵音缭绕,香客如云”,是国庆寺香火鼎盛时期,成为浙东名寺。据说东晋时国庆寺有寺僧五百余人。
  东山国庆寺又重新修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共分七期:大雄宝殿、善来楼、百足院;天王殿、谢安纪念堂、藏慧楼;钟楼、鼓楼、寮房;念佛堂、义工楼;综合佛教楼、斋堂;藏经阁、明月楼、祖始塔;露天佛座、上客堂。



  
3、春晖名人园

  春晖中学位于白马湖畔。上世纪初,由经亨颐筹划,陈春春澜捐资创建。二十年代初,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等教育名流普执教于此。今存一字楼、科学馆、图书馆、曲院等,各幢建筑均有长廊相连。经亨颐所居“长松山房”、夏丐尊所居“平屋”、丰子恺所居“小杨柳屋”、弘一法师所居“晚晴山房”等均现当年雅学风姿。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白马湖
  白马湖于上虞城东约4~5公里的驿亭镇境内,三面环山,幽静恬适,传说虞舜避丹朱到上虞时,曾到此捕鱼,故名渔捕湖。后来,唐代诗人李白寻仙之此,写下《卧闻渔浦口》等壮诗。至于“白马湖”之名的来历,《水经注》载:“白马潭,潭深无底,创湖之始边塘屡崩,百姓以白马祭之,故以名水”。又据说晋时有个姓周的官员骑白马入湖仙去,而得白马湖之名。又云此湖位于群山怀抱之中,弯曲非常,在逶迤连绵的山丘间漫步,鸟瞰全湖,恰似一头奔腾的白马,故名白马湖。如逢天小雨霏霏,白马湖中眺望,张望四周,更显得山色迷幻,湖面烟雨朦胧,轻岚薄雾,虚无缥缈,真是 “水光潋滟情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当时每天夕阳西下,炊烟袅袅之时,湖山映掩之间,便会有稚气学子唱“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悠悠歌声。1932年,柳亚子曾应邀泛舟白马湖,并即景作诗:“红树青山白马湖,雨丝烟缕两模糊。”廖廖数字,却勾出了白马湖一幅迷人的诗画。
  
(2)小杨柳屋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晚晴山房”隔墙就是丰子恺的“小杨柳屋”,住着丰子恺和刘叔琴两家,大门入口的门厅十分别致,似农村打稻用的四方形“稻筒”,是仿日本住房的“玄关”风格,两家通过门厅分两边进出。取名为“小杨柳屋”,也出于偶然,一天丰先生去湖畔散步,看见农人在湖边种柳,他就向农民讨了一小株,栽种在寓居的墙角里,因此便有了“小杨柳屋”这名。丰子恺先生爱柳画柳于此,后来享誉海内外的漫画创作也始于此。
  小杨柳屋是当年白马湖里的一个活动中心,除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等教师,还有偶尔来春晖讲学的蔡元培、黄炎培、叶圣陶、张闻天等人,都喜欢到小杨柳屋聚谈。而丰先生总习惯地将一张八仙桌抬出,放在小天井的那株杨柳树下,然后大伙边喝边茶边怂恿丰子恺作画。丰先生的第一幅《嫩柳图》和《茶馆画》就是在这小院的柳树下的八仙桌上创作出来的。关于这幅《茶馆画》,郑振铎曾这样赞评过:“我的情思都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丰先生作画,从一开始就有一种生命意志力的韵律和力的表现。在当时中国,丰先生的艺术探索确是独一无二的,犹如天边的荒原独行踽踽,他居然有毅力坚持走下去,那才是真正地甘于寂寞。对此,请读朱自清先生的一段文字便可知晓一二了。“小客厅里,互相垂直的两壁上,早已排满了那小眼睛似的漫画的稿;微风穿过它们时间,几乎可以听出飒飒的声音。”
  丰子恺先生直率、质朴、贴近生活而寓意深刻的漫画,是极具创意的艺术品种,成了近现代中国漫画的开山鼻祖。他在教育中,常常结合学生的心理,进行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以此来打动学生的绘画之心。有一次,他教学生写生,当大家在“小杨柳”下坐定后,便指着自已那宽宽的前额,瘦瘦的下颚,示范着画上一个倒置的三角形,然后划上几笔,于是柳树下一个丰子恺的头像出现了,他对学生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平时用功,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再添了几笔,又说:“这是因为你们平时不用功,画得不好,丰子恺哭了……”时隔三十多年后的1961年,春晖中学举行40周年校庆,丰先生从上海寄来一幅贺画,画面是一座青山,山边一个湖,湖畔一株杨柳,几只春燕,见他的用心是何等深邃。
  
(3)晚晴山房
  “晚晴山房”是座小小的平房,位于春晖桥的右首,丰子恺先生“小杨柳屋”和经亨颐先生“长松山房”的中间,它背山面水,坐西朝东,是专供当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住的,里面记录着大师检朴、清苦的生活印迹。
  大家或许都知道弘一法师这个大名,知道他是一位我国近代新文化活动早期出色的艺术家、教育家、佛教律宗的高僧,也知道他原名叫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裕家庭,原籍浙江平湖,多才多艺,凡事认真。但大师与上虞的一段不解之缘可能鲜为人知。
  说起弘一法师,大家最敏感的话题是,这么多才多艺的富家子弟,怎么会出家当了和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围绕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猜测不少。而大师本人又对出家的主观原因从未直说,更引得众人诸说频出。但多数人都认为大师的学生丰子恺的“三层楼说”较为符合李叔同的实际。丰子恺说,人生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物质的生活,即为追求生活的舒适而奋斗;第二个境界,精神的生活,即为了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而努力;第三个境界,信仰的生活,即为实现信仰而拼搏。弘一法师孜孜以求的是第三个境界,这是他出家的主观原因。说起大师出家的客观原因,这里面就牵扯出他与上虞的缘分来。
  事情追溯到1908年,李叔同在浙江省立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当时李叔同和夏丐尊一同任教。夏丐尊上虞松厦人,曾经在浙江师范学校任教13年,和大师共事7年,这7年中,两人晨夕一堂,志趣相投,相处甚笃。有一回,学校里有一名人演讲,李叔同和夏丐尊双双结伴躲避到西湖湖心亭喝茶去了,当时夏丐尊感慨地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叔同倒是心动了。1916年夏天,夏丐尊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断食的修养方法》的文章,觉得颇有趣,就把它介绍给李叔同,岂料李叔同看后真行动起来,那年11月底,趁学校放公历年假之机,跑到虎跑寺试行断食,断食17天后,他觉得心情十分轻松、愉快。在兴头上,他去访问了马一浮先生。马一浮上虞长塘人,自幼饱读经书,学贯中西,青年时代留学美国、日本,归国后专心治学,佛法、儒学、诗文、书法、篆刻无一不精,造诣非凡。此时马一浮正在杭州延安巷专研修学,把“一浮”改成“一佛”。李叔同这时去访问他,当然是情投意合,何况两人早于1902年已在上海相识,这回两人见面,李叔同把断食经过一一道来,马一浮赠与佛经数部,自此以后李开始在自已房中供起佛像,天天燃起香烛,对佛入迷起来。春节过后,李叔同的个人生活渐渐收缩起来,夏丐尊说了一句气话:“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是爽快!”李叔同听后只是微笑,没有回答,但实际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1918年寒假,李叔同又去虎跑过年,当时马一浮的一位朋友彭逊之要求他介绍一个幽静的寓所,马先生介绍到了虎跑,正好李叔同也在,经介绍一起同住。可没几天,彭忽然开悟,当即发心出家,李叔同大受感动,原以为自已的从佛信念很坚定,岂料还有像彭逊之这样即修即悟的人生。李叔同即向弘详法师提出拜师要求,可是弘详法师知道他一个出名的艺术家,不敢贸然答应,而是请自已的师父了悟法师从护国寺回到虎跑来接应李叔同,于是,李叔同在那年正月十五,拜了悟法师皈依佛门真正做了和尚,取法名演音,号弘一,时年39岁。
  李叔同在出家前一天,几乎把房间里的所有东西送给了丰子恺、叶天底、李增庸这三位学生,其中叶天底先生是我们上虞人。与李叔同的出家干系很大的夏丐尊、马一浮二人,也是我们上虞人。李叔同的出家,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影响很大,当时的校长经亨颐先生又是我们上虞人。李叔同与上虞人有缘,与上虞有缘,这是我们上虞人的骄傲。我们崇拜弘一法师,崇拜他倒不是因为他是个出名的和尚,而是弘一法师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正如赵朴初先生所题的“发心求正觉,忘已济群生”,已很形象的描述了李叔同的那种精神。
  李叔同当时出家之后,与上虞缘根未断,曾多次来上虞。1928年冬,春晖中学校长经亨颐与夏丐尊、丰子恺等集资,为大师在白马湖盖了一座精舍,因为大师儿时就喜欢唐人李义山“人间爱晚睛”的诗句,就命名为“晚晴山房”,后来又成立了一个“晚晴护法会”,在经济上支持大师讲经和研究。1905年,弘一法师留学日本,在东京登台演法国小仲马名剧《茶花女》,还创作《送别》歌,传唱至今。早年晚晴山房因被日寇的飞机炸塌,1994年,弘一法师研究会重建山房,并由赵朴初、冰心题匾额,辟为由雷洁琼题词的“弘一法师纪念堂”,现里面陈列着大师的一些遗物,给人以许多教益。
  
(4)朱自清故居
  与平屋一墙之隔的是当年朱自清的故居,1924年春,由夏丐尊先生推荐朱自清先生来春晖,朱自清在白马湖虽只住了短暂的数年,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文章,如《春晖的一月》、《白马读书录》、《刹那》、《教育的信仰》、《山野缀拾》、《课余》、《团体生活》等等。朱自清先生留在平屋时的趣事很多,其中最为感人的一桩事是朱自清“认错”。一次课余,他给前来平屋讨教的学生讲唐诗宋词,讲到了诗词与酒的关系时,不慎脱口说:“饮酒到将醉未醉时,头脑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快感,脑筋特别活动,所以李白、杜甫能做出好诗来……”话毕,突然意识到听者乃是自己的学生,便当场认错说:“可是你们千万不要到湖边小店去试啊!否则大家会骂我在提倡喝酒呢。”朱自清先生的严谨教育态度,至今仍传为佳话。
  这里当时给朱自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热爱这里的教育气氛,爱这里的湖光山色,更爱这里的亲和无华的人际关系,1924年冬,他接家眷到白马湖,与夏丐尊做了领居。1925年8月,朱自清先生因清华大学之聘,离开了春晖中学,然而他却没有带家眷北上,因为他说他不愿意离开平静得无鸡犬之声的湖畔小平屋。







  


(4)回廊(右)

(5)曲苑(左)
  曲院位于春晖校园中部,始建于春晖创办初期1922年,文保建筑。早期作为师生生活区。现有建筑面积1462平方米,现为春晖中学教工宿舍。曲院内环境怡人,景色秀丽,是春晖早期建筑的代表之一。
  
(6)春晖桥

  记忆中的白马湖像个大葫芦,春晖中学的后门,就在这个葫芦的入口处。入口是一条五六米阔的河道,河道上架着一座石桥,桥栏杆上刻有三个字:春晖桥。字是经亨颐先生亲笔写的。高中时期的傍晚时分,我就在春晖桥上扫秋天的落叶。每当夕阳的余晖流下来,撒在身上,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就起来了。若是刚下过秋雨,站在桥上,便可闻到桂花和樟树叶淡淡的香味。这时,裸露的手臂,常会感到一丝凉意,但非常舒适。

  
(7)平屋
  “平屋”与春晖中学隔河相望,是用粉色墙围着的三间矮屋,这是当年夏丐尊先生狠心卖掉上虞松下镇上的一幢祖宅后,才筑造起这座小屋的,为的是静居而专注教育。夏丐尊先生曾留学日本,建造此三间小屋,就是按日本建筑风格自行设计的,取名为“平屋”,寓“平凡、平淡、平民”之意。进屋大家看到的一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1929年9月,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晚晴山房”小住时,赠夏丐尊居士的。夏丐尊居平屋期间,主编《春晖》、《春晖学生》、《白马嘶》、《山雨》、《春晖青年》等校刊,出版《平屋杂文》、《平屋之辑》和《文心之辑》、《译文之辑》等集子,这都是他在平屋晦暗的小后轩里起草起稿的,写的大多是白马湖畔的生活片断,其中一篇《白马湖之冬》,曾经被中学语文课本选用。在平屋山傍书斋中,他译完当年上海开明书店连出三十余版盛销不衰的《爱心教育》,在上映的电视剧《围城》中的三闾大学就在春晖拍摄,剧中教务主任汪处厚的汪寓,就是夏先生的平屋故居。
  夏丐尊虽然进过几所学校,还去日本留过学,但都没有学到毕业,没有得到过一张文凭。因此有了叶圣陶的一番评论:“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知识广博,对某些方面有比较深的见解。所有这些都是他自己学来的,从生活中学,从工作中学,从书本中学,还向交好的朋友学……”夏先生的学习态度和“平屋精神”,被当时春晖师生誉为“真学先生”和“笃学之宅”。
  夏丐尊的“丐”字有点奇,其实“丐尊”两字是音近过来的,原来是“勉旃”两字,由于当时夏丐尊先生不愿意出风头,那个时期他的声望很有可能被选为县议员或省议员,故特意把“勉旃”名改为音相近的“丐尊”,好使民众在选举票上把“丐”字写成乞丐的“丐”字,开票时他便不承认。仅此事,使人想起了清朝那位典礼院学士柯士风荪的两句诗:“不信书生能误国,功名造次误书生。”夏丐尊先生不想功名误书生,所以想出了能误功名的这个“丐”字来。夏丐尊先生的平屋哲学就是“穿着一件夏布长衫,教其书,写其文,不愿当官,更不想立名,只愿平淡终生。”
  
(8)长松山房
  “长松山房”位于春晖桥的左边,是经亨颐的住所。经亨颐字子渊,号禅,晚号颐渊,上虞驿亭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晚年与何香凝、柳亚子、张大千等在上海组织“寒之友社”,以诗言志,以画喻节,著有《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全集》。后与何香凝结为儿女亲家。平时以书画金石自遣,特别喜松,住处周围有三棵合抱巨松,故将居处题名为“长松山房”。

  
(9)春社
  
(10)古樟(左图)
  

(11)经亨颐铜像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高中课本中的这篇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让人们记忆犹新。他在《荷塘月色》开头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昨天,父亲朱自清笔下的“闰儿”朱闰生一行来到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再读《荷塘月色》,重温春晖情怀。
  春晖中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现代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创办的。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五年,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巴人)、杨贤江、刘董宇等在这里任教,而到过春晖中学居住、讲学的有蔡元培、李叔同、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天、俞平伯、吴觉农、蒋梦麟、于右任、吴稚辉……
  今年八十二岁的朱闰生此次携夫人和儿子朱子涛八十年来首次回望春晖。在经亨颐铜像前,在春晖园,在平屋,朱闰生老人一一留影,他要带走儿时留在白马湖畔最美的记忆。
  在朱自清故居,朱闰生老人把这所给了他生命中最单纯的两年岁月的房子挨个看了个遍,并在他出生的房间床前安静地坐了许久。虽然幼年时的记忆模糊了,但此刻,对父亲的思念却如此强烈。
  朱自清1924年3月2日应夏丏尊之邀来到上虞白马湖畔。4月16日,朱自清写成《春晖的一月》一文。1925年8月,朱自清离开春晖前往清华大学。1927年1月,举家迁往北平。朱自清短暂的春晖任教生活,留下了诸如《白马湖书录》、《刹那》、《飘零》、《海行杂记》、《白采的诗》、《儿女》、《白马湖》、《看花》等与春晖有关的许多文章,其文所映照出来的先生的铮铮傲骨,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少不得的。
  “文章巨擘,学术名家,育人知多少?节操昭著,爱国情深,教诲永难忘。”朱自清先生巨大而久远的人格力量一直激励着春晖的前进,浸润着春晖的成长,见证着春晖的辉煌。
  1925年闰四月,朱闰生出生在白马湖畔。朱闰生老先生说,八十年来,重温春晖情怀一直是他的梦想,今天,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春晖是一所中国名校,他希望现在的学生们把握机会,找准人生的坐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读好书。
  在与学生亲密接触后,朱闰生老人一一为学生签名。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荷塘月色》旁,朱闰生老人为孩子们签下了“朱闰生(闰儿)”。朱闰生老人还把两套《朱自清散文集》和一套《朱自清全集》赠给春晖中学作为留念。
  
(12)求是门(上左图)
  
  
四、后起之秀
1、皂李湖风光

  皂李湖位于上虞市梁湖镇,距市区6公里,交通便捷,湖光山色秀美。皂李湖三面环山,是上虞最大的淡水湖,水质清澈甜美。湖心小丘错落有致,山地平坦开阔,湖光叠影,荷蓬吐翠。驻足湖畔,依山傍水,肠想遐谈,湖面涟漪纷呈,山亦印水,水亦照山,交相映衬,形成一幅优雅宁静的山水画景,素有“景似千岛湖,貌若西子美”的美誉。
  
2、覆卮山


  覆卮山地处于上虞岭南覆卮山麓,为上虞第一高峰,自然洗礼的宏伟石浪群,为第四纪冰川遗迹,拥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独特的古梯田景观,原始的自然村落,优雅恬静,空气清新,氛围怡人,是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的理想圣地。


  
3、长安桥(右)
  
4、大滩涂
  上虞大滩涂位于杭州湾南岸,上虞城北,海岸线全长45公里,总面积达到27万为亩。滩涂拥有30公里长6米宽的的标准堤坝,整体气势磅礴,一望无垠。可海滨观潮,亦可下滩涂捕捉鱼虾螃蟹,享受渔农之乐。滩涂内成片的水产养殖园、耕作农田与大坝交错辉映,形成了一海、堤、田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景。大滩涂拟开发成集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和绍嘉跨江通道的规划建设,这里将成为接受上海辐射的“桥头堡”,而其独特的资源条件也将成为休闲旅游发展的一块热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