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象是指:乾反坤,坎反离,震反艮,巽反兑;“反象”实际是否定之否定,首先取反象,然后取反象的反义。 本文从孔颖达发现的六十四卦卦序的“非覆即变”说起,阐述古人观察事物用“覆”的思维特征,提出覆为第一位,无覆则变的法则。对于八经卦也是如此。反象说从周易的卦爻辞可以得到旁证,从《易传》的《系辞》和《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可以得到理论互证。 从眼睛视网膜成倒立的像看,《周易》“反象说”实为人类观察认识外界物体的通则。 最后是《周易》卦爻辞反象举例,例子很多,以后会陆续添加。 【正文】 孔颖达通过对今本六十四卦卦序的研究,发现了“非覆即变”的排列规律。覆,就是将一个卦倒置得出一个新的卦,也称为综。变,就是六爻全变,阴爻变阳爻,阳爻变阴爻,也称为错。周易六十四卦一共有二十八对覆卦,八对变卦。所以周易的创始人首先看重的是“覆”。这是为什么呢? 先祖观察大自然,发现湖泊的水面可以照见景物,兑为泽,泽照见万物象巫师通天照见未知,所以兑为巫。泽把景物再现,就像人用语言表达事物情景,故兑为说。而湖里的景物与实际的景物是相覆的关系。 殷商时期已经有了铜镜,人们发现铜镜与湖面照物有同样的规律。这种相覆的关系称之为镜像对称。 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墨经》中这样纪录了小孔成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清代邹伯奇在注释中说“密室小孔,漏光必成倒景”。小孔成像也是与实物是相覆的关系。 先祖占卜时,一般就地画卦,在甲骨上刻录。由于甲骨体积小,很容易在手中翻来覆去,人们很快发现一个卦体正反看有两个卦,这边的人和对面的人看的卦是相覆的关系,这就是覆卦的由来。也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体现。 周易序卦基本原则是“非覆即变”,“覆”是第一位的,不能覆的才可“变”。 变即错,覆即综。 《周易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始终,即起点和终点。反,即返覆。从始至终,从终至始。知生死轮回,才能彻见宇宙人生真相,所谓弥纶天地也。参伍,以三五代表六爻变化之属性,爻者变也。错综,错为变,覆为综,通过观察六爻的变化和覆变就能得出六十四卦的文辞和意象。 出于覆卦对称的先天思维,古人认为初爻与上爻对称,二爻与五爻对称,三爻与四爻对称。 爻辞吉凶,“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可见二五相似,三四相似。 师卦九二“王三锡命”,比卦九五“王用三驱”。 无妄六三“或系之牛”,大畜六四“童牛之牿”。 损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益卦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 夬卦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姤卦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 困卦九二“困于酒食”井卦九五“寒泉食”。 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济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 一个卦颠倒之后,第二爻就变成了第五爻,第三爻就变成第四爻。二爻属性与覆卦五爻相似,三爻属性与覆卦四爻相似。可见,一个卦与其覆卦确实有密切的联系。 周易六十四卦三十六宫的每对覆变卦之间,其义多为相对: 《杂卦传》: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遯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周易三十六对别卦,每一对之间多有相对之义。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震起艮止,损益盛衰,兑见巽伏,剥复,解缓蹇难,睽外家内,否极泰来,革故鼎新,离上坎下,姤遇夬决,既济未济。 这说明:覆变之象,取覆变之义。 对于周易八个经卦的取象,是否也有覆变规律呢? 因覆、变都有反的意思,反,通翻,翻即覆,即综;反,也有相反之义,又是错变义。故统称为“反象”。震反艮,兑反巽。震为动,艮为止,震艮意义相对。巽风动,兑泽静,巽进入,兑说出,巽兑意义相对。 乾坤,坎离自洽对称,没有覆,只能变,故乾反坤,坎反离,尚秉和称之为“伏象”。乾为刚,坤为柔,乾坤意义相对。坎为水,离为火,坎离意义相对。 所以在观象系辞时,凡取反象当用反象之反义。通过否定之否定达到肯定。否则就不合乎逻辑了。虞翻“旁通说”虽属于反象(乾坤,坎离),但他只取反象义,故与理相悖。尚秉和“覆象”“伏象”理论之间也出现了逻辑悖论,因为覆义与伏义相近,尚氏以震覆(反)艮,又以震伏巽,如此艮与巽混淆;以艮覆(反)震,又以艮伏兑,如此震与兑混淆。反象理论提出“覆为第一位,无覆则变”的法则,这样就避免了“覆象”“伏象”理论之间逻辑悖论。 在汉语语言也有反象的习惯,以二次否定形式作肯定义。如:坏是不孬,快是不慢,留是不走,进是不退,不高为矮。 《周易》“反象说”实为人类观察认识外界物体的通则,因为外界物体在眼睛视网膜成的像也是倒立的,那么,视网膜上倒立的像为何视觉反而为正立,正立的像视觉反而为倒立呢? 这是由于人的视觉生理机制所造成的,即若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像,经生理机制的加工转换,便认为生成像的物体是正立的。反之亦然。 上述视觉生理机制早被科学实验所证明:若给视力正常的人配戴上一副凸度很高的凸透镜,让其一直戴着这副凸透镜生活,起初他所看到的一切物体都是倒立的。这是因为经凸透镜和眼睛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生成正立像的缘故。经过几天的适应,视觉中的物体又正立了。若摘去凸透镜,起初他所看到的一切物体又都是倒立的。再经过几天的适应,视觉中的倒正又回复正常了。这说明视觉的正立、倒立纯粹是由于生理机制和适应性逐渐形成的,是可以转化的。 眼睛看物,是倒立的像,然后视觉中枢再把倒立的像正过来。这与“反象”理论完全一致。“反象”实际是否定之否定,首先取反象,然后取反象的反义。 反象说举例: 1、贲卦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解读:初九动,变为艮卦。艮的反象为震,震为车,故艮为舍车。 2、颐卦六二“拂经于丘颐”。 解读:违背丘颐之道。下震为反艮,艮为山为丘,艮反,所以颠反了丘颐。 3、困卦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解读:兑变震,兑砍震足,刖。震反象艮,艮为鼻,取反义,劓。 4、困卦卦辞:有言不信。 解读:上兑为言,互体上巽为反兑,失言。故曰有言不信。 5、贲卦:山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离卦反坎,坎为狱,故曰无敢折狱。 6、“匪寇婚媾”在《周易》卦爻辞中一共出现三次:屯卦六二,贲卦六四,睽卦上九。屯卦初二三四五组成大离;贲卦下离,三四五上组成大离;睽卦上离,互体下离。离的伏象(反象)是坎,坎为寇,故离可系辞曰:非寇,即匪寇。 7、乾卦九三“夕惕若”,夕,《说文》:莫也。从月半见。 此爻辞是有变卦和对象而来。变卦,爻即变,阳爻变阴,阴爻变阳。三四五爻由乾卦变为离卦。离卦的反象是坎卦。爻辞则取坎卦的反义。离为日,坎为月,引申为暮(莫)、夕。坎为加忧,引申为惕。 九三爻辞,先是乾卦的象:“君子乾乾”,然后再加上变卦离的象:“终日”,最后是伏象坎的否定:“夕惕若厉,无咎。” 故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夕惕若厉,是坎卦,无咎,则是对坎卦“夕惕若厉”的否定。 8、《小畜》卦六四爻辞“血去惕岀”: 《周易系辞下传》第九章:“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以六四为中爻,三四五组成离卦。《周易系辞下传》第九章“三与五同功”,即三四五爻共同组成一个经卦起用。 离卦的反象为坎卦,坎为血卦,为加忧,引申为惕。 《小畜》卦六四爻辞即坎卦的否定义:“血去惕岀”。 9、夬卦: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九二是下卦乾之中爻,爻辞首先参考变卦,乾变离,离的反象为坎,坎为惕为恤。莫夜,即暮夜。也是坎卦之象。《说文》:“夕,莫也。”夕,为月,坎为月。 有戎,是离卦之象,离为戈兵。 “勿恤”,最后的结论是对反象坎的否定。坎为恤,故曰“勿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