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山娃娃茁壮成长 ——安徽省六安市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掠影 寒冷冬日,孩子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漫漫长夜,孩子有老师呵护相伴;青青校园,到处是孩子快乐的身影…… “山娃娃,好好学习有志向,山娃娃,天天向上做栋梁,阳光下山娃娃在成长,春天里山娃娃在歌唱。”不久前,记者走进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学校,正听到清亮稚嫩的歌声从学校的音乐室里飞出来,歌声回荡在红色老区的青山绿水之间,带着山娃娃们的梦想和希冀,飞向父母们所在的远方。这些唱歌的山娃娃们全是留守学生。从美妙的歌声中,从这群留守学生纯真的脸上,记者看到的是自信和快乐。 六安市是传统劳务输出大市,全市常年外出务工达160多万人次。近年来,该市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列为民生工程,多举措并举关爱留守学生,这其中有许多动人故事,有笑有泪,有快乐有悲伤,有无奈有思念,有爱有希望。 小食堂解决大问题 干净整洁的瓷砖墙面,飘着阵阵饭香的灶台,靠着墙壁一字排开的是消毒柜、冰柜、碗柜、保温水箱,旁边一尘不染的长案上是一盆盆土豆丝、豆腐、韭菜……这可不是哪个酒店的厨房,而是金寨县梅山镇马店小学的校食堂后厨。这个厨房是由政府拨款30多万元配置的,虽不大却设施齐备,解决了留守学生吃饭难的问题。 几年前,留守学生说起吃饭,提到最多的是方便面。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而祖父母辈常常要下地干活,吃上一顿热菜热饭有时候也成了奢望。 现在,这些留守学生不仅有了卫生干净的校厨房,还有了明亮温馨的校餐厅。 在与儿街中心学校,记者看到这样一幕:放学铃响起,二年级的学生人手一个饭碗走出教室,在教师的组织下排着队向食堂走去。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正“等”着他们。虽然菜都是家常菜,但孩子们捧着小碗吃得津津有味。有淘气的男生趁老师转身的工夫,从同桌女生的碗里夹走一根白菜,小女生撅起嘴,一边向老师告状,一边气鼓鼓地护住碗,小脸上透着健康的苹果红。 小食堂解决了大问题,孩子们在寒冷的冬日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在他们心中,这些饭菜或许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美味,而在远方他们父母的心里,这个简陋的小食堂,或许正是他们心中温暖的所在。 学生喜欢“代管家长” 两年前,记者曾接触了一名初一的留守学生,他学业优秀,乖巧听话,但经常下午上课迟到。后来,老师了解到,他的父母全在上海打工,祖父母已离开人世,因为所在学校没有宿舍,他不得不独自住家,小孩子易眠,午睡常常让他耽误上课时间。这个懂事的孩子特意叮嘱记者不要告诉父母,他怕他们担心,也觉得给父母丢脸。 近日,记者又走访了各县区很多学校,这些学校的留守儿童比例大多占30%左右。记者欣喜地发现,多数学校都有了学生宿舍,虽然各地条件有差异,有新盖的标准化宿舍,也有用简陋的办公室改造的宿舍,但留守儿童再不用独自留在家中。 在霍山县下符桥中心学校,一名留守学生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在杭州打工,但他们很放心,因为他不但住进了学校的宿舍楼,还和他喜欢的体育老师同一个宿舍。这是该校在寄宿制上的创新之处:让住校的年轻教师和学生同寝同食,成为孩子们的“代管家长”。 与留守学生同住,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让教师更好地担当留守学生生活和心理上的“家长”。当天气变凉时,同宿的教师会提醒学生加衣;当做作业时,学生遇到了难题,同宿的教师可以及时提供辅导;课余时,同宿的教师还会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这样的“代管家长”,让孩子们欢喜,让家长们放心。 小小电波传递远方亲情 “我不懂什么是经济危机,但我很高兴,因为爸爸就快回来了,工厂关门了,爸爸说能提前一个月回家。”这篇日记出自三十铺镇的一名中学留守学生之手。因为远离父母,留守学生比普通孩子更渴望亲情,渴望父母的爱。 近几年,六安市一些学校开始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以学校为中心的心理干预工作已在六安全市范围内蓬勃开展。在霍山、金安、金寨、裕安……所有建设了留守儿童之家的学校都安装了亲情电话。 霍邱县宋店小学一名留守学生告诉记者,通过亲情电话,她的父母能保持隔天一个电话的频率与她交流,这让她觉得父母就在自己身边。她考了好成绩可以向父母报喜,有了烦恼也可以向父母倾诉,而父母也能及时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电话缩短了时空的距离,爱在一个小小的听筒两头传递。 在金寨县小南京学校,亲情电话更是升级为视频电话,通过QQ视频,孩子们能够与父母“面对面”通话。记者目睹了一名留守女生与父母的通话过程:视频的质量并不算好,因为网络延迟,画面还不时停顿,但这名女生的嘴角却一直不由自主地扬着,小手一直下意识地抚摸着电脑屏幕,她觉得这样就能抚摸到母亲的脸。 在霍山和霍邱的一些学校,记者还看到了学校根据本校留守学生名册发出的给家长的一封信,信里详细说明了春节前后召开家长会的时间和注意事项。在每个学期开始,各学校都会发这样的信到家长的手里。小小的一封信连起了家长和学校,两边的心汇聚成温暖的爱,牵系的是留在家乡的孩子们。 给孩子多姿多彩的校园 寒冬,在舒城县朝阳中学,一群活力四射的孩子们奔跑在篮球场上。小小的篮球跳动在他们的手臂间,一次次飞向篮板,鹅黄色的队服衬托着他们年轻的笑脸,在这个地处偏僻的学校里,留守学生的业余生活却并不单调,他们的篮球队、腰鼓队经常活跃在校园里。 过去,一些班主任向记者诉苦,没有父母陪伴,没有亲人交流,留守学生的课余和假期单调而枯燥,去网吧找孩子成了班主任的“必修课”。很多教师都表示,如果学校资源能够丰富些、活动多样些,也许那些留守学生便不会把情感寄托于虚拟世界,而会回归现实世界。如今,这样的想法随着六安市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的开展而变为现实。 在朝阳中学,留守儿童篮球队员们活跃在篮球场上;在小南京学校,山娃娃艺术团的歌声飞出了大别山;在马店小学留守儿童谈心室里,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孩子们倾心交谈;在桃溪小学,留守学生在给父母写信,用笔抒发着心中的思念……各所学校都在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校园。 据介绍,六安市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仍面临着经费缺口大、设施不完善、某些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等问题,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留守学生的生存状态已经得到很大改观。随着政府和社会的重视,随着各方面工作进一步深入,孩子们脸上的微笑一定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自信。(吕晶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