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海医药集团在北京宣布,以23.28亿人民币收购中信医药65.24%股份,同时宣布收购北京爱心伟业药业并成立上海医药北京总部。 此举表明,早已不甘心偏安于江南一隅的上药,正式进入北方地区,与国药集团、华润北药等短兵相见。 谈及此次收购,上海医药总裁徐国雄对本报称,目前上药还在就其余的35%股权与中信医药的另外三家外资股东磋商,争取今年3月底实现100%控股。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9年北京地区医药品总销售已突破50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8%。如此庞大的市场,在医药分销领域面临整合的大背景下,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上药进京 “对中信医药的收购,并不是把它变成上海的企业,而是将它属地化。”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表示,从此次收购的两家企业来看,上海医药目标非常明显,就是看中北京医药市场。 一位医药企业销售总监告诉本报,北京的医药市场是其他各地无法比拟的,“全国没有一个省拥有超过10家的三甲医院,而北京市就拥有80多家。” 上海医药集团董秘韩敏对本报表示,中信医药在北京市场排名第三,但与第二位非常接近,再加上爱心伟业的份额,争取第二是没有问题的。 韩敏称,上海医药在北京市场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但是中信医药和爱心伟业这两个平台以及其互补的优势将带来极大的便利。中信医药主要覆盖三甲医院和部队医院,而爱心伟业则是二甲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两者有很好的互补性。 在几次收购大动作的同时,上药正启动赴港上市计划,融资规模有望达到117亿元。上海医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公开表示,“H股融资规模肯定不会低于国药控股,而且融资的一半要用来对外收购”。 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课题组主任李磊表示,目前北京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北药被华润并购,在全国范围内收购额也超过十几个亿。医药商业在新医改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布局,一些小的商业机构在这一轮并购中基本没戏可唱。 上海医药董秘韩敏认为,虽然商业利润不如医药工业利润高,但眼下是医药商业行业兼并期,也是扩大规模的最佳时期。据了解,中信医药在北京市场排名第三,全国医药商业企业第18位,2009年净利润近1亿元。 药品的规模生产和销售比起单一的生产和销售的议价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对于上海医药来说,通过收购的这两个平台打开北方市场,对其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议价能力都是个利好,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称。 跑马圈地 “胃口很大,但是消化也不错”,谈及过去一年上药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时,徐国雄如此表示。过去一年,刚重组完的上海医药共计完成9项收购,包括福建省医药有限公司和广州中山医药有限公司,此次进军北方市场,上海医药业已形成华南、华东、华北三大阵营。 国药集团和华润北药在扩张方面似乎也没有丝毫放松。2010年7月,华润医药重组了北京市场份额最大的北药集团,并将总部从深圳转至北京,华润集团北上在资产规模、销售额等方面均将超过上药集团,成为国内第二大医药集团。 国药集团不仅重组国药中生,意图将其打造成一个疫苗及血制品平台赴港上市。此外,国药盘踞北京市场这个基地向全国辐射,以国药入场、替代当地流通企业,并且伺机收购当地医药工业企业的方式,先后与十余个地方城市签订协议。 吕明方认为:“医药领域最后一定是几个大集团占据市场主体份额。所以今后并购还会加剧。” 目前国内医药领域商业企业数目庞大,包括国药、上药、华润在内的大型分销企业也只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占据一壁江山,而在其余各省份,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仍由地方性的企业占据龙头地位。上药集团徐国雄认为,“地方上封锁的现象肯定是有的,所以我们才要用那么多的资金去收购。” 面对医药分销行业数量庞杂的局面,国家相关部门一直鼓励医药商业企业加快整合,医药分销行业开始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大型并购不断涌现。 据了解,目前不少南方的药厂在北方设立分公司,试图进军北方市场。连云港恒瑞医药、山东的鲁抗医药和罗欣医药,均有意向其他的城市辐射。 北京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医改的方向也在向着统一的方向进行,人口流动大,开放医疗资源是应该的。“只要交了医保,在全国都应该享受医保政策,这是医改的大方向,也必然会使更多人选择来北京接受更好的医院治疗。”李磊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