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业进:家长制政府与孩子式人民

 从良 2011-01-15
刘业进:家长制政府与孩子式人民

  如何论证,仅当一个救济意义的福利体系才是自由社会的人民可以接受的呢?如何反驳秋风一再坚持的“一个适度的福利体系”?
   明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人们仍然热衷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这种孩子式的天真对应的极有可能是一个家长式的政府。关于一个超越救济意义发福利得不到道德和政治上的理由,诺齐克已经给出了证明。这里继续给出的理由是,如果人民自我童稚化,引来的烧身的是家长式政府,以及由此必然面对桑德尔所说的“道德式立法”与“再分配政策”。进一步,导致公权力对于私人生活的全面干预。而家长制政府与童稚化人民,在康德看来,是“未启蒙”的。以赛亚.柏林同意康德的观点:人类独一无二的属性是自由、自我管理和自治。当一个非人的物我们面前时,它没有自由、自我管理和自治,如孩子、疯子、弱智、动物、植物、非生物。康德的这句名言一再被人们提起:“诸目的的世界”。即这个人世间是许许多多自由的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属于他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或事物的手段,简而言之,如桑德尔强调的正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我们属于我们自己”。人是目的的观念又来自哪里?柏林的解释道,既然他是他自由遵从的法则的最高制造者,那么让他遵从某种不是源自他自己的理性本质的东西就是贬低他——把他当孩子、动物或一个物体。剥夺一个人选择的权利是对他做出的最大伤害。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因为他是孩子。柏林指出康德的学说反对一切家长制,尤其反对开明专制。启蒙,就是成年人做成年人,不再当成孩子来管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的论文中称:变得开化(文明)就是变得成熟,就是不满足于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不允许自己被当成小孩子,或者为了安逸和舒适的原因而拿自己的自由去交换。正如托克维尔警告的,他们“为了平等而放弃自由”,最后得到的却是奴役。康德还说,“一个家长制的政府”,建立在统治者的仁慈至上,统治者把臣民看作不独立的孩子。统治者实际上是想得到更大的专制,并且毁灭了一切自由。特别是,康德深刻地指出,“依附别人的人不再是人了,他自己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只是别人的所有物了。”与此相对照,另一派的思路相反,柏林提到的如卢梭,这一派人坚持:为了确保和平、幸福和和谐以及美德本身,有必要建立适当的奖惩体系(理性、法律和教育体系),……引导人民按照立法者设计好的方式去行动——和一个人饲养与驯化家畜的方法很相似。因此,“伦理是心灵的农场”,柏林好几次引用这句霍尔巴赫的仁慈专制者信条。进一步前进,危险就来了,哈耶克在《自由宪政》中提到,国有化教育乃是一种心灵控制技术。柏林的说法是,“调节人类的心理技术,从心理暗示到威胁或洗脑或非人虐待。”
   用康德的一句话作结:“接受自由天赋的人,是不会满足于他人赐予的愉悦享受的”。我要指出的是,接受自由天赋的人,对于他人赐予的愉悦享受天然地怀抱警惕之心。他不愿意自我童稚化,从而拥抱一个家长式政府。
   参考文献:以赛亚.柏林.现实感,上海译文,2004:274-27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