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健通中国-

 法净 2011-01-16
            肝经湿热证 

湿热蕴聚肝经,以胁肋胀痛,或阴部潮湿、瘙痒,阴器肿胀疼痛,或耳胀痛流脓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肝经湿热 

见于:胁痛,阴肿,淋证,带下,黄疸,肋神经炎,带状疱疹,阴囊湿疹,中耳炎,附件炎,高血压病,胆石症,急性传染性肝炎等。 



【中医病机】 

湿热蕴聚肝经。 

本证多因嗜食辛辣,肥甘或过量饮酒损伤肝脾;或久居潮湿之地,复感湿热之邪;或外邪入里化热,气机郁滞而致。其证属实,病位在肝胆,且与脾胃关系密切。 


【体征】 

胁肋胀痛,口苦,恶闻荤腥,耳聋,耳肿,小便短少,或淋浊,黄疸,阴肿阴痒,带下色黄,粘稠臭秽,苔黄腻,脉弦滑数。 


【中医治疗】 

清热利湿: 

(一)内服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克、黄芩10克、栀子8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生地黄12克。本方适用于肝经湿热。 

(二)加减变化: 

若带下色黄,阴囊肿痒明显者,加黄柏15克、苍术9克、牛膝15克;若阴囊红肿湿痒,流黄水者可加土茯苓15克、丹皮10克,若胁痛,口苦明显者加川楝8克,或配用左金丸;若有黄疸者加茵陈40克、虎杖20克;若见少腹痛,黄带时下者加蒲公英30克、银花10克、车前子12克;若小便淋浊者加银花20克、车前子30克、茅根30克;若耳聋、耳肿者加蔓 

荆于10克、牛膝15克。 

(三)外敷药物: 

A.土大黄10克、银花10克、牛膝12克、地肤子20克,煎水熏洗阴部。 

B.黄柏50克、青黛50克、煅石膏、飞滑石各30克,共研细末,外涂患处。 

C.蜀椒、蒲公英、艾叶各15克,煎液置盆中洗浴。 

(四)灌肠疗法: 

1.三黄液:黄连10克、黄芩20克、黄柏2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次,7天为1疗程,可用1-2个疗程。 

2.黄连10克、黄柏10克、益母草15克、牛膝20克,水煎取汁,保留灌肠。 

(五)饮食疗法: 

1.忌食辛辣、肥甘、厚味,如烟酒、肥肉等。 

2.食宜清淡,以食蔬菜、水果为佳。 

3.食疗方:赤小豆西瓜饮: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煮烂待凉后加入西瓜汁饮用。泽泻薏苡米粥:泽泻30克(包煎)、薏苡仁40克、粳米40克,煮粥食。 


【施治要点】 

(一)本证系由湿热困遏所致,病位以肝胆为主,最易累及脾胃,证以胁痛、口苦、纳呆为主。故治疗重在清利肝胆湿热,常用龙胆草、栀子、茵陈等药,但应防止苦寒败胃的情况发生。 

(二)湿热下注所致之阴肿,阴痒,黄带时下等证,可以熏洗或灌肠等法为主,配合内服治疗,常用土茯苓、苦参、黄柏等药。 


【针灸】 

1.针刺: 

取期门、日月、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主治胁痛,口苦,黄疸等证,纳呆者加刺中脘、足三里穴,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取关元、太冲、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主治带下阴肿等证,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 

2.艾灸: 

本证属热、属实,故艾灸、温针等方法均宜慎用。 


【预防】 

1.因部分患本证的病人有传染性,故应注意公共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性生活卫生。 

3.患阴痒、淋浊、湿疹、带下病人应勤换内衣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