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语译】 孔子说:“有志之士、有仁德的人,不会为了求生命以至去违背仁,只会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 【解读】 本章孔子谈成仁的最高境界――“杀身以成仁”。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成仁”即“圣”。“成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 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仁圣所为。 第二,不杀身以成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 第三,杀身而不成仁,(为仁而杀身)强打硬斗,暴虎冯河,勇圣之所为。 第四,既不杀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 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 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并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殷有三仁,成仁德而失性命。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杀身而不成仁”如“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孔子也是不赞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