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的张力与尴尬

 雨过天青2010 2011-01-16

文化的张力与尴尬

                                                   ———三多堂随想

          1989年,我参观了祁县的在中堂,即乔家大院。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又造访太谷的三多堂,即曹家大院。二十多年,足可以让一颗活泼的心变的沉稳起来。二十多年,进出三多堂的人也多的足以让曹家的列祖列宗含笑九泉。

         漫步在三多堂灰褐色的院子里,周围是形形色色的游客。鹦鹉学舌般的导游的声音回旋在院子的上空。我的步子是匆忙的。我避开了游人,走上逼仄的木楼梯,走到清冷的挂着锁的门前。没有游人的时候,我放慢了脚步,我的心沉到三多堂往昔的岁月里。我看到风尘仆仆的马车正从东北向三多堂走来(东北是曹家的发祥地),雪片似的商业电报从四面八方向三多堂飞来(曹家在鼎盛时,店铺遍及全国,最远到达英国),三多堂的主人儒雅方正,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让他微微颔首,也让他的事业如日中天。训练有素的丫环屏气敛息地穿梭于各个大院,老成持重的老妈子轻言慢语地进出于各个房间。锦人儿似的小姐驻立在绣楼的阳台上,大家闺秀的目光望穿了天空。一切都是温文尔雅,一切都是不温不火,就连终日响彻连天的算盘声,也是那样的珠圆玉润······

          乔家大院,曹家大院,乃至其他的晋商大院,虽然在规模和布局上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代表了当时北方民居的最高水平。随着营造法式的日臻完善,终于成就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那就是大院风格。这当然和它的主人是有直接关系的。

          山西商人素以吃苦,忍耐,诚信,精明所著称。但是,一个山西商人发家了,那也只是山西的一个富商,第二个山西商人发家了,我们会称他为山西的另一个富商。当一大批商人发家后,我们就会给他们冠以一个地域性的称谓:晋商。晋商的出现是有其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的。鸦片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外国资本流到中国,刺激了本土资本的流动,时代呼唤大商的出现。山西商人凭借其自身的优秀品质,顺应社会趋势,就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当晋商成为晋商之后,他们手中的财富可以让他们干他们想干的事。中国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光宗耀祖,这样,在他们的故里建筑华宅就成了最大的事。他们投巨资,聘良匠,精雕细琢,慢工细活,终于成就了一代民居典范,晋商大院。

          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商人一直是被压抑的。在这样的意识形态里长大的人,就是商人自己也是从骨子里看不起商人的。于是,在他们建造大院之时,为了洗去自身的铜臭,为了提升自身形象,把文化请进了大院。真正是一砖一瓦皆文化,一草一木皆学问。这在当时看来,有附庸风雅的嫌疑,但在今天来看,文化的张力却凸现出来。而正是这文化张力,才使的晋商大院不单单依靠建筑价值而存在。

          看大院,首先看它的院墙。超大型号的城砖,超乎寻常的高度,让站在它脚下的游客震撼。我想,这院墙应该有三层意思。其一寓意根基雄厚,其二,中国人有藏富心理,高高的院墙,深深的庭院,财富是不会外露的。另外,中国人还有窥视的欲望,而窥视的最高境界则是窥不到。高高的院墙阻隔了人们的视线,这就给人们以无限的暇想。其三,财富毕竟是心血换来的,为了安全,筑就这高大结实的院墙,贼人也只能是望墙兴叹了。

          看大院,要看它的雕刻。无论是砖雕,石雕还是木雕,件件精美,刀刀传神。或神话,或掌故,或传说,或谐音,都取其积极的一面,用文化道出大院主人的心声:家业兴隆,人丁兴旺。在这里,儒家,道家和民间的文化,为了主人的心思,和谐地共处一堂。

          看大院,更要看它的楹联和匾额。每一副楹联都是一种人生态度。或宽容,或乐观,或超然,或入世。每一副楹联都是一种处世哲学。或警世,或明理,或喻世,或劝告,匾额更是提纲挈领,喻意深远。譬如三多堂有一匾额:斗山天。它喻意倚托皇天厚土,正当发财,财源滚滚。奇特之处世还可以倒着读:天山斗。生意人讲究日进斗金,三多堂的主人却大胆地希望日添三斗。

          三多堂的建筑风格从美学来看丰富了中国的建筑历史,而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张力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它像细雨润物,于无声无息间让无数游客回到中国传统文化里。于不知不觉中将中国道德流进无数游客的心田。感受晋商生活,品味大院文化,游客置身其中,受到身心 的洗礼。从这个层面上讲,三多堂具有普世的意义。

          在我走进三多堂时,心里掠过一丝不安,由于急迫地想看三多堂,也就没在意。当我走出三多堂时,这不安又一次掠过,且比头一次强烈。我看到一群一伙的游客围在高大稳健的院墙下喋喋不休。他们在看影视剧照。光彩鲜艳的影视剧照 把灰色的院墙衬托的更加灰暗。我方才记起在三多堂内,导游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经常会郑重其事地插入这样的话:这就是某某电视剧的拍摄现场,当时某某就站在这里。然后是游客拍照留念。我就纳闷,大老远的跑来,难道就为证实?那还不如看拍摄花絮。无论是三多堂现在的主人,导游还是游客,在 这点上倒是达成共识,那就是影视基地才是重头戏。这也就是我不安的原因。

          三多堂的建筑是对中国建筑的贡献,三多堂的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由于晋商的衰落,由于地理的因素,三多堂成了养在闺中人未识的小姐。中国有句古语叫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看来,害人不浅啊。照如今的形势,只怕是好酒也的靠吆喝。事实也确实如此,三多堂这艘文化大船在影视小舢板的提携下,终于驶入人们的视野。这是文化的悲哀还是时尚的胜利?

          在回去的路上,我的不安渐渐平息了。不管是大帆船还是小舢板,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三多堂是静态的,在静静地讲述,影视是动态的,在逼真地再现。它们都在传承中国文化。就这样薪火相传,中国文化这柄火炬会越燃越亮。

          旅途的劳累,让我轰然入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