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塔木德》

 安夏 2011-01-16

第1节:前言



  塔木德智慧枕边书

  --犹太人的千年处世书

  前言

  千百年来,犹太民族作为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也是举世公认的最有智慧的民族。

  犹太民族不但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而且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他们没有家园,流离失所,安宁对犹太人来说只是昙花一现。相反,苦难、迫害、残杀几乎将他们的生命之火灭绝,但更使人们惊奇的是,犹太人是世界的少数人,却掌握着庞大的资产;他们遭受了千年的凌辱,但生生不息;他们颠沛流离,却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让自己生存下来……

  其实,犹太人之所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立足,这其实就是得益于他们独特的处世智慧。也就是说,与其研究犹太人做生意的智慧、控制金钱的智慧,还不如学习犹太人的处世智慧,正是他们千年的处世智慧为犹太人提供了坚实的经商基础。

  维特斯根坦说过:"在犹太人那里有不毛之地,可是在其绵薄的石层底下流淌着精神和智慧的泉水。"

  托尔斯泰也说过:"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永不消逝的温情与魅力,这些都是伟大的东西,就像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寞的早晨,那是对人类灵魂永恒秘密充满激情的探索。"

  本书从犹太民族的修身、交友、为人、处事、谋略等方面入手,以品质、得失、积累、顽强、善待自己、生存、挫折、善恶、精明、攻守尺度、合作、借势、变通、奉献、双赢、诚信、契约、风险、公共交往、目标与成就、享受、助人、口才、幽默、交友、家庭经营为切入点,通过精彩的故事和案例,全面而简练地展示了犹太民族在处世方面独特的智慧。

  本书以犹太民族对处世的22个方面的认识和论述为叙述方法,总结出犹太人的千年处世智慧,这些智慧都是犹太人经过千百年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智慧在犹太人中流传甚广,也日益成为世界各民族学习和效仿的经典。

  但愿本书能带给您最好的处世启示,使您的人生道路更加辉煌!

第2节:美德就是世界的全部--犹太人论品质(1)



  第一章 美德就是世界的全部--犹太人论品质

  在人们的印象中,犹太人总是以财富为先,但事实上犹太人认为美德与财富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不论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

  正如《塔木德》书中所云:财富、美丽、善良、力量、诚实、智慧都是重要的,而且就是世界的全部。

  独居闹市而不犯罪

  犹太人的灵魂深处,有种可贵的"慎独"精神,也就是可贵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他们总是去问自己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做对了什么,却很少去要求别人该怎样。

  同样,犹太人有着凡事从自己做起,善于自我反省,慎独自律的传统。作为上帝的"特选子民",他们以信守合约、遵守法律著称于世。不管如何,都要求自己遵照契约的约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享用自己的权利。

  他们相信,只有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这方面去执行合约,才符合上帝对"特选子民"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合约的精神--按照合约规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两方都按合约来要求自己,这样合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否则,一方不从自己做起,却要求对方,那合约的执行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双方都想着用合约去牵制别人,那么这个合同就可能要破产。

  在与犹太人的商业往来中,根本不存在犹太人不履行合约的情况,除非是合约本身有问题。正是这种先从自己做起,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约定的商业精神,使犹太人获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

  《塔木德》上有一句话,叫"在他人面前害羞的人,和在自己面前害羞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其实就是所谓"罪感"和"耻感"的区别。

  所谓"罪感",就是把罪之恶看做是由罪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无论何时何地,人知我知,犯罪就是为恶,就是一件应该激起愧疚之心的事情。

第3节:美德就是世界的全部--犹太人论品质(2)



  而所谓"耻感",则把罪之恶看做某种取决于外界状态的属性,为人知者方为恶,不为人知则无所谓恶不恶。所以,犯罪者的愧疚或者忏悔,不是为了作恶本身,而是为了作恶竟然被人发现。这种"悔"是为了搞错时机而悔,要是正逢无人发现的机会,何悔之有?

  很明显,在"罪感"支配下的个体行为要比在"耻感"支配下的行为在遵守规范时有着更大的自愿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这在犹太人的行为中表现得是十分明显的。

  犹太民族的大门始终敞开着,不能遵守上帝律法的人尽可以自己走出教门,何况连犹太共同体都长期处于某种"独居"状态,更不要说犹太人个体了。这样一个民族不能不要求其成员多多"慎独",多多"知罪"。

  在拉比的教诲中,"独居闹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十分之一的收入给穷人"同立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同之处,尽在一个"独"字。犹太人的上帝所赞赏的"慎独",其实正是犹太民族延存的基本要求。

  犹太民族弘扬"慎独精神",但绝不必意味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绝不提倡"独善其身"式的"隐士",而是教导人们要和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

  孝敬父母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犹太人对家庭关系极为重视,对协调家庭关系不遗余力。在他们看来,维系家庭,就是维系民族。

  从《塔木德》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推崇人伦亲情的动人事例与故事。

  有个犹太人住在古代以色列的一个叫戴马的镇上。他拥有一块价值6000个金币的钻石。有个拉比想用这颗钻石来装饰圣殿的正殿,便带了6000个金币来到他家,向他买这块钻石。

  可是凑巧放钻石的金库的钥匙放在父亲的枕头下方,而父亲又刚好睡得正香。这个人便对拉比说:"因为我不能吵醒父亲,所以,不能把钻石卖给你。"

  拉比认为,这个人为了不吵醒父亲而宁肯放弃赚钱的机会,是个孝顺儿子,值得褒奖。

第4节:美德就是世界的全部--犹太人论品质(3)



  而一位拉比自己所行的孝道,更令人惊叹。他同母亲一起外出,走到一片高低不平的地方时,母亲每走出一步,拉比便把自己的手伸出来,垫在母亲的脚下。

  《塔木德》非常推崇孝敬父母,故而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就很懂得尊老爱幼。

  《塔木德》这样告诫人们:"不管你是十恶不赦的罪犯,还是遵纪守法的臣民,都得把孝敬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哪怕你是落魄天涯,衣食无着的人。"

  犹太人认为:人最亲近的伙伴是上帝和母亲。犹太人拉比说,当人尊敬父母的时候,也等于在尊重上帝,所以犹太人非常孝敬父母。

  犹太人认为赡养父母,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只要对造物主的敬重还没有消失,赡养双亲的律例将永无止境。

  被称为乞丐股票超人的约瑟夫·贺希哈,是纽约成功犹太商人的代表,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的沧桑人生,留下了一串从街头乞丐到股票超人的奋斗足迹。

  早在约瑟夫·贺希哈早年一次赚到16.8万美元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急于把这笔对于他来说,来之不易的金钱,全部投资于他迷恋的股市交易,而是拿出了绝大部分为相依为命的母亲购置了一幢房子,让母亲早日走出了低矮潮湿的贫民窟。约瑟夫也从不忘记与自己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伙伴。他让合作伙伴朱宾全盘负责开掘铀矿,事先就给予了朱宾1/10的股票优先权,使朱宾在用自己的智慧掘出铀矿的一刹那便成为百万富翁。约瑟夫不仅对与他有重要经济合作的伙伴是这样,对他公司的下属职员也十分关心,甚至对一个开电梯的孩子也是如此。这个可怜的孩子有一个多病的母亲,微薄的薪水难以支撑母亲的医药费,约瑟夫便长期承担起对这个家庭进行接济的责任。

  在约瑟夫从乞丐到亿万富翁的一生中,他永远对被别人骂作"穷鬼"的乞丐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他成为富翁以后,他并不认为已经斩断了与贫穷的联系。他一直把捐助像他童年时一样贫穷的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向学校捐款,为的是使贫穷人家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教育以开掘他们的天赋;他向盲人医院、孤儿院捐款,为的是使残疾人和无依无靠的孤儿得到救助。由于自己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他特别喜欢资助贫穷而又富有艺术才华的学生们,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王国之中,并通过他们去完成自己少年时没有完成的大学之梦。他经常驾驶一辆黑色的超豪华林肯牌轿车,不断地驶入哥伦比亚大学、曼哈顿大学、加州图书馆、孤儿院、盲人医院、教会等处,不辞辛劳地把一笔笔捐款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和组织。

第5节:美德就是世界的全部--犹太人论品质(4)



  这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约瑟夫·贺希哈,他通过在充满风险的股市中不断搏杀,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通过普度众生的慈善事业,彰显着人生的价值。

  约瑟夫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赚钱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和蔼老人。他70岁的时候忽然迷上了搜集艺术品。他又拿出当年执著于股票的劲头,到图书馆收集资料,派出几路人马千方百计获取更多方面的信息。不久以后,他就成为一个鉴赏艺术的行家能手。他认为全人类都有责任更好地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为此,他收藏了 3000座雕塑、6000幅名画,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艺术基金会,用于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他为艺术事业作出了他应有的贡献。他说只要他的心脏还在跳动,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就不会停止。

  以高尚的品格为第一荣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人生准则有这样一条:人的一生中,品格是人生的王冠和荣耀。他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确实,品格是一个人最可贵的财富,它就是人的地位、身份和财产。它使一切阶层一切地位的人变得高贵。它比财富更有力量,比名声更显荣耀。它的影响无处不在,因为它是正直诚实、言行一致的体现,这些品质最为可贵,它受到整个人类的信任和尊敬。

  品格是人性的最好的形式。它是个人身上体现的道德秩序。有品格的人不仅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在任何有效统治的政府里,它都是最好的动力,因为道德品质统治世界。甚至在战争中,拿破仑也说精神的力量比肉体的力量强大十倍。民族的力量、文明全都依赖于个人的品格,而且国家安全的基础也仰赖于它,法律和制度只是它的分支。自然、个人、国家和种族之间的平衡也依靠它们才能获得,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品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第6节:美德就是世界的全部--犹太人论品质(5)



  一个人即使没有文化,能力平平,且一贫如洗,但只要品格高尚,他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管他是在车间、在账房、在商场,还是在议会。坎宁在1801年这样写道:"我的道路一定是通过品格获得权力,我不会选择其他的途径。我坚信这条道路的正确,它虽然不是最快的,但却是最有把握的。"你可能羡慕有学识的人,但相信他们之前还要有些别的需要了解。因此,约翰·罗素爵士有句话道出了这个真理:"英国的党派有个特点,请求天才人物的帮助,但遵从高尚者的道路。"弗兰西斯·霍纳的一生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悉尼·史密斯认为,人们会前仆后继跟随霍纳的足迹。科克本爵士指出:"他的价值和启示在于他的一生激励着每一个正直的年轻人。"他38岁去世,但比任何个人对公众的影响都大。所有人都尊敬、热爱、信赖和哀悼他,除了没有良心品格低下的人。在议会中,任何人都没有像对他这样的尊敬。也许有年轻人要问,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是因为他的出身?他只是爱丁堡一个商人的儿子。是因为有钱?也不是,他的亲戚都不富裕。靠官位吗?他只有一个职务,而且只干了几年,并没有什么影响,工资也不多。靠他的能力?而他并不出色,也没有什么天才的东西。他谨小慎微,唯一的目标就是不出差错。靠他雄辩的口才?他语调平和,意味深长,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也不会花言巧语的利诱。是他迷人的风度?他只是不做错事、平易近人而已。那到底是什么呢?靠他的见识、勤劳、克制和善良的品质,是他人格的力量。这种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因素,而是靠他自己的培养。在参议院中,有很多比他更有才华、口才更好的人,但是,没有人的道德价值比他更大。霍纳的一生表明,平凡的能力借助高尚的品格可以功成名就。

  富兰克林也把他的成功归因于正直诚实的品格,而不是他的才能或演说能力,因为他在这些方面都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他说:"人们都很看重我。我口才很差,从来不能口若悬河,有时候还结结巴巴,而且经常出错。不过我还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地位低的人和地位高的人一样,品格给人信心。据说俄国亚历山大一世的个人品格等于一部宪法。在佛朗德战争期间,蒙田是唯一没有关上城堡大门的法国绅士。据说他的个人品格比一个骑兵团更能给他提供保护。

第7节:美德就是世界的全部--犹太人论品质(6)



  品格就是力量,它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没有灵魂的头脑,没有德行的知识,没有仁善的聪明,固然是一种力量,但它们是只能起坏作用的力量。他们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或者也给我们一些趣味,但是你很难尊敬他们,就好比我们对待扒手的敏捷或拦路强盗的马术一样。

  诚实、正直和善良,虽然不是命运攸关的东西,但却是一个人品格的本质所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旦和坚定的目标结合起来,他就有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他就有力量做善事,有力量抵制邪恶,有力量战胜各种困难和不幸。当史蒂芬落入敌人手中的时候,他们冷嘲热讽地问他:"现在你的堡垒在哪里?""在这里。"史蒂芬把手放在胸前勇敢地说。正是在逆境中,他的品格闪烁出了最耀眼的光芒。当所有人都倒下的时候,他凭着自己的正直和勇气巍然挺立。

第8节:得到太多,必有所失--犹太人论目标(1)



  第二章 得到太多,必有所失--犹太人论目标

  犹太人为了挣钱,经常在办公室门外高挂免扰牌,上面写着这样的字:"免扰,我在挣钱!"这只是犹太人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但足以说明犹太人的专注力有多么强烈。

  正如《塔木德》书中所云:得到太多,必有所失。

  在犹太人看来,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没有确立目标,不能在逆境中完善自己,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

  目标太多只会让人更加迷茫

  如果目标太多,也会令我们穷于应付,觉得辛苦,并且令我们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因为我们的努力不够集中。?

  这是一个在犹太民族中流传甚广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找一个部落首领讨要一块土地。部落首领给他一个标杆,让他把标杆插到一个适当的地方,并答应他说:如果日落之前能返回来,就把首领驻地到标杆之间的土地送给他。年轻人因为贪心,走得太远,不但日落之前没有赶回来,而且还累死在半路上。这个年轻人没有自己的目标,或者说目标不具体,所以失败了。?

  如果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你就应该放下手上的一切其他事情,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适合自己的目标了。?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目标太多的话,只会令你眼花缭乱,你也得坐下来,把它们都写在纸上,然后逐个分析它们,将不重要的删掉,留下对你最重要也最适合你去发展和追求的目标。然后,就把它作为你的努力方向去奋斗吧!如果中间发现这个目标同你的大方向有出入,你可以随时中途调整你的目标。这好比你一个人对着好几个箭靶在射击。

  想想看,你是指哪儿打哪儿,还是打哪儿指哪儿?小猫钓鱼的做法是不会令我们成功的,成功只光顾专心致志的老实人。?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有了目标,努力便有了方向。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精力集中,每天想的、做的基本上都与之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吻合,避免做无用功。为了实现目标,他能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求发展的竞技状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工作,能够脱离低级趣味的影响,而且为达到目标能够有所弃,一心向学,因此,能够尽快地实现优势积累。这就像登泰山一样,漫无目标者是随便走走,一会儿参观岱庙,一会儿选几个美景摄影留念,东游西逛,还没有走到中天门天就黑了。相反,如果你把目标确定为尽快到达玉皇顶,你就会像参加登山比赛一样,中途无心四处张望、逗留,热闹、美景全不去看,甚至帽子被风刮跑了也不肯花费时间去捡,当然会比较快就到达极顶。

  从实践看,往往是奋斗目标越鲜明、越具体,就越有益于成功。正如作家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人生的精彩来自于目标的精彩

  洛克菲勒--美国著名的石油大王,犹太商人的杰出代表,在他的自传中,曾提出一个有趣的设想:? 若是将目前全世界所有的现金以及所有产业全都混合在一起,平均地分给全球的每一个人,让每个人所拥有的财富都一样多,经过半个小时之后,这些财富均等的人们,他们的经济状况就会开始有显著的改变。有的人在这时候已经丧失了分到的那一份;有的人会因为豪赌输光;有的人会因为盲目的投资而一文不名;有的人则会受到欺骗而迅速破产。于是财富分配又重新开始了,有些人的钱会变少,有些人的钱又开始多了起来,这种情形会随着时间的拖长而变得差别更大,经过三个月之后,所谓贫富悬殊的情况将会变得十分惊人。? 洛克菲勒十分自信地说:"我敢打赌,再经过两年时间,全球财富的分配情况就将和以前没什么区别。有钱的人仍然是那些人,而以前贫困的人依然贫困。"? 洛克菲勒把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人们的目标不同。他说:"说这是命运也好,是机会使然或自然法则也好;总之,有些人的目标与行动,一定会使自己比其他人所受到的尊敬更多,他所拥有的财富也将会更多。"? 洛克菲勒想说的是:奋斗者要想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目标选择并作出抉择。? 同为有目标的人,有人成功了,有人未成功,有人大成功,有人小成功。这与目标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大目标使人的生活是干事业,小目标使人的生活仅是过日子。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很尖刻地区分了两种人,即"吃饭是为了活着"和"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人生的精彩来自于目标的精彩。一个人的人生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有精彩的目标。? 所谓精彩的目标,就是要做大事,考虑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更大的范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在更大的空间时间里产生更大的影响。? 你的目标越精彩,你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大。你就得要有大本事,要有很多知识、技能,有时甚至要超越个人的得失,作出某些重大牺牲。在这一过程中,你逐渐获得了超乎常人的知识和能力,你已经变得那样的胸怀宽广、大公无私,你也会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你的人生也就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当你已经养成制订精彩的个人成功计划的习惯后,你事实上就已经与你的过去判若两人了。或许,你已经制订了一个一个的成功计划,并将它们一个一个地付诸实践。这时,你不妨回过头来反省一下自己所走过的道路,你会十分惊讶地发现,即便你离所确定的远大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你无论怎样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平平淡淡的人了,你已经取得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成就了。这便是制订精彩计划并付诸行动的威力。

第9节:得到太多,必有所失--犹太人论目标(2)



  一生只做一件事

  犹太人信奉这样一个真理:最著名的成功商人都是那些能够迅速果断作出决定的人,他们工作时总有一个明确的主要目标,他们都是把某种明确而特定的目标当做自己努力的重要推动之力。

  同样,胸怀大志的人在这个时候就应当想想在这个世界上,究竟哪一种工作适合于你,而且你一定可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因此,你一定要努力寻找这种特别适合你的工作或行业,把它当做你明确的主要目标,然后集中你所有的力量,向它发起攻击,并确信自己一定会获胜。在你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你能谨记下面这一事实,必然对你极有帮助:找出你最喜欢的工作之后,你极有可能获得很大成功,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一个人若能从事他可以投注全部心力的某种特别工作,他通常可以获得最大成就。

  有人说:如果一辈子如果只做一件事情,那样的话那件事情一定是一件精品,或许会流传下去的。

  自然,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很多的耐心,要耐得住寂寞。那样,你就要把眼睛死死地盯住你的目标。

  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注重人生的理想、志向和目标。何谓目标呢?它犹如人生的太阳,驱散人们前进道路上的迷雾,照亮人生的路标。目标,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蓝图,又是人精神生活的支柱。美国著名整形外科医生马克斯韦尔·莫尔兹博士在《人生的支柱》中说:"任何人都是目标的追求者,一但达到目的,第二天就必须为第二个目标动身起程了……"

  在科技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人才都是眼睛紧紧抓住目标,达到把握机遇的目的。德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这样劝告一些爱好广泛而收效甚微的青年,他用一块放大镜示意说:"把你的精力集中放到一个焦点去试一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这实际是他个人成功的经验之谈。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专攻"昆虫",甚至能够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仔细观察昆虫长达几个小时。

第10节:得到太多,必有所失--犹太人论目标(3)



  目标一定是明确可操作的

  芸芸众生,成功者到底占1%还是不到1%,虽然我们无法统计这一数字,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与他人截然可分。这就是生活的强烈方向性,即成功者始终携带着取得人生决战胜利的行动计划。? 成功者无一不对自己随时随地的去向一清二楚。他们目标明确,也会付出切实的行动。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它。他们确定目标,同时又决定通向那个目标须走的道路。? 目标的达到就是成功,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我们都可以不断地取得成功。

  然而,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则--成功是在一分一秒中积累起来的。差不多的人都把时间大把大把地扔掉了,扔在那些慢腾腾的动作中;扔在毫无意义的闲聊中;扔在查阅那些没用的资料中;扔在漫无目的的交往中;扔在发表那些众所周知论点的夸夸其谈中;也扔在对那些微不足道的动作和事件的小题大做中;还扔在对琐碎小事无休止的无谓忙碌和"话匣子"一开就没完没了的过程中。这些人把时间不加考虑地用在了并不重要、也并不紧急的地方,而把真正与实现重要目标有关的活动排到次要地位。由于没有把计划的内容放在首位,所以即使辛辛苦苦制订了计划也不能执行,结果大多是失败了。? 还有一些人,他们热衷于制订宴会计划,剪贴报纸,甚至制作赠送贺年卡的朋友住所录。他们在这些事情上花费的时间,远比花时间订立人生计划要大方得多。? 成功者每天的目标,至少要在前一天的傍晚或晚间制定出来,还要为第二天应该做到的事情排出先后顺序,至少要写出6明确顺序的内容。于是第二天清晨醒来,他们就按着事情的顺序,一一去身体力行。? 每天结束时,他们再次确认这张目标表。完成的项目用笔画去,新的项目追加上去,一天内尚未完成的,顺推到下一天去。? 如果你来到百货大楼,而你没有购物的预算限制,其结果会怎样?你漫步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大厅里,电视里的广告宣传浮现到你脑中,眼前的新产品让你炫目,你的购买欲望在燃烧。结果,你满载而归--手提包里装满了原来并没打算买,也不需要,甚至是你原来很反感的东西!? 一个成功的目标,对自己和家庭,从现实到长远利益都应是周全的。?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精神好像一个自动装置,一个自己不思考的计算机。它只执行你所决定的事项。如果不给它明确的信息,就不能有明确的机能和行为。?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进行积极的"目标设定"呢?其秘诀就在于明确规定目标,将它写成文字妥善保存。然后仿佛那个目标已经达到了一样,想象与朋友谈论它,描绘它的具体细节,并从早到晚保持这种心情。? 人具有一种不知不觉地向自己所向往的形象运动的自然倾向。像不知向何处漂泊的小船,风对它们也失去了含义。没有目标的人,犹如没有舵的船。风吹来,有的船驶向东,有的船会漂往西。它们的航向不取决于风从哪里来,而在于船上的帆张向哪一边。? 这与我们的人生是何其相似。在人生的海洋上,流逝的时间像吹到船上的风,扬起风帆的只有我们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无法代替我们去驾驶那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船。? 别忘记牢牢地把稳你的船舵。制订了计划,势必推进它而不摇摆拖曳。一天有一天的目标,即刻行动起来!对确立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执行到底。只要你能够这样每天"彩排"一遍,潜在意识就能自然接受它,使你一天天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第11节:得到太多,必有所失--犹太人论目标(4)



  制订一个完成目标的可行性计划

  假设你已经设定了明确目标,接下来你可能会问:"在哪里可以得到执行计划所需要的资源?"从贫穷到富有,第一步是最困难的。其中的关键,在于你必须了解,所有财富和物质的获得,都必须先建立清晰且明确的目标;当目标的追求变成一种执著时,你就会发现,你所有的行动都会带领你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犹太民族的一些成功学文章认为,在设定目标后,"向成功人士学习,做成功者的事情,加以运用到自己身上,然后再以自己的风格,创出一套自己的成功哲学和理论",加上实践,就可以获得成功。

  明确地写下已确定的目标,是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大多数人没有达到自己目标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确定的目标。他们从未严肃地考虑过这一点;即使有了目标,也把它当做不可信的和无法实现的。换句话说,他们从没确定过目标,他们失败是因为不按计划去做。成功者则可告诉你应去哪儿,大约多长时间,为什么去那儿,沿途做些什么,同谁共患难。

  做一个一生成功的计划吧!

  具体来说,成功的计划应该是这样的:

  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去达到目标?想告诉你的后代哪些关于你的事?大概地写在纸上。

  近几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下面八个方面定出今后五年中的主要目标:生涯、体力、家庭、个人态度、经济、公共事业、教育和娱乐。

  列出明年准备实施的计划,从上面八个方面检查一下自己本年度目标进展情况在台历上记录下月要做些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达到年度的目标,要同哪些 人取得联系。

  用一个小型的本子记下一周的经历,确定下周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要进行的活动,每天早晚总结一下完成的情况。

  确定每天的具体工作。每天工作结束后,拟出明天准备做的工作项目。每天睡觉前和第二天早上起床前要核对一下当天工作完成情况,尽量不要把没有完成的工作转到第二天。

  设计一个以经济上的成功刺激个人成长的计划。考虑一下自己到退休时可达到的收入水平,现在就着手努力。检查一下自己目前的收支情况,以及应付紧急情况和意外事故的存款情况。计划下一个月的收支,订出一个节余计划。

  对自己的每一个目标,要考虑有关的资料,搜集有助于自己目标完成的材料。如报纸、书籍、磁带、杂志上剪下的图画、消费报告、彩色样品等,并乐于利用这些。

第12节:别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犹太人论积累(1)



  第三章 别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犹太人论积累

  犹太人对金钱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待人生和事业的态度。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不好高骛远的人,才能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不但不能得到大的财富,小的财富也会与之失之交臂。

  正如《塔木德》书中所云:别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成功来自积累

  犹太巨商大多是白手起家,职业之初一般多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他们的一大共性是都能将平凡的工作干得出色。如洛克菲勒16岁开始为一个小商人做会计助理,因工作有条不紊、精细认真深受老板赏识;哈同在上海的沙逊洋行当门卫,表现突出一年后升任地产科领班;钻石大王彼德森16岁到一家珠宝店当学徒,敲敲打打一丝不苟,仅5个月其手艺就得到师傅的认可;股票超人约瑟夫·贺希哈从14岁开始,伏案画股票行情图,一画就是三年。类似的事例太多。他们还有一个共性是工作之余看书学习。有个说法,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业余时间。犹太巨商如此,小商人也一样;白手起家时如此,功成名就后也一样。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身居高位多年,仍对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的细节了如指掌,尤其对统计数据非常在行。这种境况下犹能如此踏实,当属罕见。

  一个皮革商喜欢钓鱼,他经常去的地方是纽芬兰渔场。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早晨,皮革商又来到了这个渔场。也许是因为头天晚上下了雪,那天天气很冷,飕飕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皮革商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在冰面上凿了个洞,然后开始钓鱼。? 他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钓的鱼一放到冰上很快就冻得硬邦邦的,而且只要冰不融化,鱼过个三五天也不会变味。难道事物结了冰就可以保鲜?皮革商这样问自己。他开始了试验。经过多次探索,他发现不仅鱼类在冰冻的条件下可以保鲜,其他食品,比如牛肉、蔬菜都可以这样做。他决定制造出一台能让食品速冻的机器。?成功的路是很艰难的,在研制速冻机的过程中,皮革商吃尽了苦头,但他从不气馁。通过反复的试验,不断地总结,皮革商终于成功了。他向国家申请了专利,并且以3000万美元的天价把这项技术卖给了美国通用食品公司。他就是世界上第一代冰箱的发明者--美国人巴尔卡。? 巴尔卡是一个懂得怎样垒高自己的人,这种垒高就表现在他具备了一种发现的目光,表现在他具有成功的毅力和能力。收获是播种的孪生兄弟,巴尔卡就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把自己垒高,实际上就是说人要站得高些,站得高了,不但能有幸早些领略到希望的曙光,还能有幸发现生命的立体的诗篇。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这诗篇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标点。我们可能没有成为一个美丽的词,一个引人注目的句子,一个惊叹号,但我们依然是这生命的立体诗篇中的一个音节、一个停顿、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最可怕的人生见解,是把多维的生存图景看成平面。因为,那平面上刻下的大多是凝固了的历史-过去的遗迹。人生不能像某些鱼类躺着游,人生也不能像某些兽类爬着走,而应该站着向前行,这才是人类应有的生存姿态。? 当把自己垒高时,就还原了世界与人生的多维生存结构的真面目,自己也就不会被由于自己心理扭曲造成的虚幻现实所淹没。

第13节:别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犹太人论积累(2)



  从每个硬币开始积累

  一个高财商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发现致富的机遇,他们似乎对财富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而低财商者会让财富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却毫无察觉。

  有两个年轻人一同去寻找工作,其中一个是英国人,另一个是犹太人。

  他们都怀着成功的愿望,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有一天,当他们走在街上时,同时看到有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看也不看就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了起来。

  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露出鄙夷之色:连一枚硬币也捡,真没出息!

  犹太青年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心中感慨: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后来,两个人同时进了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也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高兴地留了下来。

  两年后,两人又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

  英国青年对此无法理解:"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如此快地发了财呢?"犹太青年说:"因为我不会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走过去,我会珍惜每一分钱,而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财呢?"

  英国青年并非不在乎钱,而是眼睛总盯着大钱而对小钱弃之不理,所以他的钱总在明天,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对于一个高财商者来说,金钱的积累是从"每一个硬币"开始的,一个成功致富的人决不会因为钱小而弃之,他们知道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这种心态就不可能获得更大的财富。

  对金钱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人对待人生和事业的态度。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不好高骛远的人,才能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不但不能得到大的财富,小的财富也会与之失之交臂。

  18世纪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化学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瑞典国王毫不知情。有一次去欧洲旅行的旅途中,国王才了解到自己的国家有这么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于是国王决定授予舍勒一枚勋章。可是负责发奖的官员孤陋寡闻,又敷衍了事,他竟然没有找到那位全欧洲知名的舍勒,却把勋章发给了一个与舍勒同姓的人。

第14节:别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犹太人论积累(3)



  其实,舍勒就在瑞典一个小镇上当药剂师,他知道要给自己发一枚勋章,也知道发错了人。但他只是付诸一笑,只当没有那么一回事,仍然埋头于化学研究之中。

  舍勒在业余时间里用极其简陋的自制设置,首先发现了氧,还发现了氯、氨、氯化氢,以及几十种新元素和化合物。他从酒石中提取酒石酸,并根据实验写成两篇论文,送到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科学院竟以"格式不合"为理由,拒绝发表他的论文。但是舍勒并不灰心,在他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以后,根据这个实验写成的著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舍勒在32岁那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如果你有舍勒这种埋头苦干的精神,有在平凡中求伟大的品性,那么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要知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除了一些特殊的人从事特定工作之外,一般人的工作都是很平凡的。虽然是平凡的工作,但只要努力去做,和周围的人配合好,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小生意也能赚大钱,有这么一家公司,它叫吉邦搬家中心总公司。该公司创办于1989年,仅用了九年时间,年营业额就增加356倍,达到110多亿美元,并从一个地区性公司的小型企业,发展成在全国近60个城市拥有分公司或联营公司的大型企业。欧洲一些国家还争相购买它的搬家技术专利。吉邦搬家中心的总经理叫杰克·奈基,由于经营上的成功,已成为美国服务业的明星,被评为美国最活跃的青年企业家之一。

  杰克·奈基生于1955年,年轻时曾经干过当时比较赚钱的运输业。但好景不长,1985年发生的石油危机使运输业由盛转衰。为了生存,杰克·奈基日夜奔驰在公路上,少睡觉,多付出,但仍逃脱不了破产的厄运。

  正当杰克为今后生计发愁时,报纸上一条简短的消息引起他的注意。消息中说,沿大西洋地区每年搬家开支600亿美元,其中纽约市就有180亿美元。杰克产生这样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在这不引人注目的行业上试一试运气?于是决定办一个搬家的专业公司。

第15节:别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犹太人论积累(4)



  事实验证了他的观点,公司开张后,果然生意很红火,许多顾客都打电话提前预约。杰克经营之初对搬家技术就作过全面的了解,根据顾客的需要,他对搬家技术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开发出许多附带的服务项目。他抓住顾客珍惜家财和怕家财暴露于外的心理,设计了搬家专用车,把家用器具装在这种车上,既安全可靠,又不会被路人看见。针对城市住宅多是高层公寓,杰克专门设计了搬家专用吊车和集装箱,高层公寓居民搬家时,只要用吊车把集装箱送至窗前即可进行作业。此外,杰克还提供与搬家有关的服务400多项。

  杰克十分重视公司的服务质量,把它作为增强与对手竞争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该公司每完成一宗搬家任务后,都要请顾客填写《完成证明书》,它的背面则是《赔偿请求书》。作业人员如果连续十次向公司交回《完成证明书》,杰克就亲自奖励给该员工1万美元;如果出现索赔事故或受到顾客批评,不但得不到奖金,还要被扣罚奖金。这种严格的业绩考核方法使公司员工都把提高服务质量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吉邦搬家中心以其优质服务和创新经营,得以在美国众多的搬家公司中脱颖而出,并遥遥领先。

  杰克及其搬家中心的斐然业绩证明,善于收集信息,从中发现商机,即使一些不引人注目的行业,以及那些被人瞧不起的新行业,也能创造出杰出的企业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一个帝国的灭亡,一开始居然是因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的战马的一只马蹄铁上的铁钉松动,你会不会相信这种说法?其实这完全可能:少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每次一点点变化,最终会酿成一场灾难。

  管理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蝴蝶效应"。纽约的一场风暴,起始条件是因东京有一只蝴蝶在拍翅膀。翅膀的振动波,正好每一次都被外界不断放大,不断被放大的振动波越过大洋,结果就引发了纽约的一场风暴。

第16节:别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犹太人论积累(5)



  每次一点点的放大,最终会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最先进的一艘船"环大西洋"号海轮居然在一个海况极好的地方沉没了,很多人都十分不理解。后来有人发现电台下面绑着一个密封的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21名船员的21种笔迹记录着这次当天晚上发生的一切:

  一水理查德:3月21日,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个台灯,准备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见理查德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个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但没有干涉。

  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我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就将救生筏绑在了架子上。

  二手戴维斯:离港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绑牢。

  二管轮安特耳:我检查消防设施时,发现水手区的消防栓锈蚀,心想还有几天就到码头了,到时候再换吧!

  舰长麦凯姆:起航时,工作繁忙,没有看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检查报告。

  机匠丹尼尔:3月23日上午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消防探头连续报警。我和瓦尔特进去后,未发现火苗,判定探头误报,拆掉交给惠特曼,想换个新的。

  机匠瓦尔特:我就是瓦尔特。

  大管轮惠特曼:我说正忙着,等一会儿就拿给你们。

  服务生斯科尼:3月23日13点到理查德房间找他,他不在,坐了一会儿,随手开了他的台灯。

  大副克姆普:3月23日13点半,带苏勒和罗伯特进行安全巡视,没有进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说了句"你们的房间自己进去看看。"

  一水苏勒:我笑了笑,没有进房间。

  一水罗伯特: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苏勒后面。

  机电长科恩:3月23日14点我发现跳闸了,因为这是以前也出现过的现象,没多想,就将闸合上,没有查明原因。

  三管轮马辛:感到空气不好,先打电话到威望,证明没有问题。后来又让机舱打开通风阀。

  大厨史若:我接到马辛电话时,开玩笑说,我们这里有什么问题?你还不快来帮我们做饭?然后问乌苏拉"我们这里都安全吧?"

第17节:别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犹太人论积累(6)



  二厨乌苏拉:我回答说,我也感觉空气不好,但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就继续做饭了。

  机匠努波:我接到马辛电话后,打开了通风阀。

  管事戴思蒙:14点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岗位的人到厨房帮忙做饭,晚上大家会餐。

  医生莫里斯:我没有巡诊。

  电工荷尔因:晚上我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最后是舰长麦凯姆写的话:19点半发现火灾时,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已经烧穿了,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办法控制火情,而且火越来越大,直到整个船上都是火。我们每个人都犯了一点点错误,但酿成了船毁人亡的悲剧。

  就因为每个人都犯了一点点小错,却使得整个轮船都沉没海底,大家全都丧命。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正所谓,纠正偏差最理想的时机,就是在偏差未产生之前就注意到偏差产生的可能性。

  做生意,每天甚至是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错,比如,你让客户在电话里等了太长的时间,或是一通电话转了四五个人,你就别再妄想留住这位客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位客户离你而去。再如,将客户的订单弄丢或是延误交货等。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虽然任何事都有出错的可能性,但只要你稍加注意还是可以避免很多意外。所以,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减少错误。

  你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每一个员工,也不可能老是用诸如"货仍在途中"之类的说辞来脱身。所以,你必须让你的下属注意细节的重要性。

  怎样才能做到呢?

  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以身作则了!

第18节:上帝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只剩下我们自己(1)



  第四章 上帝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只剩下我们自己--犹太人论顽强

  毋庸置疑,犹太人是世界上遭受磨难最多的民族之一,但是他们仍旧依靠顽强地毅力,超人的智慧,战胜了一切灾难,顽强的生活了下来,并且建立了美满的家园,成就了辉煌的事业。

  正如《塔木德》书中所云:上帝夺取了我们的一切,剩下的只有我们。

  自救是最后的生存之道

  一部犹太人的历史简直就是他们遭受迫害的历史。正是苦难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

  "二战"的时期,德国占领了东欧,对犹太人实施非人性的统治,目的就是把他们斩尽杀绝。在某个小镇上,有个犹太人家庭,一家五口为了躲避德国军队只好躲在一间仓库的小阁楼上,吃喝全靠朋友们接济。

  每当纳粹巡逻队或者不怀好意的市民走近仓库时,他们就吓得屏声敛气,一点声音都不敢出。时间一长,他们完全学会了用动作来表达感情。

  3个月后的一天,母亲外出觅食未归,关心他们的市民说:"你们的母亲肯定是被德国人抓走了。"又过了两个月,父亲也一去不回。半年后,叔叔出门不久,孩子们就听到一声枪响。

  3个大人相继死去,寻找食物的重担就落在了姐姐肩上。每当仓库附近有风吹草动的声音时,姐姐就赶紧掩住弟弟的嘴。

  过了1个月,姐姐也永远地离开了。从此以后,凡听到同样的声音,弟弟只有自己掩住自己的嘴巴,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

  这是一个犹太人悲惨童年中的一幕。

  犹太拉比常常告诉学生:"只要不断地保持希望的灯火,就不怕无法忍受黑暗。"

  每经历一次暴风雨,天空就架起桥一般的美丽彩虹,这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会有希望到来。黑暗过去就是光明,这是存活下来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要忍耐着生存下去。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什么只能透过其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人生也是从苦难和黑暗开始,最后才到达幸福和光明的境地。这就是告诉自己,不要害怕痛苦。因为一个人只有痛苦到了极点,才能品尝到甜美的果实。

  这些都是《羊皮卷》告诉他们的。

  犹太人的意识里面永远充满了痛苦的观念和深深的忧患,他们一生都是这样,他们的思维、他们的灵魂都是这样看待和思考问题的。


第19节:上帝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只剩下我们自己(2)



  当他们被生下来的时候,大家不是为他的降临人世而高兴,而是为他而哭泣。犹太的箴言是这样解释的:"孩子出生时我们觉得高兴,有人去世时我们感到悲伤。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因为孩子出生时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而人死之时一切功业已盖棺论定。"

  犹太的先知们认为人的一生分为6个阶段:

  1岁时是国王--家人围绕着他,像扶持国王一样扶持他,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

  2岁的时候是头小猪--喜欢在泥巴里面玩耍;

  18岁的时候是小羊--无忧无虑地欢笑、跳跃;

  结婚时是驴子--背负着家庭的重担,低头缓行;

  中年时是狗--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摇尾奉承,乞求他人的善行;

  老迈时是猴--行为和孩童无异,然而再没有人去关心他了。

  纵观人的一生,犹太人认为不如意占十之七八,而幸福和快乐只占人生命运的十之二三。因此既然这样,也就不必惧怕痛苦和人生的种种烦恼了。相反,却是人生的痛苦和烦恼越多越好。

  《羊皮卷》里说:"有10个烦恼比仅有1个烦恼好得多。"因为有10个烦恼的人不会再惧怕烦恼,而拥有1个烦恼的人会觉得整天都很烦恼。

  这就是犹太人的人生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人生是痛苦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要经受痛苦。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人生的某个目标而痛苦、努力地生活的,直到人死了,他的一生盖棺论定了,人生任务完成了,痛苦的努力才算结束。

  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坚强

  1989年,日本松下公司公开招聘管理人员,一位名叫福田三郎的青年参加了应试。考试结果公布,福田名落孙山。得到这一消息后,福田深感绝望,顿起轻生之念,幸亏抢救及时,他自杀未遂。此时公司派人送来通知,原来福田被录取了,他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二,因当时计算机出了故障,所以统计时出了差错。然而,当松下公司得知福田因未被录用而自杀时又决定将他解聘。其理由是,连这样小小的打击都经受不起的人,又怎么能在今后艰苦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第20节:上帝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只剩下我们自己(3)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它。有的人会灰心、气馁,就像上述这位青年;而有的人会调整心态,重整旗鼓……不愿面对失败的人,永远都是失败的;敢于面对失败的人,即使最后失败了,也仍然是胜利的,因为他懂得如何对待挫折。不敢面对挫折的人,不是一个自信的人,因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那么介意自己的失败的,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最终会胜利。人只要多一分自信,就会坦然地面对挫折。

  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经过调查研究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在于其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的是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1976年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的获得者詹纳,曾从体育比赛角度作了类似的论述,他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人格上的挑战。"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充分发展自己,使自己取得巨大成就的智慧,可惜不少人却忽视了自我开发的巨大潜力。

  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小时候,我们都是从跌倒中学会走路的,即使长大成人,这样的生命方式也不会改变,我们仍然得"从跌倒中学会走路"。

  每一个困难与挫折,都只是生活中必然的跌跤动作,我们不必太过惊慌或难过,只要心里牢牢记得小时候那种不怕跌倒的勇敢精神,鼓励自己站起来,拍拍灰尘,然后继续前进,或许下一步,我们就能踏着沉稳的步伐,朝着人生的新目标前进。

第21节:上帝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只剩下我们自己(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你适合哪条道路,都要专心不二地走下去。不要看着某个人付出巨大的努力而终于得到了事业上应得的回报,受其感动自己也想出去走一走吃点苦头,从而走向成功。也不必想着某个人因茫茫人海结人缘而平步青云,就想着自己也去碰一个能拉自己一把的人,使自己的人生早日走向坦途。因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所以切勿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世界本不浮躁,只因自己的心没有固定的地方所以浮躁。去掉了浮躁,一心向着理想专心努力,就能迎来成功。

  靠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当失败重重打击一个人时,最简单、最合逻辑的方法就是放手不干,去寻找新的出路--大多数人也都是这么想的。成功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始终不轻易放弃,就算在绝境中,也会穿过重重乌云,看到太阳,看见希望,依靠自身的努力走向成功。

  开创了一番伟业的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要帮助家里赶牛、挤牛奶,做杂务,还一度为别的人家割草、拣草莓, 1小时挣5美分。全家人日子过得相当贫困。

  如果说,卡耐基童年与一般农家子弟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受过母亲文化气息的影响。他母亲信教,婚前曾当过教员。所以母亲鼓励他一定要上学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一名教员或是传教士。家境的贫穷促使少年时代的卡耐基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读书求学。1904年,他高中毕业考入了华伦斯堡的州立师范学院。每天放学回家,他还要帮助父母挤奶、伐木、喂猪。到了夜晚已经很累了,他就在煤油灯下刻苦读书,颇有点中国古训所标榜的"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为了赚取必不可少的学费书费,他还经常给人家干活。他不肯向现实屈服,总想寻求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途径。他发现学校里的同学中有两种人最受重视:一种是口才出众的人,那些在论辩和演讲比赛中的获胜者;再一种就是体育出色的人,如棒球队的球员。他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够强壮,缺乏体育运动的才能,就决心在口才演讲方面下工夫,争取在比赛中获胜。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苦练演讲,但在比赛中一次又一次失败了。失望和灰心使他痛苦不堪,甚至使他想到自杀。然而他终究不肯认输,又继续努力,他从第二年开始获胜了。这个突破为他以后的志向和事业埋下了思想的种子。一个教导人们如何演讲与交际的大师,想当初却在演讲比赛中屡遭失败,这个巨大的反差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卡耐基课程的思想内涵具有很重要的启示。

第22节:上帝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只剩下我们自己(5)



  毕业后,卡耐基当过推销员,学过表演。推销工作使他赚到了钱,也锻炼了他的口才,但这种工作不是他的理想。他在大学里就梦想当一名作家或演说家,成就一番伟业。他认为只能赚钱谋生而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生活不是有意义的生活。于是,他决心白天读书写作,晚间去夜校教书。他很想教公开演讲课,因为他认识到口才与演讲对一个人走向成功极为重要,而他在这方面下过工夫,有经验。正是口才与演讲的训练和经验,扫除了他以往的怯懦和自卑心理,使他有勇气和信心跟各种人打交道,增长了做人处世的才能。他要把他的亲身体会告诉给人们,他要从事口才、演讲与交际艺术的研究和教育。于是,他说服了纽约的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的会长,同意他借用一间房子在晚间为商业界人士开设一个实用演讲培训班。从此,他开始了为之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的成人教育事业。

  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而且曾经很自卑。但他后来终于觉醒了,依靠自己的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克服重重困难,不放弃,必能助你从败局走向希望。不要让失败占据了你的世界,使你畏缩,失败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也许失败正孕育着更大的成功。不要轻易地向失败低头,阳光总在风雨后,要相信会有彩虹。

  不要被暂时的挫折击垮

  成功者和失败者都有自己的"白日梦"。不过,失败者常常是虽祈望得到名声和荣誉,却从不真正为此做任何事情,只好在想入非非中度过一生。成功者则注重实效。当他们决心把自己的希望和抱负变成现实的时候,即使在重重摔倒以后,总是有理由坚强地站起来,他们从来没有被暂时的挫折击倒,而是勉励自己采取行动,向着目标奋勇攀登。

  成功者总是年复一年地致力于某件事,以求得一条最合理的最实际的前进之路。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成功者都显示出创业的勇气和坚持下去的毅力。他们以一种大无畏的开拓精神,稳步前进在崭新的道路上,在困难面前泰然处之,坚定不移。

第23节:上帝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只剩下我们自己(6)



  成功者共有的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仍然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别人可能会说什么。考察一下一些知名人物的早年生活,就会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痛苦地遭到老师和同事的阻拦和泼冷水,而反对的焦点却恰恰是后来他们出类拔萃的方面。人们断言他绝对办不成想干的事,或者说他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但他们不听这一套!坚定地按照自己的信念干下去。

  伍迪·艾伦,奥斯卡最佳编剧、最佳制片人、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金像奖获得者,在大学里英语竟不及格。

  马尔科姆·福布斯,世界最大的商业出版物之一,《福布斯杂志》的主编,却没能当上普林斯顿大学校刊编辑。

  利昂·尤利斯,作家、学者、哲学家,却曾三次没有通过中学的英文考试。

  利文·尤里曼,两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的候选人,当年投考戏剧学院时,却没入选,因为主考人认为她没有表演才能。

  理查德·L.马尼博士,神经放射学专家,在医学院一年级时,神经解剖学不及格……

  滑雪教练员彼得·赛伯特首次透露他将开创一个新的项目时,大家都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站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一个山顶,赛伯特表述了那个从12岁就伴随他的梦想,开始向世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进行挑战。赛伯特的梦想--高台跳雪--现在已经成为现实。

  年轻的伊内蒂·比萨刚从按摩学校毕业后想在加利福尼亚美丽的蒙特雷地区见习接诊。当地的按摩机构告知该地按摩师为数众多,但却没有那么多的病人。于是在4个月中,比萨每天用10个小时挨家挨户地毛遂自荐,上门服务。他总共敲响了12500扇门,和6500个人谈并邀请他们到他未来的诊所就医。作为对他的毅力和诚挚的回报,在接诊的第一个月,他就医治了233名病人,并创下了当月收入72000美元的纪录。

  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公司,开张的第一年,仅售出了400瓶可口可乐。

第24节:上帝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只剩下我们自己(7)



  超级球星迈克尔·乔丹曾被所在的中学篮球队除名。

  赛拉·霍兹沃斯10岁时双目失明。但她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登山运动员。1981年她登上了瑞纳雪峰。

  瑞弗·约翰逊,十项全能的冠军,有一只脚先天畸形。

  赛乌斯博士的处女作《想想我在桑树街看到的》被27个出版商拒绝。但他没有放弃,终于,第二十八家出版社--文戈出版社看中了该书的潜在市场价值,很快出版并获得了600万册的销量。

  《心灵鸡汤》在海尔斯传播公司受理出版之前也曾遭33家出版社的拒绝。全纽约主要的出版商都说:"书确实好得很。""但没有人爱读这么短的小故事。"然而现在《心灵鸡汤》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售出了1700万册,并被译成20种文字。

  ......

  困难重重,幸而,这些人并没被挫折、失败吓倒,也没有听从别人好意,或是消极的劝告。相反,他们重新考虑那些权威们下的结论,并否定了这些结论,所以,他们是伟人,历史也记录下了他们的名字。

  大约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经忠告我们:对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在接受它们之前先予以重新思考,这是成熟的一个必备品质。成功者敢于向那些权威偶像、那些僵化的教条提出疑问。他们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勇气给了他们自由,可以无所畏惧地开创新路,使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在挫折中永点希望之灯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专家独自一人驾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试验,预备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在注视着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的冒险。已经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博士认为,这些死难者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阵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第25节:上帝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只剩下我们自己(8)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于麻木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够成功!"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与我自身融为一体,它充满了周围的每一个细胞。"他的试验表明,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自己充满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能战胜困难而存活下来。

  在1976年我国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死者并非死于饥渴、垮塌,而是死于绝望。据观察,他们的身上并无任何伤痕--除了满身自己手抓的伤痕以外,他们是在极端绝望中自己结束生命的。而另一对夫妇被压在地下三天,仍然活了下来。在压在地下的日子,伤痛和饥渴也几乎使他们丧生。丈夫找了一把菜刀努力想挖出一条生路,但四周都是水泥地板,菜刀除了砍下一点灰尘之外,并无作用。但是菜刀砍在水泥地板上的声音使妻子得到了振奋,她不停地问丈夫:"快了吗?快挖开了吗?"丈夫也满怀希望地说:"快了,快了。"

  聪明的丈夫用"希望"拯救了妻子,也拯救了自己。

  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发现:在危险的情境中,经常是那些性格乐观、富于自信的人存活下来,因为他们总是没有泯灭自己的希望。

  对于希望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他们要求许多人回答题为"你有哪些希望?"的问卷。问卷分析的结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种类(不论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满了自信并注意生活的乐趣,精神焕发,精力旺盛。而那些没有明显的或者较少希望的人则往往表现出漠然、悲观、消沉。一位富翁在试卷上只填了一句话:"我没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经满足了--除了长生不老之外,而这能算是希望吗?"经过调查,这位富翁患了严重的忧郁症。心理学家与他进行了接触,劝告他从事一些具体的活动,并列出分阶段的计划表,如对外孙的培养、对某个足球俱乐部的支持等。经过指导,经过不断的、各种各样的希望的"煎熬",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判若两人。

  希望感是人类能够生存的根本欲望。一些刚刚步入社会及人生之路的青年,却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多数是由于对生活感到失望以致累积成绝望。而一个对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环境再艰难,他都会发挥同环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环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地位。


第26节:人所不欲,勿施于己(1)



  第五章 人所不欲,勿施于己--犹太人论善待自己

  犹太人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一个双向适用的原则:健康健全的伦理道德体系不仅应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也应该有"人所不欲,勿施于己"的要求。稍加分析的话,便不难看出,一切形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都内含着若干关于人性的假定。

  正如《塔木德》书中所云:每时每刻都要善待自己。

  自己为难自己是最大的愚蠢

  太多的人悲叹生命的有限和生活的艰辛,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快乐。一个人快乐与否,主要取决于什么呢?主要取决于一种心态,特别是如何善待自己的一种心态。

  生活中苦恼总是有的,有时人生的苦恼,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拥有多少,而是因为自己想得到更多。人有时想得到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很难达到,所以我们便感到失望与不满。然后,我们就自己折磨自己,说自己"太笨"、"不争气"等,就这样经常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与自己较劲。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是你的能力不强,恰恰是因为你的愿望不切实际。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天赋具有做种种事情的才能,当然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是强求自己去做一些能力做不到的事情。事实上,世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好多事情都可能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时常肯定自己,尽力发展我们能够发展的东西,剩下的,就安心交给老天。只要尽心尽力,只要积极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的心中就会保存一份悠然自得。从而,也不会再跟自己过不去,责备、怨恨自己了,因为,我们尽力了。

第27节:人所不欲,勿施于己(2)



  所以,凡事别跟自己过不去,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或这或那的缺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这样想来,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使心灵不会被挤压得支离破碎,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美好认识和执著追求。

  别跟自己过不去,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我们从容走自己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

  真的,假如我们不痛快,要学会原谅自己,这样心里就会少一点阴影。这既是对自己的爱护,又是对生命的珍惜。

  有人问古希腊大学问家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

  同自己谈话,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其实,我们自己,不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吗?世界上还有谁,能比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呢?还有谁能比自己更能替自己保守秘密的呢?朋友,当你烦躁、无聊的时候,不妨和自己对对话,让心灵退入自己的灵魂中,使自己与自己亲密接触,静下心来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问问自己:我为何烦恼?为何不快?满意这样的生活吗?我的待人处事错在哪里?我是不是还要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我要的是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吗?生命如果这样走完,我会不会有遗憾?我让生活压垮或埋没了没有?人生至此,我得到了什么、失落了什么?我还想追求什么……

  这样,在自己的天地里,你可以慢慢修复自己受伤的尊严,可以毫无顾忌地"得意",可以一丝不挂地剖析自己。你还可以说服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有位作家说的一段话很有道理:"自己把自己说服,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把自己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人生还有什么样的挫折、痛苦、不幸我们不能征服呢?

  开阔而清静的心灵空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相信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心灵避风港,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累了、烦了的时候,不妨走进自己营造的心灵的小屋,安静下来,把琐碎的事情、生活的烦忧暂时抛到九霄云外,静静地、静静地,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第28节:人所不欲,勿施于己(3)



  获得对自己的认同和理解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著作《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中提到,现今有一种观念极为流行,就是认为:"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他还指出,这个观念是基于一种理想,也就是说 "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完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但其采取的行动是否成功,则须看其是否具有拒绝、帮助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表现出积极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具有创意性的方针和态度。"

  只有少数人有勇气独树一帜,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拥护什么主张。我们的行为通常受公众的影响,如衣、食、住,甚至思考的方式。假如周遭环境与我们的个性格格不入,我们会变得神经质或不快乐,会感到失落和迷惑。

  一位美国医生曾作过这样的一个研究:有200名参加宴会的宾客品尝了同样的食物之后,其中一半的人食物中毒,但另一半人却安然无恙,他觉得好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结果发现那些未中毒的人生活态度较积极,自我价值极高,对事情较看得开,处世较有弹性,用一句精神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心灵的力量,也就是心能较大,较强。换句话说,心能越大,人越健康,因为免疫系统较强些。其实关于心能的大小强弱对人的各方面都有影响,医生、心理学家等人早已提出各种理论与实验结果。

  26岁的公关部经理苏琪失恋后变成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她说,我是一只折断翅膀的丑小鸭,整个世界都把我抛弃了。可是,她忘了,这个失恋的苏琪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苏琪。如果她学会喜欢自己,爱自己,她就不这么傻了。

  她应该这样告诉自己:若没有我,我的自我将变成一纸空文;若没有我,我的生命将戛然而止;若没有我,我的世界将变成一片废墟。尽管在整个宇宙我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我自己,我是我的全部。为此我首先珍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珍重;我必须善待自己,才对得起造物主的恩赐。

第29节:人所不欲,勿施于己(4)



  美丽的苏琪终于学会了自省,晚上躺在床上对自己说,我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要这样虐待自己?从前做项目时我是那样地能说服别人,为什么自己就不能走出这段伤情呢?仔细想想,我没有什么不对。是他不对,是他玩弄了我的感情。应该难过的是他而不是我。那我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经过几夜的反省,苏琪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自尊,狭隘的自尊。原来,从小众星捧月的她从未受过别人的冷漠,她的痛苦归根结底不是因为失去的那个男人,而是因为自己狭隘的自尊。于是她对自己说,现在我明白了,那样的自尊不能要,它不过是虚荣的幻影,一个坚实的自尊来自于真正的自爱。我爱自己,还有什么可以自惭形秽的呢?就这样,否定了自己的虚荣,苏琪不再痛苦了,她很快走出了失恋的伤情,坦然地接受了成熟的庆典。

  自爱并非自恋,自爱的人懂得"将心比心"的厚重,自恋的人只想一味索取,不肯给予。自爱的人懂得生命来之不易,为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无限的充实,他会挖掘自身的潜能,并为自己的目标竭尽全力;自爱的人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他不会为眼下的利益卑躬屈膝,更不屑于为自己的成功对他人狂妄自大,蛮横无理;自爱的人在精神上是独立的,他无须掠夺他人,更不会出卖自己;最后,真正自爱的人因为自己的充实而平静,他走入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与和谐。

  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其实,心灵的力量是很容易培养的,因为人的心灵是很单纯的,唯一的要求是要相信你自己,肯定你自己,相信你自己是个好人,勤奋、努力、认真、节俭,肯定自己的大方、仁慈、善良……但是,要人相信自己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永远与别人比较:我不够好,因为别人比我更好;我不够仁慈,因为有人比我更仁慈;我不够漂亮,因为……

  活着,是一种责任,最重要的是要有爱,爱自己、爱他人,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学会爱自己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然后把它作为生活的依据。我们还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常常批判自己。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做法帮助自己喜欢自己。

第30节:人所不欲,勿施于己(5)



  第一,跳出"与别人比较"的模式,而成为与"自己比较"的独立的自我。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与社会影响多半是与别人比较,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凡事开头难嘛!最好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做,彼此鼓励,彼此切磋与支持。

  第二,写下你所有的优点。有的人在写自己的优点时觉得很困难,但要他们写缺点时,却又快又好,所以请大家花一点时间想想自己的优点,若想不出来,就问朋友或家人,有时候反而是别人知道我们的优点比我们自己知道得多。

  第三,每天记下自己所做的事,在好事、好的表现,如"努力"、"认真"、"勤劳"等上面打一个记号,在需要改进的事及欠缺的方面,如"骄傲"、"懒惰"等上面打一个记号,在晚上作一个总记录,作完记录之后,好好地欣赏与肯定自己所做的好事;对需要改进的事则告诉自己说:今天我有些自私,明天我会改进,做得更好些。要谢谢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人、事、物,感谢它们使你有学习、改进和成长的机会。

  第四,学习多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

  "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很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因此,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你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作用必须依着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模仿他人。明白了这点,才会对自己产生信心。

  懂得爱自己,就不要苛待自己,再完美的人也会和一般人一样犯错误,我们何必要因此而痛恨自己,不爱自己了呢?有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取笑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习喜欢自己。因为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会让别人喜欢。

  每个人都需要自我鼓励

  孩子需要鼓励,大人也需要鼓励;他人需要鼓励,自己也需要鼓励。什么是鼓励?鼓励就是通过特定的奖赏对人对己的再理解和再认同。

第31节:人所不欲,勿施于己(6)



   在纽约的北郊住着一个名叫艾米丽的女孩,她整日自怨自艾,认定自己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龄女郎的理想:和一位潇洒的白马王子结婚、白头偕老。艾米丽总以为别人都有这种幸福,自己却永远被幸福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个雨天的下午,不幸的艾米丽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因为据说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她被让进了心理学家的办公室,握手的时候,她冰凉的手让心理学家的心都颤抖了。他打量着这个忧郁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滞而绝望,讲话的声音像是来自于墓地。她的整个身心都好像在对心理学家哭泣着:"我已经没有指望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心理学家请艾米丽坐下,跟她谈话,心里渐渐有了底。最后对她说:"艾米丽,我会有办法的,但你得按我说的去做。"他要艾米丽去买一套新衣服,再去修整一下自己的头发,他要艾米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对她说星期二他家有个晚会,他要请她来参加。

  艾米丽还是一脸闷闷不乐,对心理学家说:"就是参加晚会我也不会快乐。谁需要我,我能做什么呢?"心理学家告诉她:"你要做的事很简单,你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照料客人,代表我欢迎他们,向他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星期二这天,艾米丽应约来到了晚会上。她按照心理学家的吩咐尽职尽责,一会儿和客人打招呼,一会儿帮客人端饮料,一会儿给客人开窗户,她在客人间穿梭不息,来回奔走,始终在帮助别人,完全忘记了自己。她眼神活泼,笑容可掬,成了晚会上的一道彩虹,散会时,同时有三位男士自告奋勇要送她回家。

  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一个月又一个月,这三位男士热烈地追求着艾米丽,艾米丽终于选中了其中的一位,让他给自己戴上了订婚戒指。不久,在婚礼上,有人对这位心理学家说:"你创造了奇迹。""不,"心理学家说,"是她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奇迹。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怜惜自己,而应该想着别人,体恤别人,艾米丽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变了。所有的女人都能拥有这个奇迹,只要你想,你就能让自己变得美丽。"

第32节:人所不欲,勿施于己(7)



  给自己一点心理补偿

  现在,心理失衡的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大凡遇到成绩不如意、高考落榜、与家人争吵、被人误解讥讽等情况时,各种消极情绪就在内心积累,从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极情绪占据内心的一部分,而由于惯性的作用使这部分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狭窄;而未被占据的那部分却越来越空、越变越轻。因而心理明显分裂成两个部分,沉者压抑,轻者浮躁,使人出现暴戾、轻率、偏颇和愚蠢等难以自抑的行为。这虽然是心理积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但是它的行为却具有破坏性。

  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心理补偿"。纵观古今中外的强者,其成功之秘诀就包括善于调节心理的失衡状态,通过心理补偿恢复平衡,甚至增加建设性的心理能量。

  有人打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方:人好似一架天平,左边是心理补偿功能,右边是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重补偿功能的砝码而达到心理平衡,你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了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待你完成的任务,并有充分的乐趣去享受人生。

  那么,应该如何去加重心理补偿的砝码呢?

  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情绪是伴随着人的自我评价与需求满足状态而变化的。所以,人要学会随时正确评价自己。有的青少年就是由于自我评价得不到肯定,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此时未能进行必要的反思,调整自我与客观之间的距离,因而心境始终处于郁闷或怨恨状态,甚至悲观厌世,最后走上绝路。由此可见,青年人一定要正确估量自己,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能过分高于现实值。当某些期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要善于劝慰和说服自己。不要害怕,没有遗憾的生活是平淡而缺少活力的生活。遗憾是生活中的"添加剂",它为生活增添了改变与追求的动力,使人不安于现状,永远有进步的余地。处处有遗憾,然而处处又有希望,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没有遗憾的生活是最大的遗憾。

第33节:人所不欲,勿施于己(8)



  为了能有自知之明,常常需要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因此,经常与别人交流思想,依靠友人的帮助,是求得心理补偿的有效手段。

  必须意识到你所遇到的烦恼是生活中难免的。心理补偿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之上的。人都有感情,遇到不痛快的事自然不会麻木不仁。没有理智的人喜欢抱屈、发牢骚,到处辩解、诉苦,好像这样就能摆脱痛苦。其实往往是白花时间,现实还是现实。明智的人是承认现实,既不幻想挫折和苦恼突然消失,也不追悔当初该如何如何,而是想到不顺心的事别人也常遇到,并非是老天跟你过不去。这样你就会减少心理压力,尽快平静下来,对那件事作个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在挫折面前要适当用点"精神胜利法",即所谓"阿Q精神",这有助于逆境中进行心理补偿。例如,实验失败了,要想到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被人误解或诽谤,要想到"在骂声中成长"的道理。

  但是,在作心理补偿时也要注意,自我宽慰不等于放任自流和为错误辩解。一个真正的达观者,往往是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最无情的批判者,是最严格要求自己的进取者,是乐于向自我挑战的人。

  记住雨果的话吧:"笑就是阳光,它能驱逐人们脸上的冬日。"

第34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1)



  第六章 痛苦,才是人生之路--犹太人论自立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的生存智慧与经商技巧举世绝伦。也许正因如此,上帝赐给他们的"应许之地"贫瘠无比;地上少曲河,地下无矿产,一半国土是荒漠。然而,流散世界2000多年后,他们竟在这样的环境中建国立业,让荒漠变成绿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正如《塔木德》书中所云:痛苦,才是人生之路。

  自己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

  "自己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哪怕你完成得没有别人好,那终归也是你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换来以后的完善。如果总是依赖别人,那么你的一生将始终与贫穷和低声下气为伴"。犹太人常常这样教育孩子。在他们看来,孩子有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后,与家人和社会的沟通才会变得更容易,才更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有一个犹太商人有两个儿子。父亲宠爱大儿子,他想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留给他。但是母亲很可怜小儿子,她请求丈夫先不要宣布分财产的事。她总想找个办法让两个儿子分得平均一些。商人听从了妻子的劝告,暂时没有宣布分财产的决定。

  有一天,母亲坐在窗前哭泣,一位过路人看见了,就走上前来,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她说:"我怎么能不伤心呢?对我来说,两个儿子都一样亲,可是我的丈夫却想把全部财产留给大儿子,而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在我还没想出帮助小儿子的办法以前,我请求丈夫先不要向儿子们宣布他的决定。但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烦恼。"过路人说:"你的烦恼其实很容易解决。你只管让丈夫向两个儿子宣布,大儿子将得到全部财产,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但以后他们将各得其所。小儿子一听说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就离开家到耶路撒冷去谋生了。他在那里学会了许多手艺,增长了知识。而大儿子一直依赖父亲生活,什么也不学,因为他知道,他是富有的。父亲去世后,大儿子什么都不会干,最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花光了;而小儿子却在外面学会了挣钱的本事,变得富裕起来。"

  实际上,在不少发达国家,对在校学习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做家教、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等,以此挣钱交学费及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商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来挣零用钱。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自食其力。

  现代家庭里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相对优越,许多事情都由大人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免不了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以后孩子参与社会竞争是十分不利的。为人父母者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家长应该让孩子成长为一棵独立支撑、独当一面的大树,而不是靠大树遮风挡雨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脆弱小草。

第35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2)



  有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等到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一下子挣脱开了妈妈的手,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他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看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看了看,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他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学习、工作和生活。父母如何教育孩子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的台阶呢?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立、大有作为的。

  犹太父母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一鼓作气",攀上光辉的顶点。

  克服独立自主的障碍

  具备了独立自主的习惯,练就一身挑战危机的本领,赢得了顶住压力的超强心理素质,该是寻找机会、看准机会采取行动的时候了。然而,在这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上,才是真正充满了障碍。如何一步步通过这些障碍直接关系着行动的成败。

第36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3)



  障碍之一:墨守成规

  墨守成规、自我平衡以及维持现状的做法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毁灭性的劣习。因为它不符合自然规律,客观事实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思维都一刻不停地在变化。这些变化要求你的行为规则也要不断变化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人们为什么要死死地去追求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稳定呢?人们为什么不敢采取相应的行动去对付这些变化呢?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心理。

  要克服这种心理,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你生活的外部世界是不会依赖你的主观愿望的,你必须调整自己去适应它变化,而不是消极地应付这些变化。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这个事实,为什么不去想一想:变化既然不可避免,为何不让它产生点积极意义呢?这样一想,你就可以选择行动措施来控制这些变化。

  障碍之二:依赖别人

  许多人都有一个天真的想法,认为除他之外,别人也会关心他的事情。可事实压根就不是这样。

  你永远要记住这句话:谁也不会像你那样去关心你的事情。承认自己的事情对自己最重要比什么都重要。你还要牢牢记住:越是迫切的事,你越是不能指望别人,而是应该亲自去行动。消极地等待只能让你坐失良机,痛失好局。

  障碍之三:难以取舍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有人苦苦找不到机会,而另一些人却被机会所包围。被机会包围的人往往会手忙脚乱、惊慌失措。正所谓熊掌和鱼翅,均我所欲也,我都想吃了它们,可也真犯难。

  有一句俗话: "吃掉一头大象的唯一方法是一次只吃一口。"想事事都做是不可能的,你必须有所取舍。

  障碍之四:期待明天

  要记住一条,明天会更好是建立在今天不错的基础上的,其实如果今天不怎么样,明天也许会更糟。永远要相信,好事不会天天来。因此,尽可能地抓住今天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千万不要自欺欺人,染上"新年决心综合症",说些"我将从来年的第一天起怎么怎么"或者什么"下个月我就开始行动"之类的话。

第37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4)



  开始提高效率的最佳时机是今天。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昨天是一张作废了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而今却是一张货真价实的钞票。我们要培养把实施行动放在今天的良好习惯。

  障碍之五:陷入逆境

  逆境是行动中的一大障碍,因为一个人如果采取了行动--有时甚至还不止一次,但总是无功而返,甚至遭受巨大的打击。于是对前途丧失了信心,不想再继续做下去。

  要想克服这一障碍,必须认清逆境的本质。因为逆境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你在某一时刻是多么一帆风顺,但幸运之神不会一直伴着你,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坠入逆境。

  坚韧不拔是克服逆境的重要品质,它同时要求知识和智慧的辅助。它还要求你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逆境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你以一种开放型的心态去对待逆境。这种开放型的心态会使你产生一种有选择性的思维方式,无论身处多大的逆境,都能找到新的解决办法。

  障碍之六:力不从心

  人们经常忘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往往不需要去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只需要集中精力做我们最擅长的工作,其他事情让别人去做。

  要记住,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自治自立的成功人生,我们并不是要成为多面手,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我们多么有才。假如你要想处处向人显示你的才能,那么你肯定会感到力不从心。

  许多事情是不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的,甚至在使用某一些东西时,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了解它们的原理。比如假如你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电脑专家,你根本没必要去弄清楚一些软件的编程原理。又如你根本就没必要为了便宜几块钱跑几家商店去买件生活用品。如果你把精力都浪费在这些琐碎的杂事上,你绝对不可能做成什么大事。

  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把一些与自己目标无关紧要的事情委托给别人去做,自己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委托给别人,不管他们是你的职员还是你花钱雇来的人,他们会替你分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可以集中精力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固执地坚持什么事情都亲自动手,那是最为糟糕不过的事了。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他们总想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

第38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5)



  障碍之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有人说一般人和专家的区别在于:一般人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专家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实这刚好说反了,一般人才把简单的问题给复杂化了。有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让人们在简单方法和复杂方法之间选一种方法做,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了复杂的方法。这表明了一种心态,人们更想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能力。

  我们一定要记住,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选择最为简单的方法去做。这可以让你节省大量的时间,而时间才是最为珍贵的东西,唯有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东西。

  障碍之八:认不清形势

  在信息和知识急剧爆炸的今天,对于未来的预测和形势的估计往往至关重要。认不清形势是很正常的现象,如何才能穿越这道坎呢?这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事实上,在信息和知识经济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社会对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个人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并跟上形势的变化。逃避新知识只能让机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信息不灵只能自甘被动。当然,我们并不是让大家把手头的一切都放下去学习新知识和搜集信息,而是在做事之余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能够成功地绕过这八个障碍的人,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成功人生的行动标准,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行动可以无所顾忌了,仍然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们的前进,我们必须协调好它们的关系,否则很有可能出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尴尬局面。

  自立是开启成功之门的力量源泉

  依靠拐杖走路,尤其是依靠别人的拐杖走路,是很多人的一种懒惰的心。对于能拼能赢者而言,他们的习惯选择是扔掉别人的拐杖,迈动自己的双脚!? 这样做,当然会很累,当然比依赖别人辛苦多了。可是,与其现在因依赖而享受,不如为靠自己的独立奋斗为将来获得的更大享受而吃点苦。?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能这样去做了。所以,思想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声,只有先提高对依赖心理的认识,才会正确地去对待它。? 其实,脱离对别人的依赖,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长的误区,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别人能够做成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够做成。? 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是克服这一弱点,走出人生败局的精神支柱。? 遇事不要等别人拿主意,要自己设计,自己决断。? 发表言论,不要附和别人的见解,要表现你自己的独到发现。? 不要追赶浪潮,要有领导潮流的勇气。不要总是看别人怎样穿衣、怎样走路,要有自己的穿法,有自己的姿势和感觉。? 困难面前,不要等待别人的援助,要自己想办法克服,挺过去。? 有意把自己置于一个孤立无援的绝境,锻炼自己操纵命运的能力。? 当你放弃依赖别人的念头,决心自强自立,从这时候开始,你就走上了成功之路。就这么顽强往前走,百折不回,你将惊奇地发现原来你在许多方面都毫不逊色于你当初崇拜的偶像们。你将实现你梦想不到的奇迹。那时,你的心里定会雀跃出一个从未感受过的惊喜:我终于找回了那个自信的自己。? 摆脱一份依赖,你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进了一些,向成功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以下是比尔·盖茨对青少年提出的关于如何摆脱依赖的建议。? (1)依赖自己,而不是依赖别人、依赖组织、依赖亲人。一切都靠自己去奋斗,去争取。只有一切依靠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消除身上的惰性。依赖心理产生的源泉,在于人的惰性。要消除依赖心理,先要消除身上的惰性。要消除惰性,就得锻炼自己的意志。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果敢上前,说做就做;此外还得有灵活的头脑,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3)要有独立意识,要自己替自己做主。要自己替自己做主,就是要时时想到,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的成果,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享受自己的成果,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第39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6)



  (4)要从小事做起,每天认真反思自己的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做成,需要慢慢地起步,一步步地积累,最后才做成。这就像是跳高,总需要先慢慢跑几步,然后再快速跑,最后才起跳。? 控制了依赖心理之后,一个人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找到生活的方向,自己靠自己获得事业的成功。?

  而只有靠自己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

  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尽力达到理应达到的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立精神。这是当代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基础,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系统"的基石,因为缺乏独立自主个性和自立能力的人,连自己都管不了,还能谈发展成功吗?即使你的家庭环境所提供的"先赋地位"是高于常人,你也必得先降到凡尘大地,从头爬起,以平生之力练就自立自行的能力。因为不管怎样你终将独自步入社会,参与竞争,你会遭遇到远比学习生活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随时都可能出现或面对你无法预料的难题与处境。你不可能随时动用你的"生存支援系统",而是必须得靠顽强的自立精神克服困难,坚持前进!?

  因此,我们要做生活的主角,不要将自己看做是生活的配角。要做生活的编导,而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生活的观众。? 善于驾驭自我命运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在生活道路上,必须善于作出抉择,不要总是让别人推着走,不要总是听凭他人摆布,而要勇于驾驭自己的命运,调控自己的情感,做自我的主宰者,做命运的主人。? 要驾驭命运,从近处说,要自主地选择学校,选择书本,选择朋友,选择服饰。从远处看,则要不被种种因素制约,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事业、爱情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你的一切成功,一切造就,完全决定于你自己。? 你应该掌握前进的方向,把握住目标,让目标似灯塔在高远处闪光;你得独立思考,独抒己见。你得有自己的主见,懂得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你不应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不该信奉什么神仙和皇帝,你的品格、你的作为,就是你自己的产物。? 的确,人若失去自己,则是天下最大的不幸;而失去自主,则是人生最大的陷阱。赤橙黄绿青蓝紫,你应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和特有的色彩。相信自己创造自己,永远比证明自己重要得多。你无疑要在骚动的、多变的世界面前,打出自己的牌,勇敢地亮出你自己。你应该果断地、毫不顾忌地向世人宣告并展示你的能力、你的风采、你的气度、你的才智。?

第40节:黑暗着开始,明亮着结束(1)



  第七章 黑暗着开始,明亮着结束--犹太人论挫折

  正如《塔木德》文中所说:有十个烦恼总比有一个烦恼好得多。因为有十个烦恼的人不会再惧怕烦恼,而有一个烦恼的人总会被烦恼所困扰。

  这就是犹太人的人生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

  与幸福相比,人在苦难时更应该欢欣

  犹太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生活的磨难,身体的疾病,生存的险恶,到处被排挤流离失所,人格歧视……无不折磨着犹太人。

  在迦太基的一家著名博物馆,有一幅画,题名为《将军》,画面上是一个人正在和魔鬼下棋,而且危在旦夕,魔鬼正在将军。这一盘棋正是人类命运的象征,苦难就是那个正在将军的魔鬼。那么,人类还有希望赢吗?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受到的就是"磨难教育",磨难可以转化为生命的财富。人类正是在同魔鬼的战斗中,锻炼了自己。

  "逾越节"就是犹太人关于"磨难教育"的最重要的节日。"逾越节"是专门纪念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而设立的,通过讲祖先的艰难历程和吃特殊的食品,来进行忆苦思甜和认识生命的艰难。

  逾越节家宴桌上的食品主要有:三块无酵饼。当年犹太人逃离埃及时,来不及准备路上的干粮,只能吃不发酵的饼,三块的说法是指为了纪念犹太人的三位祖先。

  一盘食品,五种食物。这五种食物指的是:烤羊腿、烤鸡蛋、哈罗塞斯、一碟苦菜、一碟盐渍芹菜。

  烤羊腿是逾越节的祭品,犹太人失去圣殿后,无处献祭,在宴席上用烤羊腿(或烤肉)代替。

  烤鸡蛋,犹太人习惯在正餐前吃鸡蛋,逾越节的鸡蛋是烤的,烤的蛋很坚韧,很难咬碎,犹太民族就像烤的蛋,受苦难的时间越长越坚强。

  一碟哈罗塞斯,这是一种水果、香料和酒混合的食品,呈泥状。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前,法老为难他们,命他们做砖,又不给草料,从而责打他们,这一碟泥状的哈罗塞斯,使人想起做砖用的泥。

  一碟苦菜,是纪念犹太人在埃及受的苦。


 

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