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辙’,本来是说古代双木轮大车过后,车轮在路上轧出的痕迹,留下的车轮凹印。用在戏曲上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辙口”。它是指在创作演唱活动中遵循的音轨韵律,是戏曲、曲艺押韵时对“韵”的通俗叫法。押韵等同于“合辙”,合辙也等同于'押韵’。前车已留辙,后车必有路,比喻后车要按着前车之辙前进。也就是说戏曲唱词、曲艺唱段、歌词、诗词等,第一句合什么辙(押什么韵),后面也跟着合什么辙(押什么韵),就是人们常说的“合辙押韵”。十三辙,一般说来就是在戏曲创作和演唱中经常运用的汉语十三个音韵。实际上是多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部有目无书的活的韵书。相当于韵书的十三个韵部。进一步讲它是将汉语402个音节分编成了十三个音韵,就是十三辙。京剧(戏曲)称“十三道大辙”。即:衣七辙、姑苏辙、花发辙、梭坡辙、乜斜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油求辙、言前辙、人晨辙、江阳辙、中东辙。各辙所含韵字还要分平声、仄声;上韵、下韵。每个音节再分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果平仄声不明,上下韵不清,四声不准,唱念起来肯定不会合辙押韵,听起来别扭,不会动听感人。十三辙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没有文字记载,多说是从明清开始,北方戏曲、曲艺押韵用的是十三辙,是由老艺人口传言教,民间流传。元代,公元1324年间,周德清编纂的《中原音韵》(中州韵),是为当时元杂剧(元曲)唱词押韵写的一部韵书。他以元代北方通用汉语为标准,取消了长期沿用的'入’声,设十九个韵部,分四声。是韵书史上一次大变革,思想上一次大解放。因为《中原音韵》是为戏曲写唱词用的韵书,民间戏曲、曲艺艺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删繁就简,去粗存精,取长补短,经过元、明、清漫长的岁月,把戏曲、曲艺当时写曲用的《中原音韵》十九个韵部慢慢的沿变成了十三个韵部,成了十三辙(诗词叫'韵’,戏曲叫'辙’)。从近代分析,民国三十年当时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根据《中原音韵》和《洪武正韵》编印的《中华新韵》,分为十八个韵部;现代,中华诗词编辑部编印的《中华新韵》,分十四个韵部。这两部韵书,同多年来民间一直沿用的十三辙最相接近,基本一致。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十三辙是从元代有了《中原音韵》之后,开始萌生。经过明代、清代和近代的不断改进,简繁合并,不断精炼提高,在民间自然发展形成的。汉语音韵,是人们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魏晋时代就有了韵书,魏有李登的《声类》,晋有吕静的《韵集》等,但都是私家韵书。隋代公元601年,陆法言编印的《切韵》,设二百个左右韵部,分平、上、去、入四声。到唐代根据科考的需要把《切韵》改成《唐韵》设195个韵部,作为科考应试的标准。宋代根据《唐韵》编成了《广韵》,增至206个韵部。宋金时代,公元1252年,平水人刘渊将《广韵》的206个韵部合并为106个韵部。因刘渊是平水人,后统称为《平水韵》。成为我国一直沿用的“旧诗韵”。直到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106个韵部合并为十九个韵部。为以后的民间戏曲、曲艺用韵奠定了坚实基础。明代,公元1375年编印的《洪武正韵》是一部官韵,设76个韵部。清代官方编印的《佩文诗韵》要求严格按着该书科举考试。民国三十年编的《中华新韵》设18个韵部。现代,中华诗词编辑部编印的《中华新韵》设14个韵部。不同韵书的产生,都同那个时代需要紧密相连。古代韵部多,适应了那个年代。随着时代发展,韵部逐步减少、而且精炼。历代多是官方韵书,在民间流传不多。而十三辙,从明清形成,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民间流传至今,原因很简单—人民需求,时代需要。现在国家有了统一的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汉语普通话标准音韵,平仄声已经清楚。新“韵书”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再用旧体诗韵去创作和演唱现代生活的音韵作品,已不适应现代人民生活的需求。对于喜欢和习惯用古诗韵的人们,当然还可以继续用旧体诗韵。因为它是韵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的观点是:吟古用古韵,唱今用今韵。韵书和十三辙,都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宝贵文化遗产。历代诗人、剧作家利用韵书和十三辙的音轨韵律,创作了许多好作品。好诗词、好唱段,流传至今,朗朗上口,百读百唱不厌。一千多年以来,随着时代发展,经过多次提炼,多次改编,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它适应了各个时代需要。《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元曲、昆曲、京剧等,都是按着那个时代口语需要自然形成押韵的。京剧的传统剧目分尖团字音韵,是因京剧形成过程中溶入了一些湖广方音,保留了某些古音韵。京剧的现代剧目就不分尖团字音韵,这就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写诗词曲一般都要押韵,音韵和语言有直接关系,因此诗韵、词韵和曲韵之间就有一定的联系。过去,写诗、词多用《唐韵》和《平水韵》,写曲多用《中原音韵》和《十三辙》,但在现代实际创作中,戏曲、曲艺、诗词有的已经形成互用或者通用十三辙(或十四韵)了。中华诗词社的十四韵和十三辙只差一韵,是把一七辙里所含的“知私韵”分列出来,单成一个韵部,其它韵、辙完全相同。二者实质是一致的。十三辙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是戏曲、曲艺界常用的押韵工具,和现代语言一致。特别是多年活动在民间的戏曲和曲艺艺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戏曲用韵的实际方法,发展了韵书,创造出了“十三辙”。它流传广,影响大,切合近代,接近现代。一个重要特点是韵部宽。多年来,经过老艺人的揣摩锤炼,归纳得比较得当,不但对戏曲适用,不少写新诗词的人,已经开始用起了十三辙。因为,旧诗韵部里的许多字和现代汉语的语言已经脱节。而且古韵书里的字韵和现代语言音韵,发生了根本不同的变化。现代韵书,应该是诗、词、曲三者,有一个适应现代的统一的韵书。十三辙的音韵和现代汉语音韵是相同的,它是以汉语拼音为标准音韵的新韵。应该成为今代韵书的基础。(编者注:马志凯先生编著的《中华汉语十三辙韵典》一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作者:马志凯,男河北省南宫县南六方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原籍出生。自青年时期喜爱阅读名著,热心戏剧创作。从事文化艺术事业40余年。他曾在衡水地区文教局、广播局,中共衡水地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戏剧家协会等部门任职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历任衡水县戏曲学校主任,枣强县文化馆馆长,衡水地区戏研室负责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团指导员,河北省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河北省话剧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他还曾兼任过河北省元曲研究会理事,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理事暨华北地区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在创作活动中,整理、改编、创作的作品有:现代戏曲剧目《湖畔渔歌》《母女俩》;传统戏曲剧目《伐东吴》《法门寺》《感天动地窦娥冤》;电视连续剧《平原枪声》;在《关汉卿研究精华》(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任编委,在《中国古代戏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任副主编。退休后,笔耕不辍,历时八年,编著了80多万字的工具书《中华汉语十三辙韵典》(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相继又编纂了《合辙押韵常识》(大舞台杂志社委印)。以上作品,均在不同年代演出、发表、播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