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啰啰 简单说说合辙与押韵1

 冷鳳 2014-09-03
这是在初学者中的一个讲课内容。发表上来,仅供参考。

为了让诗歌、韵文和戏曲唱起来、唸起来顺口、好听有文采,让上下两句的最后一个字落在一致的音上,就是押韵。
如《好人一生平安》:
“有过多少往事,
仿佛就在昨天。
有过多少朋友,
仿佛还在身边…。”
这里二、四两句的最后一个字“天”、“边”的韵母都是“an”,就是押韵了。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同韵”的。
会拼音的朋友使用计算机打字,如果输入字母“a”,就会看到“阿、啊、呵、嗄、锕…”等相同发音的字,由于字母“a”是韵母,它们就是同韵字。
使用同韵字可以丰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使诗歌更加精炼整齐,集中紧凑;可以使韵文有阴阳顿挫感,有节律和旋律。
在戏曲和曲艺中,押韵又叫合辙。那么,我们先从“辙”说起。
1、先学“十三辙”,再学“平水韵”
所谓辙与韵,都讲的是每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但在格律诗中,多用韵来表示;而在其他韵文,特别是在现代自由体诗歌、戏曲和鼓曲中多用辙来表示。
辙与韵的区别是辙宽韵窄,辙里可通押,韵中则不能通压。
先说辙。辙的本意是车轮压的痕迹,如车辙、如出一辙。用在歌词、戏曲、杂曲和曲艺等韵文中,表示所押用的韵摄。合辙的意思就是韵脚好像车轮压在辙上一样,顺畅、流利。
现代自由体诗歌、戏曲和鼓曲中所用的辙叫“十三辙”,来源于北方戏曲唱词采用的韵脚。因为戏剧演员把韵称为辙儿,所以这些韵文的押韵就叫“合辙”。戏剧的押韵分十三个韵部,所以通俗的说法就叫“十三辙”。
“十三辙”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的北方说唱艺人都按照“十三辙”来押韵,就形成了一种押韵规律。后来,“十三辙”流传到全国各地,其他地方的艺人也按照“十三辙”来押韵。一般来说,东北、云贵、西北、长江以北的苏皖地区的艺人,他们的民间唱词、戏曲都采用“十三辙”。
“十三辙”采用普通话为基础,除在方言地区为说方言的群众演唱的歌谣、戏曲合唱词外,一般的诗歌、戏曲、曲艺都按照普通话来押韵,它还可以作现代诗歌的用韵部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