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合情”与“合理”

 金氏书坊 2011-01-19
生活并没有那么复杂,一些简单的口语往往就充满了深刻的智慧。比如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合情合理”,细细琢磨一下,要做到并不简单,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能做到既合情又合理,可谓是一个朴素的高境界。

  说它朴素,是因为情与理的评判标准大都在于人的感性经验,要做出“合”或“不合”的判断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心而论”。而说它不简单,是因为情与理的标准也并非时时一致,当二者发生些许偏差时,要在情理两端之间的钢丝上走得平衡,的确需要足够的经验加足够的细致。

  曾经收到一位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的来信,姑且称他甲同志吧。甲同志在信中提到一件令他困扰的事:作为小区里刚刚当选的党支部班子,他和支委会成员在谋划工作时,相当重视“服务凝聚”。因为居民区里老党员多,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党支部一班人讨论后决定推出一项“新政”:以后凡有老党员过世的,党支部都要上门慰问并送上花圈。这项措施在党员中宣布后,立刻一片哗然,甚至遭到抵触……甲同志在信末的提问颇为苦恼:没想到这么多老党员反对的理由都是“不吉利”、“触霉头”,我们共产党员都是唯物主义者,难道连这样的问题都不能正视?我真的错了吗?

  收到这样的来信一时还真难回答。一腔热情,一瓢冷水,这一激灵搁在谁身上肯定都不是滋味。不过,虽然用心良苦,甲同志的想法倒真让人不能苟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对错是非的问题,更不必“上纲上线”到“唯物”“唯心”的层面,恰恰相反,如果事先能从人情上考虑得周到一点,这一场无端的尴尬完全可以避免,甚至还可以皆大欢喜。

  思来想去,我做了如下回复:党支部考虑对过世的老党员慰问送花圈,从道理上讲当然没问题,而且在实践中,有不少基层党组织早已通过这一办法增强了自身的凝聚力。然而,于道理上无错的想法,却不能在操作中无情。寻求趋利避害的心理暗示是人之共性,在实际工作时理应顾及。如果把慰问办法作为支委会内部掌握的一项政策,该关怀的一个不落,不仅能让老党员家属感到温暖,其他老党员耳闻目睹自然也心中有数,如此操作并不张扬,增强凝聚力的效果却未必会差。何必定要做一番“辛辣”的公告呢?

  这个例子的确比较极端,这番回复也未必周全,却或许能开启一种思路:在最基层做工作,道理和人情,有时候真得好好权衡。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出发点再正确不过的措施却在推行中受到冷遇,大概也可以从情与理的平衡上去找找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